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大綱

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

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1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及理由

《故鄉》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經典小說。根據小說以塑造人物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個固有的特點,以及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現實教育性,並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的學習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兩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寫和對比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說的主題思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這兩點又都建立在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賞析上。

二、採用的教學策略

爲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基於文章篇幅較長,我將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爲2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解決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課時則重點探討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整個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首先以《故鄉行》中的歌詞導入,將學生帶入到故鄉情結之中,同時展示文中的“我”見到故鄉時的不同於常人的“悲涼”感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過渡到對本文的學習探討。在學生帶着問題通讀文章後,會不難發現文中“我”回到故鄉產生悲涼心境的原因在於在故鄉的所見所聞,在於故鄉所發生的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着重表現在景之變和人之變。爲了讓學生更加清晰明瞭地解析文章,我採取圈點勾畫以及對比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找出能體現故鄉“景”和“人”變化的語句,然後緊扣文章語言進行歸納和總結。其中人物分析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文章正是通過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後變化展示了當時的整個社會風貌。對於人物的分析建議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從肖像,語言,動作,稱呼等各方面進行賞析,同時體會“我”對他們的情感。最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比較兩個人物在寫法上的異同點,進一步明確刻畫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徵,併爲表現主題服務。

第二課時是以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導入到新課的學習的。緊接上文首先分析故鄉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爲了讓學生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我除了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還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本文的相關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其次是着重通過對“我”的情感體驗,明確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關於這一問題,我還是通過引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入手,圍繞課文最後三段的議論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對於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尤其結尾一句話鮮明地再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解讀。最後是對兩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再次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基於文章還塑造了宏兒和水生這兩個貌似當年的“我”與閏土的形象,而這兩個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現出作者的某種思想,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爲宏兒和水生今後的命運編故事的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作者思想的理解。關於板書,做到簡潔明瞭,又能充分展示課堂教學內容。

三、實施情況及教學問題

整個課堂教學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文章最後三段文字時,學生難以很好的理解,在討論無果時或是引導無方時,我的做法就是結合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直接講授了,這樣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違背教學規律的,這也是我在這一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發現同學們幾乎都很善待閏土,但對楊二嫂就比較苛刻,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與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應該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即使是被社會擠壓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楊二嫂他也應該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讓學生在文章的學習中真正地把握住這一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問題。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總是會把文中的“我”與作者混爲一談,這也是一個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徵。

四、教學反思

關於這一課的教學,其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對於楊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說魯迅作品難教,難懂,可能還是因爲看得少,瞭解得少,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多接觸魯迅先生相關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楊二嫂的身上就不僅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時,衆多的資料都在顯示是因爲閏土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閏土,根源在社會,其實再追問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細讀文章會找出很多不和諧之處。而作者魯迅先生本就是一個敢於、嚴於自我批評的一個人,我想“我”對於閏土的態度上也應該體現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評,所以對於文章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另闢蹊徑,不爲所謂的權威性的觀點而論,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是一個困擾着我的難題。還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說,對於本文的教學,應該緊扣小說固有的特徵,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討了環境,也再現了社會生活,但忽略了小說的情節,這也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地方。

其實關於《故鄉》的教學,靜心回想,問題多多,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由於能力有限,準備也不充分,也不知道都胡亂說了一些什麼,還望大家多多包涵!

九年級語文《故鄉》說課稿2

這節課是第四單元小說部分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在初一、初二曾學過幾篇小說,在課外也可能閱讀過小說,但由於種種原因,學生在對小說的認識和閱讀上存在着一些誤區,因此,本節課把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作爲重點,這樣雖然使本課的教學時間延長了,但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習技巧,對本單元其它課的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削除學生在小說認識上的誤區;

2、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小說的方法;

3、運用所學方法初步學習《故鄉》一課。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主要是:

開始還是“今天我推薦”這個固定欄目,實踐證明這個欄目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還是很有效的。第二個環節由辨析《故鄉》的體裁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學生暢談他們對小說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他們閱讀小說的方法,然後師生共同探討,削除大家在小說認識上的誤區,總結閱讀小說的方法,這個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合作、創造等諸多能力;最後一個環節是運用總結出的小說閱讀方法去學習《故鄉》一課,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時間的關係,本節課只是從宏觀上把握作者、時代背景、及小說三要素在本文中的體現,至於人物形象的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主題的理解等等可專門用兩至三課時來完成。

爲了完成以上教學任務,我採用“競賽制”教學法教學,這種教法就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試題化,通過競賽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它是我於三年前開始摸索出的,現以被列爲省級教研課題。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

1、激趣性,它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競爭性,它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

3、合作性,由於採用分組比賽,組內合作必不可少,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達到“實現問題共解,過程共同經歷,結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的。

4、主體性,這種教法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教學資源的選擇者,比賽活動的組織者、主持人和裁判員,而把學生變成了參賽選手,每位學生都感覺自己既像演員,又像觀衆,使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參與性都得到了體現,使他們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5、全面性,由於問題的設計,答題者的選擇有師生共同參與,因此可全面考查學生所學知識,可全面考查每一位學生。

6、愉悅性,這種教法使課堂成爲開放性的,因此可以形成和諧、融洽、寬鬆的學習氛圍,利於挖掘學生智慧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我沒有采用任何現代化教學手段,主要目的是嘗試在教學硬件建設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改進教法,指導學法來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