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必修一《前方》課堂實錄

蘇教版必修一《前方》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前方》是一篇思辨性很強的散文,文章的主要骨骼是一張照片,三點感悟。凸現攝影散文直觀性和人文性,相互交叉,引發了對人的精神境遇兩難的思考,洋溢着悲天憫人的情懷。

蘇教版必修一《前方》課堂實錄

怎樣引導高一的學生體會這樣細緻而抽象的情懷,讓學生的心中有那麼一絲感動,哪怕是些觸動,本課堂試圖對一些“慾望、苦旅、悲劇、家、家園、前方 、 在路上”進行生活化的剖析。教學過程

課前出示臺灣作家三毛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撒哈拉行走的照片,播放橄欖樹歌曲

師:有這樣一位女子,小學時候,在關於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寫:我的理想是做一個撿破爛的,一邊享受陽光的美好,一邊看着垃圾堆裏有沒有被人扔掉的好東西。當她長大了,不記得哪一年,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裏,正好介紹撒哈拉沙漠,只看了一篇,似乎有種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個一片陌生的大地。她成爲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土地的女子,作爲一個旅行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背起行囊,行走在消逝中,她就是三毛,橄欖樹,故鄉,遠方這些詞圍繞着她,流浪構成了她生命中的主旋律,無獨有偶,印度有位攝影師拍攝一張關於流浪的照片,或許能告訴我們關於故鄉,家園,遠方的答案。

(出示照片)

師:能說一說你心目中印度的概念

生:印度人口很多,世界第二多,

生;印度生活比較落後,人很貧窮。

生:印度的女子很漂亮,跳舞很好,

師:看來你對印度的女孩很感興趣。由於人口衆多,而又相對貧困,許多人不得不外出找生活,就有了這樣一幅照片,作家曹文軒就根據照片,寫了一篇富有詩意的文章是——

生:前方,

師:這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文體,就是攝影散文

(出示攝影散文的特點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這種新的文體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直觀性和散文的自由靈活性(可以自由地展開聯想),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成爲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師:攝影散文的特點就是——

生:攝影的直觀性和散文的自由靈活性

師:對,攝影的直觀性體現在哪裏呢?或者說,這照片可以直觀的看到哪些信息?(生討論)

生:是輪船,可能是碼頭上,送別人羣。

生:一定是輛火車,在開動的時刻,朋友送別。

生:是汽車

師: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絕不是飛機和馬車。那到底是什麼呢,攝影的直觀性,在文章是可以發現的一些很明顯的證據,有些比較隱蔽,用我們明亮的眼睛和細膩的心靈把這些挖出來,當然,多多益善,比一比,賽一賽。

生:有了船,有了馬車,有了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衆生紛紛翻閱)

生:坐在這輛車裏的人們

生:圍城中出現了老掉牙的車,豐子愷的散文中也出現

師:好,找得好,我們來做小學生經常做的功課,看圖說話,看着照片,把剛纔的詞語連起來說一段話,

(兩位學生講述,老師簡要點評。)

師:如果要我們就這張照片進行感悟,無非就是,汽車真破啊,印度真窮啊,印度人民真苦啊,然後就是我們——

生:我們真幸福啊。

師:曹作家的感悟就不走尋常路,他有一些作家式的感悟,我們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劃一劃。

(生尋找討論,師生合作)

(歸納三點,第2小節“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2、第10小節“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3、第11小節“人的悲劇性實質”)

師:同學們都找到了,你們真聰明啊,老師獎勵你們,分別在三句後記上感悟一,感悟二,感悟三。

師:所以本文歸納起來就是一幅照片,三點感悟,三點感悟我們還是按部就班的來,朗讀第一點感悟。(生讀)

師:爲何要獨立成段呢,

生:強調突出這段的重要性,

生: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是作者的獨特的感悟,是他的心得。

師:出現了第一個關鍵詞慾望,改寫成我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讀一讀(生讀)

師:這種感覺你有嗎?(絕大多數搖頭)

師:沒有,還很團結,

師:爲何說人會有這樣的慾望?還說只要是人,都會有這種慾望。作家總有他的理由,我們不妨姑且聽之,歸納出來,有幾點?

(生歸納,外界的誘惑,壓迫的無奈)

師:還有嗎,?

生:動物的遷徙,這場面寫的相當驚心動魄。

師:中央臺動物世界中經常有這樣的場面,這和人離家的慾望有何聯繫。

生:人由猿猴進化,這種習慣可以遺傳嗎?

師:這是一個很專業化的問題。是說人類的祖先也有遷徙的或者說離家的習慣,祖先下意識的'遷徙,還有嗎?

生:還有對前方的幻想,人的心中有個前方,

生:前方的呼喚

師:歸納的很到位,也很有詩意,前方在召喚他們,這裏的前方指的是什麼?前方可以用哪個詞來替代?

