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學問和智慧》鞏固練習題

《學問和智慧》鞏固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一、根據拼音寫出漢字,並在下面的橫線抄寫兩遍。

《學問和智慧》鞏固練習題

① 陶 ye ( ) ② 寸積zhu( )累 ③ jiang ( )域 ④ yuan( )博

⑤ 融( )( )通 ⑥ 舉一( )三 ⑦ 無關hong( )旨 ⑧ 探驪得( )

⑨ 物jin( )天擇 ⑩ xi( )銳 (11) 勞而無( ) (12) 鞭( )入裏

(13)豁然( )通 (14)浮光( )影 (15) 一觸( )破 (16)推( )出新

  二、閱讀《學問和智慧》片段,按要求完成習題。

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無學問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樣,儘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觸即破。惟有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纔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燈,可以透過雲層,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纔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涌。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爲精澈,最可寶貴。

若把學問譬做建築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築師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鋼骨,決不能成爲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學、結構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決不能造成莊嚴壯麗的羅馬聖彼得(r’s)或巴黎聖母(Notre Dame)教堂。這種絕代的美術作品,是要靠藝術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應手,匠心愈能發揮;構造的原理愈進步,藝術家愈能推陳出新。材料與技術對於作風的影響,整個美術史,尤其建築史,都可以證明。所以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爲用,缺一不可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1.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指的是什麼?

答:

2.如何理解文中“肥皂泡”“浮光”“探照燈”“珍珠泉的泉水”的含義?作者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呢?

答:

3.“學問是建築材料,智慧是建築師的匠心”。請你也仿照一句,寫出你對學問和智慧關係的理解。

答: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對學問與智慧的關係的觀點?

答:

  三、閱讀《學問和智慧》(節選),按要求完成習題。

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書。我們可以把書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智慧的,一類是無智慧的。有智慧的書,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瑩,斧鑿般的犀銳,可以啓發人的心靈,開闢人的思想,有時可以引申成一篇論文,或成一本專書。這就是英文中所謂“燦爛的書”(brilliant book)。無智慧的書,往往材料堆積得和蟻丘一樣,議論雖多,見解毫無。縱然可以從他得報導,卻不可以從他得啓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約”,在讀者是“勞而無功”。這就是英文中所謂“晦塞的書”(dull book)。然而這類的書多極了,讀者要不浪費時間,就不能不精爲選擇。須知著書固要智慧,讀書也要智慧。“讀書得間”,就是智慧的表現。“鞭辟入裏”“豁然貫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諷誦高頭講章的讀法,則雖“讀破五車”,有何用處?

1.這裏提到“有智慧的書”和“無智慧的書”,二者的主要區別在哪裏?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出來,寫在橫線上。

答:

2.選文中說“著書固要智慧,讀書也要智慧。”其中“著書的智慧”是指什麼?“讀書的智慧”是什麼?

答:

3.作者說“有智慧的書”“可以啓發人的心靈,開闢人的思想,有時可以引申成一篇論文,或成一本專書。”回憶你的讀書生涯,你一定也曾有過類似的美好體驗吧,把你的體會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答:

4.作者認爲讀書“若是像諷誦高頭講章的讀法,則雖‘讀破五車’也是沒有用的”,這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觀點是否矛盾?爲什麼?

答:

  四、古人讀書做學問特別強調勤奮、多讀書。有人對這些話持不同的見解,請閱讀下面相關鏈接材料後,結合本文談一點你的看法。

材料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隻讀書,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實踐中運用的人,結果也一事無成。例如:南宋的“碩學”陸澄年輕時博覽羣書,寫宋書時就一字寫不出,人稱“二腳書櫥”;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點文章寫不出,人稱“書麓”。

材料二:“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在過去對我們的學習確實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在今天,隨着快樂教學和成功賞識教育的普及與開展,這話就帶有明顯的侷限性和片面性。問是一切做學問的人必經的途徑,“學問千千萬,起點在一問”(華羅庚);思是讀書做學問的基礎,“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視讀萬卷書與行千里路的辯證關係。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主張“出戶”,又主張“讀書”。他認爲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顧炎武把家鄉的書讀遍之後,用四匹馬馱着書,十謁明陵,遍遊華北、西北,訪俗問民,最後寫成了有名的《日知錄》《肇域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