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課文《故鄉》教後反思三篇

初中課文《故鄉》教後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故鄉》教後反思1

這節課是一節以合唱爲主的唱歌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依託合作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環節。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了講授、體驗、示範、模仿、自學輔導以及合作等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歌唱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注重在合唱教學中,圍繞合唱各聲部的和諧與均衡展開教學,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集體中的協調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初中課文《故鄉》教後反思三篇

1.優化環節設置,提高教學實效性。在教學中將以往唱歌教學中“發聲練習——範唱——學唱新歌——情感處理”的環節優化爲“發聲練習——學唱新歌——情感激發——拓展提升”,提高了教學實效性。學生在發聲練習後直接學唱新歌,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而學生情感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蓄地過程,情感激發環節設置在學唱新歌之後,使學生情感的積蓄保持連續性,學生學會歌曲後對歌曲理解會更加深入,對準確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合理運用自學輔導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學生的能力狀況,有效運用自學輔導法,學生以小組自學方式,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很快學會歌曲旋律,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授之以漁,爲學生終身學習音樂打基礎。

在發聲練習環節中,教師不是單純的要求學生打開口腔,喉頭下拉,氣息支持,而是通過講解和示範,引導學生感受半打哈氣的狀態來打開口腔,通過感受腰部向外的擴張感,來做到氣息支持,真正做到授之以漁,爲學生終身學習音樂打下基礎。

由於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還有差距,因而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不足。在發聲練習和學唱新歌環節中,有時習慣性的隨學生一起演唱,進而影響自己對學生聲音和音準的關注,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問題。另外在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方法方面還有待於多加思考。

(2)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於進一步提升。音樂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歌唱技巧問題,只能泛泛的一點,缺乏深度,具體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時,還應該做的更細緻一些。

  《故鄉》教後反思2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爲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髮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爲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故鄉》教後反思3

終於遇到我熟識的“閏土”了,終於面臨不可迴避的魯迅了。

它是一篇小說,但它是魯迅的小說。許多學生甚至老師害怕又鄙視魯迅,把《一件小事》的主人公誤認爲是車伕,說他敢於承擔社會責任。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成爲魯迅了,寫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不難!千萬不要忘記人家是魯迅,他不是在寫車伕的敢於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寫“我”,一個知識分子,在五四後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希望在於逐漸登上歷史舞臺的無產階級。這對於整天想着玩PSP的初中學生來講那簡直是--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語言來形容了。

魯迅的“故鄉”是真切的,也是虛擬化的;故鄉中的人事既是發生過的,又是不盡然如此的。他想說的是辛亥革命後的農村非但沒有走上新路,反而是受社會動盪的影響,瀕臨破產而民不聊生。愚昧的劣根性又使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所以他們只能“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辛苦恣睢而生活”,就算是來到了城市的“我”也只能“辛苦輾轉而生活”。閏土是最底層的農民的代表,楊二嫂是城鎮小商販的代表,而“我”是城市知識分子的代表,都一樣的辛苦,卻一樣的落迫。這就不是個人的原因,甚至不是一個羣體的原因,那一定是他們共同生存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原因。

這讓學生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魯迅不僅是批判,還有憧憬。希望“宏兒”和“水生”是一氣,而且過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新生活。並號召人們:“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就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實際上他想說:大家一起行動,創建新的社會!

這可是一種以社會爲己任的大覺悟啊!這難道是這些教室的地都不願意掃而且也真的也不會掃的人能理解並接受的嗎?

當我用二十分鐘,深情款款地把整篇課文都讀完時,發現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目光呆滯,睡意朦朧了--但肯定他們是不敢趴下的。於是,我重複了朗讀課文前讓他們在聽的同時思考提出的三個問題:故鄉的人有什麼變化,故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十秒鐘沒人回答,半分鐘沒人,快到一分鐘時,我一股無名之火,升騰到了腦門,真想說:就等到你們發言爲止,下課了也無妨,這羣沒思想又不肯動腦子的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傢伙!

我有停頓了五秒鐘,幸虧有這五秒鐘。我想不行,這樣就等於宣佈我的這堂課的徹底失敗,而且當我宣佈學生無知的時候恰在宣判自己的無能--我得調解氣氛並調整問題。

我故作輕鬆而愉快地說:“搞不懂魯迅那是很正常的,不喜歡他是天經地義的,誰讓他這麼複雜呢?我想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他!”這時候,學生們微笑了,之前已經目光呆滯,睡意朦朧了的一部分學生,也不那麼無趣了。

接着說:“讓我們看看故鄉都有哪些有意思人吧?”這時候,四五隻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

得到相應的回答後再問:閏土小時候是怎麼樣的?這時候課堂裏的“空氣”開始快活了起來------

整個的這堂課圓滿收場,第二天的兩堂也基本是實現課程要求--他們居然也開始欽佩起魯迅了!真是不可思議。

但我突然害怕起來,爲我當時竟然會有那麼消極的可怕的念頭。

我可以原諒自己設計問題沒有坡度和不夠有針對性--雖然這種情況不大出現。但我決不能原諒自己,居然會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並試圖逼迫學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學任務,嚴重違背了教學相長的規律,破壞了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難道我不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嗎?難道我能將學習的責任單一的怪罪到學生身上而不改變自己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嗎?難道我能視學生的困難而不顧卻一味地逼迫他們實現所謂的目標嗎?

這是一次教訓,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學觀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覺得自己不再需要思進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該離開三尺講臺,回家了;不過那時女兒也會鄙視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