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故鄉》說課稿範例

《故鄉》說課稿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故鄉》。說課的形式比較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就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和突破問題。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老師說課。

《故鄉》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分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爲《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爲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有點膚淺了。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故鄉》的內容和結構,以及通過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即《故鄉》這篇小說按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爲“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部分。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到現實中所見到故鄉發生巨大變化爲基本內容,組織材料,展開情節。通過敘述與議論,景色描寫的手法,揭示了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思索的主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結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把握”閏土”“我”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寫”、“對比”等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而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掌握人物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教學目標:

(1)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

(2)學習運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3)瞭解封建等級觀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惡,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三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閱讀小說的,喜歡小說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閱讀本小說,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說中的人物,小說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三、教法

由於初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和分析判斷能力。因此,通過讓學生預習和閱讀課文,藉助字典等學習工具,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在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和議論來揭示主題這一目的,在授課過程中,把重、難點逐一突破。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課文內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應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師生合作交流來體驗和創新。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兩種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

2.合作交流法: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 點拔法:教師做出指導與解釋。

它的依據是:整體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誦讀,且語言的語感培養離不開朗讀與背誦,文章的感情是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出來的。採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使學生保持興趣與注意力。點撥法,是對不能解決的問題作必要的指導與解釋。

  四、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堂課,我會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1.朗讀分析法:學生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背景經驗,激發出思考的熱情,達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詞句揣摩法: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魯迅是位偉大的文學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詞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學中着重指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徹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愛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對本文的難點部分,學生主要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從而認識封建等級觀念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罪惡。

  五、教學過程(教學分爲兩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爲了吸引學生的興趣,爲此我設計瞭如下導語:

大家都學過了歷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廣大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呢?(學生答)

那麼,讓我們一起隨着魯迅到他的故鄉去看看,一起去感受當時的農村農民的生活吧!

2.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讓學生完成以下的文學常識題:

A、魯迅原名 ,籍貫 ,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 。

B、我們學過以小說爲課題的課文有 ,小說的六要素是 。

老師介紹小說寫作背景:《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複習舊知識引出課題,以舊引新,讓學生“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容有個瞭解。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爲了不教”,不教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一種成就感,使學生得到肯定與激勵,教師只是點拔、小結。

3.析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

(1)閱讀課文,瞭解大意,檢查預習。

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

要求學生簡述故事梗摡。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力求完整、簡明扼要。(學生簡述後,教師歸結)

(2)情節結構分析

學生前後四人一小組討論。要求:根據課文內容的故事情節劃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內容要點。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並請兩位學生上黑板書寫,教師評析修改。

板書:

時間: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鄉 原因:賣屋、搬家

景象:蕭索、心情悲涼

1、母子見面

到家那天 2、回憶少年閏土

3、見到楊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鄉

過了三、四天:會見閏土

又過了九天:動身啓程

第三部分:離開故鄉 1、船上的談話

2、“我”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爲了完成教學目標的(1),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同學討論得出結論。把學生放在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討能力,學會相互交流獲取知識的技能。由於提出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學的任務,獲得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心,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形象

(指名兩名學生,分別朗讀12——30段、54——76段,其他學生也邊聽邊按課後練習二要求,劃出有關語句,並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項類

變 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提問:

1.通過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前後的不同變化,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2.中年閏土變化是什麼造成的?揭示了什麼樣的事實?

(明確:運用對比手法,得出兩者的不同變化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具體體現,閏土的遭遇是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形象的具體寫照)

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