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語文《學棋》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語文《學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學棋》教學反思1

二年級下冊語文《學棋》教學反思

《學棋》描述了古時候兩個學生向圍棋能手秋學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所學結果截然不同的生動故事,啓示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由果找因、抓關鍵詞的方法來教學,清晰地展現了文章的主旨,讓學生懂得學習要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的道理。

1、利用文中插圖導入新授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我充分利用好文中插圖,先讓學生給圖中人物命名,然後問爲什麼他們要跟秋學棋,這樣很自然的導入文中的第一段。在學習第一段時,我抓住了“遠近聞名”和“能手”兩個詞讓學生感受秋的棋藝高超,讓學生心生讚歎,有感情朗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2、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由果找因。

學完第一段後,直接導出了第三段——兩個學生的學棋結果。在理解了“出色”、“沒有多大長進”後,問學生讀到這兒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兩個學生跟同一個老師學下棋,爲什麼學習的結果不一樣?”這時我再讓他們自己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原因。課文中的插圖和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形象地展示了兩個學生學習時的不同表現,對比鮮明。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再讀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寫了圖畫上的情景。按照學生的觀察順序分別出中的句子,再採用對比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看,自己讀,自己去總結。簡潔的敘述學生一讀就懂,這時就讓學生進行討論,都是秋的學生,都是秋在教,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讓學生用上“因爲……所以……”說一說,由此學生們自悟出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將來受益無窮。

3、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例如:通過理解“能手”、“遠近聞名”,然後提問“秋的棋藝這麼高超,你能讀出他的名氣嗎?”又如:理解“專心致志”一詞時,沒有單獨解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而是聯繫課文,讓學生先通過朗讀感悟,再從文中找出體現“專心致志”的三個動詞“聽”、“看”、“問”,進而拓展“他上課還會做些什麼呢?”學生由此想到了“記”、“練”、“說”、“想”這些詞,最後點撥:像這樣邊學邊想,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就叫專心致志。學生不僅掌握了“專心致志”的意思,更瞭解瞭如何才能專心致志。這樣的朗讀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學生很容易就把意思讀出來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自己首先做回學生,做文章的第一讀者,用心研讀,吃透教材,與文本對話,體會作者的本意,然後細心地設想學生在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閱教參、花心思設計縝密的教學過程、尋找豐富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語文課上出特色來,激發起孩子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努力把每一篇課文都當做和學生平等對話的資源,培養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紮紮實實地訓練他們的語文基本功。

  《學棋》教學反思2

《學棋》是蘇教版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源於《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時候兩個學生向圍棋能手秋學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所學結果截然不同的生動故事,啓示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教學過程中,兩個教學環節給了我極爲深刻的印象。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明白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這個道理,教學中,在學生研讀了第二段的基礎上,設計以下練習:你能分別說一說爲什麼一個學生能成爲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學生棋藝卻一直沒有長進呢?學生熱烈討論、踊躍發言,有的引用了課文中現成的語言,有的運用了自己平時積累的詞彙。隨着學生對成功者成功原因的描述,老師邊板書邊總結:正是因爲他耳朵認真聽(板書“耳”),兩眼認真看(板書“ソ”),用嘴問不明白的地方(板書“口”),那麼的專心致志(板書“心”),所以能成爲出色的棋手。當一個完整的“聰”字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就會明白,聰明需要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隨着對平庸者失敗原因的描述,“耳、ソ、口、心”被逐一擦去。當“聰”字消失於黑板時,學生也就明白了專心致志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含義。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一開始就請學生提出疑問,“爲什麼兩個人同拜秋爲師,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學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下子被激發起來,讀書時特別的投入。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慾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生解決之前的疑問後,用一個“聰”字將兩個學生的不同表現串聯起來,進行正反對比,啓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

同時“聰”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所作爲,必須在課堂上專心致志,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才能越來越聰明。更深切地體會到良好學習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從而反思自己上課的現狀,不斷改進。着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教師在教學中時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興趣高漲,積極性大爲提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學效率較高。這主要應該得益於新穎的教學手段及合理的教學方法。學生接受、理解所教的內容需要一個過程,知識就像掛在樹上的蘋果,老師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爲學生的學習鋪設臺階,使他們摘到蘋果,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遺憾,在處理時想的不夠周到。

作爲課堂教學的結尾,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口頭填空的練習:“一個學生因爲    ,所以後來成了    的棋手;而另一個學生因爲   ,所以棋藝     。看來,學習、讀書時都要    ,不能    。

安排該口頭練習的意圖是使學生在研讀課文、瞭解了故事的情節後,通過自己的表達,進步掌握課文字詞的使用,並能明白“專心致志”對於學習成敗的重要性,從而深化課文的教學和教育意義。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情緒、課堂的氣氛卻顯得有些沉悶,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課文哲理的洞悉似乎均沒有達到預期的深度,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課後反思,該環節表面上學生通過口頭填空而主動參與了課堂的教與學,但由於練習設計上廣度和深度的侷限性,本質上學生仍然是在被動地完成老師的作業,是前面課堂內容的簡單重複,並沒有包含自己的思想和創新,沉悶和乏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爲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學生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低年級學生詞彙量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些影響了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怎樣去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使學生樂說、善說,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有的班級學生躍躍欲試、爭相發言,有的班級卻星星點點、“千呼萬喚難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我們老師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機會,沒有給予適當的引導。作爲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對圖片、故事、動物、遊戲感興趣的特點,爲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提高表達和交流能力搭建寬廣的舞臺,從而激發他們說的慾望。

就比如上面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彙,也具備了初步的表達能力,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的特點,在教完課文後,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介紹一下文中的三個人物,甚至還可以加入自己對他的評價。

這種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物介紹、故事複述、事物描述,往往帶有了學生的創造性活動,這就需要他們不僅瞭解課文的表面敘述,還要了解課文所蘊涵的更深層的哲理或教育意義。通過這種表達和交流,學生也將其中的道理吸收和內化,使得教學目標更好的完成。

由於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彙缺乏、抽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