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長征》優秀教學設計

《長征》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長征》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長征》優秀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讀中體會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

2、抓住重點的字和詞領略偉人的風采。

教學方法:

以讀爲主,讀中體會。

教學準備:

1、課前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反映長征的記錄片、故事片,或者幫助學生蒐集一些反映長征的文字、圖片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瞭解。

2、蒐集毛澤東詩詞,自己可以瞭解或背誦幾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前一段時間老師和大家一起蒐集了許多關於長征的資料,這幾天,電視上正好又在播電視劇《長征》,我們已經連着看了好幾集了,那誰能說說,紅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毛主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作爲一個軍事家,他有着卓越的指揮才能,在長征中他的戰略方針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打運動戰、游擊戰。)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文學修養極高,大家還記得那一幕嗎?當朱老總要親自到前線指揮戰鬥時,毛主席拉着他的手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昆仲手足情。”今天,我們就走進毛澤東的這首《七律·長征》去感受當年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領略他偉人的風采。

二、披文入情。

1、首先請同學們聽聽著名演員朗誦的這首《七律·長征》。

2、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豪邁,有氣勢、大氣磅礴)

三、質疑問難。

下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全詩,看看你從哪裏能感受到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你還有哪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把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在黑板上,在深入理解詩時解決。)

四、品悟詩情,感受偉人風采。

你從哪裏能感受到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是全詩的中心句。抓住“難”和“只等閒”來理解。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說一說長征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紅軍怕了嗎?(不怕)只把它當作平常的事。所以毛主席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毛主席那藐視困難,傲視山川的博大胸懷。誰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首先感受五嶺綿延千里,烏蒙山的雄偉挺拔,體會紅軍翻過這山的不易。接着理解“騰細浪”和“走泥丸”的含義。綿延千里的五嶺,雄偉挺拔的烏蒙山在紅軍和毛主席眼裏只不過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這是何等的精神,何等的氣勢?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氣勢來。

3“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重點抓住“暖”和“寒”來理解。

暖:(1)紅軍渡過金沙江時是1935年5月,天氣比較暖和。

(2)指紅軍渡過金沙江時的喜悅心情。

(3)教師:我們來看金沙江(金沙江渡口)水流湍急,兩岸是高聳入雲的山崖,敵人曾瘋狂地說,連一隻鳥飛過來都是妄想。那你知道紅軍是怎樣巧渡金沙江的嗎?

(4)教師講紅軍怎樣巧渡金沙江的背景資料。

(5)層層推進,設計讀的訓練。

小結:從這裏感受到了,毛主席什麼樣的風采?(有使不完的妙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寒:(1)指瀘定橋的奇險。

(2)說明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難。

(3)出示瀘定橋圖。看了這幅圖,你有什麼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4)播放《飛奪瀘定橋》的片段。看了錄像,你想說什麼?用一個詞也行。那我們該怎樣來讀?

(5)設計不同層次的讀。

還從哪裏感受到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讀最後一句,學生自瀆自悟。

五、總結。

1、齊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聽歌曲《長征》再來感受這首詩的大氣磅礴。

4、紅軍長征走了近兩年的時間,紀念長征的電視劇劇也長達

24集,可毛主席僅僅用了56個字,就寫出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全詩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一字未提,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只有身經百戰、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才能擁有如此的胸懷。才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章,這就是毛澤東詩詞的魅力所在。

六、拓展思路,整合課外的詩詞。

1、《清平樂.六盤山》讀這首詩,感受詩詞的魅力。

2、《沁園春·雪》感受次詞的大氣磅礴,讀出自己的感受。

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繼續感受毛澤東的詩詞特點。

七、總結學法:爲什麼學的這麼好?(理解詩詞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孤立地分析)

八、作業:課下蒐集毛澤東詩詞,並背誦。準備舉辦一次毛澤東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模塊教學的研究,我理解的模塊教學,可以是整個單元組幾篇文章的有機整合,可以把相關的內容整合,表達的方法整合,也可以課內外整合,我執教的《長征》這首詩是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雖然是一篇老課文,但是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卻和以往大不相同。在以往的教材裏,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而在新的教材裏,第八組是以“走近毛澤東”爲專題的。這篇課文,在這個單元裏不僅要讓學生感受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在這篇課文中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領略毛澤東詩詞的特點。這就和以往的教學角度不同了。所以,我圍繞着這一主題,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材料。用《長征》帶出毛澤東的三篇詩詞。用一拖三的方式教學。

  《長征》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詩的學習,體會紅軍長征途中越過千難萬險的情景,學習紅軍戰士藐視圍難,戰勝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中"等閒、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暖、寒、更、喜、盡、開顏"等主要詞語的含義;體會詩中運用的誇張手法的作用。

3、背誦全詩,並能講出大意。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毛澤東圖片

他就是人民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對於這位偉人你有哪些瞭解?

