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前方》教學實錄「蘇教版語文必修一」

《前方》教學實錄「蘇教版語文必修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一、導入:

《前方》教學實錄「蘇教版語文必修一」

同學們,前方是一個詩意的名詞,它有夢幻般的色彩召喚我們,它有絢麗多姿的世界等候我們;它引領我們離開家園,奮然前行,它鼓舞我們實踐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這節課我們一起研討曹文軒先生以《前方》爲題而寫的攝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發。所謂攝影散文就是對攝影作品作一番解讀、鑑賞,進行聯想和想象,穿插描寫、議論、抒情寫成的散文。

 二、分析課文

1、師:文本共12節,由攝影切入,然後生髮思考,最後迴歸畫面。首先一起讀第一節,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畫面的?

生1:猜測畫面人物的行動目的,可能是歸家或遠行。

生2:作者想歸納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他們正在路上。便於下文由“路”展開議論。

師:同學們說得好,作者用語簡潔,生動,告訴我們一個基本事實:人在路上。這樣便於由路生髮議論。

2、師: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畫面生髮的思考上,課前佈置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要求找出提綱挈領的句子,哪位說說,作者提出了哪些見解?

生1:第二節“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第九節開頭“路連接着家與前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第十節“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加以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生2:還有第十一節寫到的“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支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句子較長,暫歸納爲“人的悲劇性實質”吧。

生3:我認爲第九節“路連接着家與前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不是關鍵句,因爲這是作者的推論,這從上文可以看出,人因爲“前方”的呼喚,迫不及待地離家,於是便有了路,那麼,路有何作用?第九節的這句話,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它不是核心的觀點之一。

師:你說得很好,肯動腦子思考。我們是不是歸納出這樣三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3、爲什麼會生髮這些思考呢?下面我們研討這三個問題。老師讀一下課文2—7節內容,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羅列了哪些原因說明人的離家?

生1:“外面的世界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它總在誘惑着人走出家門。”

師:不要只讀書,要學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你讀的這番話可以歸結爲一個原因是……

生1:外界的誘惑。

師:還有哪些?

生1:“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無奈而使人們離家。

生2:“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我認爲這裏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詞,人們離家是因爲“理想的召喚”。還有第三節說到“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第四節“後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慾望依然沒有寂滅。”這些告訴我們人們離家是出於本能的習性。

師:這兩位同學發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遷徙的習性;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理想的召喚。

4、爲了表達出這種離家慾望的強烈,作者使用了“剋制不住”一詞,文中這方面是如何體現的呢?同學們把在這方面寫得好的地方找出來點評一下,好嗎?

生1:第三節中以人們在電視上看見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類比人類祖先的遷徙,“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寫出了場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節中“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把人爲什麼會離家的內心世界揭示得生動、形象。

生3:第七節“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霧中花,產生一種朦朧美,誘惑人去探求。

師:同學們評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訴人們:離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來說,外面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他們憑着想象描繪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塊,心中總有“出去”的念頭,而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確定性,又令他們緊張,新奇,激動,歡喜,於是有了離家之舉,這種離家就像一首朦朧詩一樣染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

5、因爲前方的召喚,於是人們便離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場苦旅,這是爲何呢?請一位同學讀文章第十節思考。

①路途上的苦不堪言體現在什麼地方?

生1:“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受着皮肉之苦”。

生2:“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與茫然”。

生3:以錢鍾書《圍城》與豐子愷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寫出來。

②師:爲什麼有的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是從什麼角度觀照的?

生:抽象爲人生旅途觀照的。說他是一場苦旅是從心裏疲憊說的。

③師:作者寫到:“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說明什麼問題?

生:說明境遇舒適,但心情並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

師:說得好,抽象爲人生之路看,人生實質上一場精神苦旅。

6、師:爲什麼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樣思考這一問題的,同學們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來。

生:“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

師:路昇華爲人生之路,這裏的“目的地”象徵什麼?

生:理想、歸宿。

師: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包含怎樣深刻的含義?

生1:人生總是在不斷地探索,總是不能滿足現狀,因而永遠到達理想的彼岸。

生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場苦旅,是因爲理想難以實現,精神難有歸宿。

7、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生確是一種悲劇,可作者的發見遠比我們深刻得多,讓我們齊讀11節,人的悲劇性實質還包括哪些?從書中找出來,注意標誌性語言。

生1: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生2: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三句具體內涵是什麼?

