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最後一課》優質教學案例

《最後一課》優質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教學目標】

《最後一課》優質教學案例

1、通過對比、討論,感受 “最後一課”的氛圍。

2、圈劃有關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詞語,理清他的心路歷程,並探究其變化原因。

3、精讀重點句、段,通過對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的分析及學生的移情來體驗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感受“最後”氛圍

課間播放馬思聰的《思鄉曲》及作者生平、背景資料等,渲染氣氛。

老師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上《最後一課》。都德先生的這《最後一課》從1913年被介紹到中國以來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響了我們好幾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讀完這一課後,爲之動容,掩面而泣。那麼爲什麼它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爲什麼它會成爲我們腦中揮之不去的經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奪人”。

今天我們主要通過對特定的環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的分析來學習表現人物的情感的方法。並體驗在這一課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

討論1:這篇課文題目爲《最後一課》,爲什麼說是“最後一課”?

教師備案:11小節說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語了。

討論2: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同學們“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教師備案: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

討論3:課文中最能渲染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裏?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教師備案:教室裏的氛圍;來了一些鎮上的人;(感覺氣氛很沉重也很悲傷)。表現依戀、惜別的在22小節。

(文章用一種極其樸素的語言述說着你很熟悉但又將要失去的東西。特別感人,給人的感覺卻很傷感,以後將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課桌、椅子、胡桃樹、紫藤將還在,而韓麥爾先生卻要走了。)

  三、再讀課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歷程

討論5:我們的心也跟着沉重起來。那麼在這麼一個特定的“最後”的氛圍下,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歷程。

教師備案: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裏的氣氛──知道是最後一課──鴿子

怕罵、貪玩────驚詫──────難過、懊悔────悲憤

(幼稚)──────────────(成熟)

討論5:在這一過程中,小弗郎士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長爲一個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間成長爲成年。這是什麼原因促使的?

教師備案:戰爭,國家主權的喪失、民族語言的被剝奪。對於一個跟我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對他來說本來很正常,痛苦的事該由大人去承擔,現在卻要他過早地面對這殘酷的現實。這不禁讓我們感到很痛心。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就是韓麥爾先生言行的影響。

 四、品讀體驗,感悟真情

討論6:請同學們找出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言行。

教師備案:語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節,行動25──29小節。11小節主要是宣佈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聽說是最後一課,就像我們剛纔分析的一樣,使小弗郎士產生了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感情。下面我們着重來分析18、19小節。我請一位同學來爲我們朗讀一下。

學生朗讀18、19小節。

討論7: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爲什麼?

教師備案:自責的話。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自責,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懺悔。讓我們感覺到難受,激起人們對侵略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所以也就有了韓麥爾先生最後的言行。

討論8:確實,國將不國,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也就有了韓麥爾先生最後的言行。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下課文錄音片斷。在這一小節中,有韓麥爾先生的幾個定格動作,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怎樣的一種心情?

播放課文錄音片斷。

教師備案:韓麥爾先生的定格動作:站、哽、轉身、拿起、使出、寫、呆、靠、做等,連續幾個猛烈的動作,突出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的激動和憤慨,說明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時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於話也說不出來了。

討論9:我們看一下25小節。請我們同學聯想一下,此時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你會說些什麼?

教師備案:千言萬語都包含在“法蘭西萬歲”這五個大字上。

討論10:我們再來看一下課文最後,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教師備案:無奈、悲憤、做一個了斷等。(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在將成爲亡國奴,將失去教本國語言資格之際,他最後的幾個形體語言顯得蒼白無力,但我相信它將成爲幾個畫面長久地定格在他學生的腦海裏。)

教師提示: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它的最後幾個畫面。

教師朗讀(隨放背景音樂)。

討論11:同學們,面對着老師的這麼一個手勢,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學,你會怎麼做,請我們同學靜靜思考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點評:這時可能每個人發泄情感的方式會不一樣,但老師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靜,此時也是無聲勝有聲,是沉默的抗議。現在就讓我們同學一起跨越時空,來到阿爾薩斯,來到韓麥爾先生的課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來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吧!

