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蘇教版選修《知其不可而爲之》課堂實錄

蘇教版選修《知其不可而爲之》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4K 次

師:我們先來談談話。平常我們會說到這樣一句話“知其不可而爲之”,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叫坐在我身邊的人回答。)

蘇教版選修《知其不可而爲之》課堂實錄

生:知道做不到還要做。(我將“做不到”三字寫在黑板上。但他隨即改口“知道不能做還要做”我就將“不能做”三字寫在黑板上。)

師:請問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學生又變了,我沒聽清。只聽同學議論“啊,又不一樣了。”)

師:請大家看書上註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了:“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

師:根據你的經驗,“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的人是怎樣的人?

叫了一個男生,回答“傻子”。

你是持否定態度的。有不同意見的嗎?

另一男生:頑固的人。

就沒有一人支持?底下沒有聲響。

大家知道這句話最早出自那裏?是說誰的呢?

也每人迴應。

我說:有一回,子路在石門過夜,第二天經過城門,守門的就問他從哪裏來。他說從孔氏那裏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那個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的人'就是指孔子。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孔子來深入瞭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請大家翻到論語78頁,下面我先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請大家從“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開始往下讀。

學生齊讀。可是學生根本不知道要連起來讀,讀了“楚狂接輿”部分就停下來了。我就又幫他們連下去讀開了一個頭。他們讀錯了很多字,有的停頓也錯了。

讀完後我還是對他們充分肯定,然後糾正他們讀錯的地方。例如“輟”“憮然”“”

大家通過朗讀後發現文章當中出現了那些人物?學生說接輿,長沮,接泥,丈人。

還有嗎?學生沒反應。

我爲他們補充:守門人,和挑筐的荷蕢者

這些人如果我們把他們分成兩類,怎麼分?

叫了一個女生。

“孔子和回答孔子的人”

回答孔子的人在歷史上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什麼?沒有學生反應。好長時間有一個學生說隱士。

我就在黑板上板書“孔子”和“隱士”。

孔子周遊列國,秉承着“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請問這個“其”代什麼?

一片沉默,沒有學生知道。

孔子爲什麼要周遊列國呢?

爲了理想。施行仁政。

好,孔子爲了實現自己救民於水火的理想,在55歲開始周遊列國,但是隱士們是如何看待他的'行爲的呢?下面我們進入探討和辨析。首先請大家自由地大聲地朗讀文章,邊朗讀邊用筆完成這樣的任務“1 劃出各隱士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這一精神的評價性關鍵語句(包括語言和行爲)2 劃出表現孔子對隱士們對他評價反應的關鍵語句 。 然後同學們可以自由討論3.孔子與諸隱士的處世態度有何異同?(我打出幻燈片)

接着學生長達7到8分鐘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們開始是響亮地朗讀,沒多久聲音就沒了。他們有的在動手劃出相關語句,有的在思考。教室裏靜悄悄的。我不怕課堂的中的沉默因爲我相信這樣的理念:“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但合作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目前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討論、分組越來越流於形式。要知道,形式上的分組不等於合作,形式上的討論不等於探究。學生的情感投入程度與思維訓練強度,纔是評價學生參與水平的標準。有時候,課堂也需要沉默,沉默也是一種學習。語文教學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

好。我來檢查一下同學們思考的結果。叫了一位同學“孔子與諸隱士的處世態度到底有何不同?”

生“他們都反對孔子的做法。”

何以見得?

當子路詢問丈人,見到夫子沒有,丈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