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離騷》第二課時教案

《離騷》第二課時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離騷》教案

《離騷》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2。 瞭解以屈原作品爲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教學要點

1。 檢查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2。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內容。劃分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1。 學習課文中託物陳辭,比興達意的寫法,瞭解課文中運用移情而形成的積極浪漫主義色彩。

2。 鑑賞文中的精彩詩句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上節課所學知識

二、 要求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

全詩分爲兩部分。1~~5節詩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質和自修。

6~~12節寫詩人的政治理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 教師引導學生具體研習詩歌的1~~5節

1、學生集體朗讀

2、學生朗讀1、2節。教師提問:這兩節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1、2節,詩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來歷。追述身世,說明他與楚國血肉相連;敘寫名字,點出他不凡的風度、儀態。

3、教師指定一名學生朗讀3、4節

提問1:詩人有着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

明確: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衆。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幽香的白芷,又聯綴起秋蘭作爲佩飾。借香草(“江離”“辟芷”“秋蘭”)象徵自己的美質和才能

提問2: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後又是怎樣做的呢?

明確: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於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自己。

提問3:如何概括3、4節的內容?

明確:3、4兩節自述早年就懷有遠大的理想與美好的志趣,積極努力,勤奮不懈。

4、學生集體朗讀第5節。

提問l:本節內容有何深刻含義7

明確:本節四句從天時運轉,春生秋殺,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將年華老大,無所成就。

提問2:“惟草術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確:起過渡作用,詩歌“至此方人題”。它引出了楚王不舉賢能則將滅亡的道理.並開啓下文,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6學生自由朗讀前5節。

四、具體研習詩歌的6~12節

1.學生集體朗讀詩歌。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小組代表發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2)如何才能實現此理想?詩中是怎樣闡發的?

(3)屈原在楚國振興中擔當了一個怎樣重要的角色

(4)詩人面對着的是一個怎樣的現實?這說明了什麼?

小組代表發言後,明確: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實現聖君賢相的政治。他希望國君能像堯、舜一樣“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暢通。最終使國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趕上先王們的足跡。

(2)要想實現此理想,國君必須得“棄穢”“改乎此度”,即拋棄穢政,改變不合理的治國法度,也即應實行“美政”。他從“美政”的要求出發,託古喻今,在詩中一再稱道堯舜等聖王(“衆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紂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過對比來說明聖君賢相的重要,並藉以說明楚無聖君賢相的危險性。屈原認爲只有德行高尚的聖王,才能君臨人間,這正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的體現。 t

(3)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在楚懷王時期,他擔任過左徒和三閭大夫兩項官職。三閭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這個職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們成爲優秀人才,爲國效力。當他任職左徒時,更受到楚懷王的重用,“人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這些條件來實現他的遠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國富強壯大起來。於是,他“導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後”,勇於擔當振興楚國的重任。

(4)詩人面對着的楚國現實是:楚王的昏庸,“黨人”的“偷樂”.“民生之多艱”,使楚國陷於“路幽昧以險隘”的危境。而楚王卻“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齎怒’’‘‘日黃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打擊排擠下,詩人遭讒見廢。正由於此,導致了詩人“美政”理想的幻滅。這不只是個人的悲劇,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當時的楚國,不能順應歷史洪流前進以致必然崩潰的命運。

(解說:以上幾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有層次地理解詩歌內容,便於抓關鍵句條理背誦)

3.學生試背6~12節。

五、品析詩歌藝術

1、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屈原的高尚品質,那麼,詩人是如何表現其品質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學生思考後明確:詩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很好地體現了詩人光輝俊潔的人格。用“江離”“辟芷”“秋蘭”三種香草來裝飾自己,比喻自己,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

2.教師補充

我們把《離騷》中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美德的這種表現方法稱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經常見到。如: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表現了詩人對隱居田園,過清淡樸素的閒居生活而不感寂寞的思想感情)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朱·文天樣《過零].洋》)

(表現了作者對國家興亡和個人命運的概括追憶)

3.要求學生從自己知道的詩歌中舉幾例運用了“移情法”的句子。

明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這兩句寫對社會人生客觀規律的參悟,在人的生命歷程中,生活是複雜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處開放,到處生長,逐漸使人眼花繚亂,使人策馬奮蹄,不斷地前奔探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唐·李賀《馬詩》其五)

(表達作者希望自己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雄心)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唐·戴敘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解說:聯繫舊知識.意在加深學生對移情法的理解)

4.要求學生將《離騷》和前邊學過的《詩經》作個比較,看看二者有何異同?

明確:不同點:(1)形式不同,《詩經》爲整齊的四言詩,《離騷》的句子不拘長短,可六言、七言。

(2)表現的手法不同:《詩經》爲現實主義的手法。《離騷》爲浪漫主義的手法。

相同點:二者都運用了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5教師可補充本文的賦、比、興的運用特點。

明確:本文的賦既用於敘事,如追述身世和名字的由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名餘日正則兮,字餘日靈均。”也用於抒情,如:“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本文的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爲一,具有象徵的性質。如以香草象徵詩人的高潔,以香木比喻羣賢,以婚姻好和比喻需臣親密合作等。比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

(解說:設計此題,意在讓學生自己動腦,明確兩大創作手法的特色,加深其對賦、比、興手法的理解)

六、課文小結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作品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生活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於神山仙界。柳宗元曾驚歎地說:“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文章。”。同時,比興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徵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雲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詞微”“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