指名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信息說一說。

2、回顧學過的課文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紅軍長征中的故事嗎?指名學生說一說

《飛奪瀘定橋》講的是把瀘定橋的橋板卸下來,中國紅軍爬在鐵鏈上匍匐前進,最後終於勝利了

《豐碑》這篇文章寫一位老紅軍在大雪天爲了其他戰友而活活凍死的事。

《倔強的小紅軍》講的是一位小紅軍爲了不拖累陳庚將軍一生:也被餓死了。

3、簡介本課時代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爲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了戰略大轉移,退出根據地。開始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英勇的紅軍戰士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靠着自己的雙腳,從江西瑞金出發,完成了驚天動地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在陝北勝利會師。在這激動的時刻,毛主席懷着無比豪邁的心情,寫下了這首壯烈的詩篇。

下面我們就隨着紅軍戰士和毛主席一起同走長征路。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悟

1、自由讀詩,注意生字、質疑。

①“崖”和“涯”

② 逶迤、磅bang和pang礴 朗讀帶有兩個詞語的詩句。

③“七律”是什麼意思。教師解釋七律---七言律詩,言是字

④“只等閒”是什麼意思,那在詩中的把什麼當做平平常常的事情呢?

⑤ 三軍指什麼?(整個紅軍部隊) 盡開顏是什麼意思?盡:全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用"|"畫出停頓

3、齊讀全篇詩、質疑

思考:這首詩是圍繞着那句話來寫的。

⑴ 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①“遠征難”到底有多難呢?

生: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經過了11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過了24條大河,萬和千都不是實數,而是說無數的山無數的水,紅軍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

②剛纔我們體會紅軍長征中的“難”,這句話應該帶着怎樣的心情讀?

(自豪、敬佩之情,讀出只等閒這種英雄的豪氣來)

三、學習全詩,體會感悟

1、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

學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誰能介紹紅軍長征途中要翻越的哪些高山? 介紹書中資料

師:烏蒙山位於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

師:毛主席是怎樣來形容五嶺和烏蒙山的呢?

(逶迤和磅礴來形容的)

②、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用簡筆畫來形容

五嶺山一座挨着一座連綿起伏,烏蒙山險峻氣勢磅礴

③、紅軍戰士是怎樣看待這兩個難關的?(教師引領學生朗讀)

這連綿起伏、高低不平的五嶺在英勇紅軍眼裏就像騰起的細浪,這高大險峻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在英勇的紅軍腳下就像滾動的泥丸。

這裏毛主席運用了一組誇張的寫法,表現了紅軍戰士毫不畏懼的樂觀主義精神。(自己朗讀,讀出感情)學生朗讀,讀出“險峻”

師:翻五嶺、攀烏蒙,這是多麼艱難的長征路途,可紅軍戰士們卻大聲的宣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2、學習“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 課件出示金沙江的畫面,師簡單講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體會“暖”字表達的情感。

③ 課件出示飛奪瀘定橋的片斷,學生默讀相關資料。

④ 體會“寒”字表達的情感。

我們看到了瀘定橋上硝煙瀰漫,十三根鐵索寒光閃閃,還滴着戰士們的鮮血,讓人覺得(齊讀)奪橋之戰驚心動魄,更讓人覺得(齊讀)。一寒一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起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過渡:慢慢征途,激烈的惡戰,更難的是那海拔4200米的岷山。(出示課件)多少堅強的紅軍戰士,因爲缺衣少食永遠的留在了那一片皚皚的白雪之下,然而,我們的紅軍戰士毫不畏懼終於戰勝了它,迎來了長征的最後勝利。(齊讀最後兩句)讀出勝利的喜悅、讀出終於戰勝困難的之後的激動與自豪。

①長征這樣舉世聞名的壯舉,毛主席緊緊用了56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

②下面教師讓學生再看看這首詩都有什麼特點?押韻

四、拓展延伸,背誦感悟

1、齊讀詩文,體會全詩表達的情感。(感受到紅軍戰士不爲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毛主席偉人那氣吞山河的氣概)

2、播放《長征》歌曲。聽歌后,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交流感受。

4、全體起立齊誦《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