生1:人在外流浪又時刻惦記家鄉,說明爲情所困,這就是所謂鄉愁;

生2:無法還家,說明永在外流浪,無法找到一生的歸宿;

生3:“還了家”爲什麼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呢?說明人即使在實實在在的家,心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家,這個家就是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

師:連起來告訴我們這樣的悲劇性實質:人在外流浪,總在惦念家園,可回到家,卻發現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家。揭示了人精神無處寄託的悲劇。

8、爲了形象認識這一點,請同學們看作家是如何解讀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

生:崔所念想的那個家並不是遮風擋雨的那個實在的家,而是由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

師:是啊,崔顥家在開封,離黃鶴樓不遠,又不是沒有盤纏,爲何不回去?看來,他登樓呼喚的是能給他帶來精神安慰的棲身之所。無獨有偶,孫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說,自己越來越思念家鄉,越來越尊重家鄉,卻不願再回去了,回家鄉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園已經沒有親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孫犁對老家的心理是複雜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認識到,即使回了家,心靈仍舊在漂泊,沒有歸屬感。

9、師:前面強調“人有不可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裏卻說歸家,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生1、離家就是爲了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歸家也是爲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表面上兩者是不一樣的,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託。

生2、人離開家總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卻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離家,人生就是在這樣的離家、歸家的循環中過來的。

生3、我認爲人最終還要有歸屬,人們總想找到精神的歸宿,歸家是永恆的追求。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寫離家,實質着眼於歸家,不過,作者所說的故園之戀與一般意義上的回家鄉有什麼不同?

生:人對家園的眷戀與尋求,實質是對自身心靈的關懷,是追尋精神家園!

10、師總結:縱覽全文,曹文軒從人不可剋制的離家慾望出發,指出人離家,依然要歸家,這個家不僅是他的生養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園,可到達它卻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悲劇。作者揭示的正是人類精神與理想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

11、師:文章讀到這,我們是不是忽然發現作品由開始的轟轟烈烈,轉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憫之中,那麼,作家爲什麼要向我們揭示人生悲劇性實質?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爲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實境遇,目的是啓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這種悲劇本身具有積極意義,人因爲不知足,纔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滿足,要離家向前方,這是人類進步、發展、壯大的前提。

師:大家說得對!有位名人說過:“美麗的心靈是不斷痛苦而充滿追求的。”人生有痛苦並不可怕,痛苦有時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隨品!這使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弗斯在這日復一日的悲壯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成就感,同樣,人在離家,探求的過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與衆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劇性意義不是悲慘,不是悲壯,而是崇高!爲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爲了崇高,海倫.凱勒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也要爲人們送去祝福”;爲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誠,詮釋了他一生惟一的心願:“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裏。”

12、師:同學們,離家是美麗的,人生之路是艱辛的,歸家是幸福的,儘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們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會幸福着你的幸福,爲了精神的故鄉,讓我們一起向快樂出發!

13、附板書

前方

曹文軒

前方召喚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尋精神的家園

離家—————————————歸家

遙遙無及的悲劇

14、教後感

美文應有美的追求,對散文教學,我向來重視以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美的感悟引導學生,美的情操薰陶學生。《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這是一種新興文體,由畫面生髮聯想,我抓住這一點,剖析文本結構,圍繞核心句進行教學,深入思考作者那樣闡述的因由,逐層深入,弄清之間的關係,具體做法是:

①弄懂幾個關鍵句的含義,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瞭解文本的主旨;

②納入本單元主題“月是故鄉明”,和學生一起分析本文的回故鄉有何特殊內涵,從一個不同角度瞭解人迴歸的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迴歸,作者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③ 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義,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它們在不同語境中意義,從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讀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難度相當大,我則啓發學生聯繫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來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話;

④ 有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跨過去相當難,我反覆闡述,把問題交給大家討論,如理解作者爲什麼要揭示人生的悲劇性實質的問題,我設計成“是不是暗示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把問題難度降低,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時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篩選信息、關鍵詞理解、分條概括、文意闡發一步步走來,使教學逐漸推到高潮,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新的教材,要求我們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如何上,我們都在摸索這個問題,我盡力以《前方》爲例實踐之,教學中我重視以學生爲主體,教者點撥、引導,用語力求精闢、優美、富於啓發性,我還引進評點教學法,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我還重視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與培養人文性的結合,既教會他們學習,也教會他們思考人生,學會哲理思辨,這樣,有知識的輻射又照亮學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