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一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爲原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新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略作反思。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教學設計立足大語文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爲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絡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張孝純語)。我認爲,有限的文本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抓住文本,放眼課外,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相關的語言資料,並加以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我緊扣“成長”和“孤獨”角度進行教學立意,從學生喜愛的歌曲入課,設計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勸慰式的口語表達”、“孤獨形象的舉例”、“孤獨心曲的傾訴”等銜接自然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課堂教學彰顯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爲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爲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與自由境界(程少堂語)。鑑於以上認識,我在教學中力圖以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來感染學生,將學生有語言、文體的層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層面。筆者抓住了小說文體的特點,由人物形象、環境細節描寫入手,通過關鍵詞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細讀,讓學生感受小說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氣息,從而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當然,爲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全部朗讀,則費時費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採用了跳讀法,抓住重點段落(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細讀文本,並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但是由於我朗讀水平的缺陷,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二

在教學《孤獨之旅》時,我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對於“孤獨”的認識,有的很積極,有的消極因素較多。我幫助他們認識成長猶如“蠶蛹蛻變爲碟”“鳳凰涅磐”要經受住痛苦的磨鍊之後才能見到彩虹。不僅杜小康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1、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置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爲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進入文本,讀出感受,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來解決問題。在探究中逐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學習精神。

3、在教學中,我一以貫之地緊扣小說的三個要素,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環境描寫(鴨羣、蘆蕩、暴風雨)對錶現主題的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與大自然對話,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理解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三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地成長曆程,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

“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以一首感悟“孤獨”的小詩爲導言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理解孤獨。二、品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繫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分擬要點、情景仿寫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孤獨之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板塊二” 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引領學生走進“孤獨”,體驗主人公的孤獨,體會成長的艱辛與疼痛。“板塊三”則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理解“孤獨”。“板塊四”則啓發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詩意,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對文本、對孤獨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收穫還不少。

我認爲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爲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着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爲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我只能將第三板塊的閱讀放置課外,而第二板塊中採取了兩種閱讀方式:精讀和賞讀,使學生對孤獨的感悟落到實處,對文本的理解也比較深入。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步驟過於緊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因爲這一課只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賞”,尤其是結尾那激動人心的語言描寫,但爲了教學程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這節課還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課堂上創設情景還不夠,也因爲“孤獨”的話題過於嚴肅,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創新,敢於嘗試!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教學纔會相長。

  九年級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反思四

幾經周折,當我將《孤獨之旅》這節公開課上了後,第一感覺就是如釋重負。畢竟,期中前就定下的上課內容,由原先十二週到十三週再到十四周,我的心頭早就有點招架不住。之後,又因準備的班級不巧已上(那位老師忘了),零時只得調至初二,爲此我又得準備教材。雖然這節課我已試上兩次,雖然這節課並不成功,還有許多不足,但我想我已經認真對待了。當然,我更清楚: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學生的確與區各學校相差甚遠,還有待細心學習。

《孤獨之旅》這部反映少年成長的小說,作者恐怕不止希望教者讓學生明白杜小康心理歷程,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與細節描寫,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成長的意義,培養堅強的品格。爲此,我在教學《孤獨之旅》時,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於課題《孤獨之旅》含義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過認識其心理歷程(具體幾個階段)來認識。雖然這部分學生未能全面理解,完全動起來,關鍵源於我對文本引導認識不夠,對其成長階段帶學生品讀太少,再加上忙於搶時間,析環境。至於品讀賞析環境,則想通過選讀、評析、範讀、齊讀來處理。但沒想到,初二同學會如此。原本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設想只能化爲零。

當然我也非常認可各位骨幹教師精彩的點評,但我上課前也想到:整節課容量太大,如何有效騰出時間給學生足夠賞析?既要體現一節課的完整,又要有效訓練學生各種能力。爲此我只能壓前面,以提供足夠時間來賞析。換句話,如果上兩課時,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肯定要深得多。讀當然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