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羅家倫《學問和智慧》閱讀練習

羅家倫《學問和智慧》閱讀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導語:練習有利於大家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掌握更多的課內課外知識,下面是《學問和智慧》閱讀練習,歡迎大家過來做一做!

羅家倫《學問和智慧》閱讀練習

 閱讀一

 學問與智慧

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鍊鋼的電火。學問是寸積銖累而來的,常是各有疆域獨自爲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興趣,但是它本身卻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種透視,一種反想,一種遠瞻;它是人生含蘊的一種放射性;它是從人生深處發出來的,同時它可以燭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爲學問就是智慧,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學問淵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會貫通,舉一不能反三,終身都跳不出書本的圈子,實在說不上“智慧”二字。這種人西洋便叫做“有學問的笨伯”,在中國便可稱爲“兩腳書櫥”或“冬烘先生”。反過來說,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有一種人,讀書雖然不多,但他對於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藉經驗,運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嗎?

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有許多人從事研究工作,蒐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窮年,找不到問題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結果,縱有結果,亦復無關宏旨——這便是由於沒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他縱然研究一個極小的問題,也能探驪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問題雖小,而其映射的範圍卻往往甚大。譬如孟德爾(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下了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基礎,就是一個例子。再說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在達爾文以前,何曾沒有富於學問的生物學家,看見過海邊的蚌殼、山中的化石、類人的猩猿、初民的種族?何以不能發現物競天擇,最適者存的天演公例?等達爾文發現以後,赫胥黎慨然嘆曰:“這個道理,傻子都應該知道,爲什麼我以前不知道?”於是,他奮身而爲達爾文的“牛頭狗”(bulldog),爲他張目。當代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人稱他爲牛頓後第一人,他的相對論是科學上一個稀有的創穫,但是他自己卻對人說:“我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他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便是他的智慧過人之處。

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書。我們可以把書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智慧的,一類是無智慧的。有智慧的書,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瑩,斧鑿般的犀銳,可以啓發人的心靈,開闢人的思想,有時可以引申成一篇論文,或成一本專書。這就是英文中所謂“燦爛的書”(brilliant book)。無智慧的書,往往材料堆積得和蟻邱一樣,議論雖多,見解毫無。縱然可以從他得報導,卻不可以從他得啓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約”,在讀者是“勞而無功”。這就是英文中所謂“晦塞的書”(dull book)。然而這類的書多極了,讀者要不浪費時間,就不能不精爲選擇。須知著書固要智慧,讀書也要智慧。 “讀書得間”,就是智慧的表現。“鞭辟入裏”“豁然貫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諷誦高頭講章的讀法,則雖“讀破五車”,有何用處?

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無學問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樣,儘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觸即破。惟有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纔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燈,可以透過雲層,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纔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涌。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爲精澈,最可寶貴。

若把學問譬作建築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築師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鋼骨,決不能成爲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學、結構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應用的房子,而決不能造成莊嚴壯麗的羅馬聖彼得(St. Peter’s)或巴黎聖母(Notre Dame)教堂。這種絕代的美術作品,是要靠藝術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應手,匠心愈能發揮;構造的原理愈進步,藝術家愈能推陳出新。材料與技術對於作風的影響,整個的美術史,尤其是建築史,都可以證明。所以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爲用,缺一不可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1.結合全文來看,作者論述的觀點是什麼?

2.仔細閱讀第二段,說說該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第三段中劃線的詞語“肥皂泡”“探照燈”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閱讀二

  說“疑”

① 未解之惑,未識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謂之“疑”。在客觀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迴避這個“疑”字。科學研究就是破“疑”,破“疑”纔有所發明。

②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技術上的重大發明,往往就是從“疑”開始的。“蘋果爲什麼落在地上?”這個“疑”,對於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啓示;“水開了,壺蓋爲什麼跳起來?”這個“疑”使瓦特發現了蒸氣的力量,“掛燈搖擺的幅度無論大小,爲什麼時間都是一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現了等時性原理。這些自然現象,皆是人們生活中經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對此產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宋朝思想家張載說得好:“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③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見“疑”,決不是“諱疑”,而應當“解疑”。見疑不疑,主觀臆斷,強不知以爲知,那就會走到真理面前卻失之交臂,悔恨終身。利比息在研究從海藻中提取碘時,發現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層深褐色的液體,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當然,認爲這是“氯化碘”。法國波拉德在做同樣的實驗時,對深褐色的液體細加研究,發現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種新的元素“溴”。這件事對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傳中提到這件事時說:“從那以後,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實驗根據,我再不憑空地自造理論了。”

④ 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於學,也要敢於疑。亞里士多德曾斷言:物體從高空落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這個斷言,流傳了1800年。伽利略卻要重新用實踐再檢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兩隻大小不同的鐵球,跑到比薩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實驗,結果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不僅如此,伽利略還從中掌握了物體運動軌道,推動了力學的發展。敢於對權威的結論見疑,纔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礙,打開真理的大門。不懷疑“電磁波穿過空氣層就會一去不復返”的結論,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導線把信號送到大西洋,開創無線電事業;不懷疑格林關於人體血液“遍佈全身就在體內完全消耗乾淨”的說法,哈維就不會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真理;電磁場、原子能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生物進行論,元素週期表的創立,不都是敢於對權威的錯誤論斷挑戰的結果嗎?

⑤ “疑”就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學的探索,不被陳規舊章束縛頭腦,不隨主觀臆想亂下判斷,不因權威之言捆住手腳,敢想,敢幹,敢於在科學上“掀翻天地重扶起”。這不是虛無主義者的懷疑一切,而是不執迷於一切權威的結論。在實現“四化”的進軍途中,身爲科學技術大軍的戰士,都要敢於“疑”,善於“疑”。

4.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A.科學研究就是破“疑”,破“疑”纔有所發明。

B.“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C.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當“解疑”。

D.在實現“四化”的進軍途中,身爲科技大軍的戰士,都要敢於“疑”,善於“疑”。

5.按議論文的引論、本論和結論,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_____自然段。

6.第二部分可以分爲兩層意思:

第一層:_____自然段,用_______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了________。

第二層:_____自然段,用__ ____的著名比薩斜塔實驗等事例論證了

7.第(4)自然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比喻論證  D.對比論證

8.文章第一句話中加引號的“疑”字,和文章最後一句話中加引號的“疑”字,意思一樣嗎?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一樣,都是“懷疑”的意思。

B. 一樣,都是“疑問”的意思。

C. 不一樣,前者是“懷疑”的意思,作動詞;後者是“疑問”的意思,作名詞。

D. 不一樣,前者是“疑問”的意思,作名詞;後者是“懷疑”的意思,作動詞。

9. 和下面例句中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於學,也要敢於疑。

A. 這個“疑”,對於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啓示。

B. 宋朝思想家張載說得好:“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C. 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當“解疑”。

D.母液底部,沉着一層深褐色的液體,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當然,認爲這是“氯化碘”。

 【附答案】

閱讀一

1.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爲用,缺一不可的。

2.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3.肥皂泡:形容沒有學問的智慧膚淺,瞬起瞬滅,一觸即破。探照燈:形容從學問中產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廣度。

閱讀二

4. D

5.(1);(2)(3)(4);(5)

6. 第一層:(2)(3);正、反;要善於“疑”。第二層:(4);伽俐略;要敢於“疑”。 7. A B 8.D 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