生:理想,和目標。

師:很好,第7段所有的前方用理想來替代,大聲的朗讀

(生朗讀,很有感情,看上去有些心靈的觸動)

師:對第7段發表自己的感悟,(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師:擁有前方的人們是多麼的幸福,儘管前方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畢竟有個行動的指南,前進的動力,爲了前方,我們可以孤獨行走在路上,哪怕有再多的風雨,我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奔跑。因爲我有我的方向。看餘純順的圖片餘純順 (1951.12-1996.6.13),上海人, 1988年7月1日開始孤身徒步全中國的旅行、探險之舉。 行程達4萬多公里,足跡踏遍23個省市自治區。已訪問過33個少數民族發表遊記40餘萬字。尤其是完成了人類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極”的壯舉,1996年6月13日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的壯舉時,不幸在羅布泊西遇難。(學生對此事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一個人擁有前方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爲理想毫不憂鬱的離家,是勇敢者的行爲,走啊走,離家是一種使命,甚至是命運的安排,但離家後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剛纔第一個關鍵是慾望,關於人生第二個關鍵詞就是

生: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對,是苦旅,人生的苦體現在哪裏?找出原文中的關鍵詞和句子。(生找句子和詞語

/皮肉之苦:擁擠不堪 坑窪不平 顛簸 東歪西倒 惶惑 茫然 不安 無奈 焦躁不寧 索然無味)

(出示非洲沙漠汽車逃難人羣擁擠的畫面,師進行評論,再出示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農民工返鄉時的迷惘眼神照片,師進行適當的發揮,強調苦旅,)

師:其實在希臘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希臘神話中的悲劇人物叫西西弗斯,此人由於觸犯了神的首領宙斯而受到一種特別嚴厲的懲罰:諸神強迫他將一塊巨石從山下推到山頂,然後巨石自動滾到山下,於是他再重複頂石上山的勞作,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休無止,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無效又無望的勞作之中消耗殆盡。

師:假如換了舒適的環境,比如出門有寶馬,飛機坐頭等艙,其實人生還有一種存在方式,讀一讀。(生讀)

師:作者的觀點是——

生:我們都是苦旅者,

師:這怎麼理解。

生:這是作者的前後矛盾之處,我還巴不得這樣呢

生:他們是心苦,這可能要從精神方面來考慮,他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不得,所以是精神之苦,

師:精神的追求永無止境,其實對我們的同學來說,物質上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人似乎永遠在尋覓,永遠在流浪,永遠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永遠找不到精神的歸宿,的確,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之苦” 。這樣作者提出了第三個關鍵詞

生:悲劇

師:何謂悲劇,悲劇似乎是命中註定的很神祕的東西,悲劇性體現在哪些句子,歸納總結找出句子

生: 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是離家時想家。

生:人無法還家,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師:我們用簡短的不能再簡短來概括,

生:離家想家,無法還家,還家無家。

師:濃縮的就是精華啊,太有才了,那這三句中你最能體會悲劇是哪一句。

生:離家想家,文中用大量的古代的詩歌來證明,詩人都這樣認爲。

師:你是數量取勝。

生:我認爲是無法還家,不能回家真的很痛苦,很悲劇。

師:用魯迅的話說,悲劇即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衆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比如學校中秋不放假,國慶節也不放假,元旦依然

生:——不放假,

師:這時我們痛苦死了,是不是這是最悲劇呢?有沒有比這個更悲的呢?

生:還家無家是最悲涼的,既然回家了,但不是心目中的家,得到了一樣東西,可能經過極大的努力,但結果不是我想要,

師;對,這可能是人生是荒謬感的,我們今天的人們忙忙碌碌,終生都在勞動,終日完成着同樣的工作,就像西西弗斯,經年累月地搬動石頭。突然有一天,人捫心自問: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如果有意義,其意義何在呢?荒謬產生了。就好似我愛我家,爲何會有無家的感覺呢

生;和家裏的人有隔膜,心靈上不是很相通,或者沒有共同語言,

師:關於這個命題,黃河樓上的崔顥已作出了回答

生:他深深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罷了。(讀)

師:爲何要離家?那是因爲理想的召喚,離家是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後來要歸的又是怎樣的家呢?是一個精神的家園。所以不論是離家還是歸家,作者一直追尋的就是那個精神的寄託。離家是美麗的,是勇敢者的遊戲,回家是幸福的,是智慧者的選擇,

師:爲了尋找前方,我們一直行走在路上,這是人生的一種生活狀態的描述,痛苦與歡樂伴隨而生有苦亦有甜這就是生活!痛並快樂着是一種堅強和樂觀,生活要會苦中做樂,豁達面對!我們甚至認爲,人的所謂幸福,不僅僅是擁有一個家的而是我們一直在尋覓的過程,在路上,我們感到了生命的充實,我們體會到了尋找的艱辛,我們會更珍惜奮鬥和享受,我們一定邁過沼澤採到鮮花,行者無疆。播放《在路上》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