 五、遷移提升,拓展延伸中激情

教師引導:確實,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是血,從噴泉裏揚出來的是水,而從一個飽含愛國激情的作家筆下,寫出來的卻是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篇章。都德先生的這最後一課以它的“以情奪人”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而跟法國人民類似的命運,卻使我國的人民更容易產生共鳴。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祖國母親。

“國土淪亡,根着何處?”──宋·鄭思肖

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的大好河山和衆多同胞,他們打着“東亞共榮”的`旗號,強迫中國人去學日語。北京的大學生說,若大的華北竟容不下我們的一張課桌。看來在中國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過類似小弗郎士的“最後一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裏描寫的北平被侵略軍佔領後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時的情景。

學生閱讀補充材料。

請我們同學思考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討論1、找出祁瑞宣老師在這一課上的反常舉動。這一系列動作反映了他當時怎樣的一種心情?

教師備案:反常的表現說明做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感情了。

討論2:比較一下,韓麥爾老師和祁瑞宣老師有什麼異同?

教師備案:他們都是愛國的,都是行動上被迫的放棄,感情上永恆的堅守。

討論3:假設你是祁瑞宣老師的學生,請描述一下在這一堂課上你的心理變化過程。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同學們,國破的痛苦該由全民族共同承擔。韓麥爾先生說得好,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人們在救亡的心態下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尋求發展。它不靠別人,靠我們自己,特別是靠我們朝氣蓬勃的少年。

一百年前,二十七歲的梁啓超先生寫下了當時所有中國人的夢想《少年中國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學生齊讀《少年中國說》片斷。

教師小結:親愛的同學們,世界是你們的,未來在你們的手中,我們期待着。

  【點評】

《最後一課》是初中語文的一篇傳統課文,對於一個初中生來說,讀通它很容易,但讀懂它卻絕非易事。雖然作品的主題非常鮮明,但主人公的經歷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而“亡國之痛”更是一種陌生的情感。因此,如何去設計教學過程,就顯得尤爲重要。

饒美紅老師的這堂課曾參加2002年“杭州市初中語文優質課評比”,並榮獲本次活動一等獎。上面呈現給大家的就是這堂課的的教學設計。筆者以爲,其特點主要有:

一、 以“情”奪人,注重體驗感悟,尊重獨特感受

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饒老師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特點。

全文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扣一個“情”字展開。“入情”──“移情”──“激情”,整堂課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感發展的過程中展開的。

首先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課前在憂傷的音樂聲中滾動播放背景資料、作者生平簡介的環節,它要營造的是悲傷的情感氛圍;開課後,老師立即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初次對話,通過觸摸文本,把學生帶到一個充滿“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的空間;緊接着,設計了“再讀課文”、“品讀體驗”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更加深入,使民族的悲憤之情從閱讀感悟中自然生髮出來;最後,教師設計的“遷移提升”環節,通過閱讀補充材料,使學生由“法語”回到了“漢語”,引導學生回到現實,聯繫實際,體味中國人對祖國語言的感情,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使教學走向高潮,使學生在“激情”朗讀中得到情感的昇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還設計了富有情感的表達語言。如:“現在就讓我們同學一起跨越時空,來到阿爾薩斯,來到韓麥爾先生的課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來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吧!”“親愛的同學們,世界是你們的,未來在你們的手中,我們期待着。”教師這些富有感染力的引導與點撥,必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引發他們對文本、對社會乃至對人生的深層思考,也必然使整堂課高潮迭起、層層推進。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追求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饒老師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如閱讀的形式有:初讀、再讀、品讀及比較閱讀;交流的方式有: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四人小組討論及全班交流等。不難看出,饒老師追求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能夠積極思維、大膽創新表達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再是作爲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積極參與學習、積極發問和答問的課堂學習的主人。

總之,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