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精選」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孤獨之旅》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精選」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

衡量一堂語文課是不是好課,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而要實現以上的目標,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有效,教學目標的設置是否符合實際,課堂組織實施是否科學合理。

一、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將教學目標簡約化,使學生易學易得易消化。

有效教學有賴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定。它基於三個支點:1、是對學情的準確把握;2、是教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3、是教學目標必須集中、單一。

第一:我們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情感積澱、智力水平的基礎上的,是以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爲出發點的。

有時候,教師或以自己的感知強加於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忽視了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爲提升學生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哪怕是名家名篇,學生也會無動於衷。這種不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只會使學生迷失自己,喪失閱讀興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學生,都是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從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安逸祥和的環境中,不具備面對孤獨的情感體驗。如果找不到共鳴的地方,還會出現教師在臺上激情澎湃,學生卻無動於衷的尷尬局面。我的導入,是在課前充分而親切的溝通交流和情感互動中喚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關注和接近,避開抽象的題目;爲新課文構築背景,以求教材與生活,作者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自然與課文接軌。

第二:對於一篇課文來說,我們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其實就是通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來體現的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我始終認爲“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語文教師決定所謂的“教什麼”的問題,就是他從文本中選擇、定位合適的單元內容的過程,而這有賴於教師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獨到的理解。

對《孤獨之旅》的核心價值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學生通過閱讀來理解文本爲強化”孤獨之感”而採用的人物細節描寫、父親的側面烘托、環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運用。

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時間裏,我們不可能涉及一篇課文中所有含有教學價值的信息。通俗的說一堂課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每一節課的目標集中、單一了,學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動性,才能在課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維的深度。這就是我們所說“一課一得”。

二、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必須凸現學生主體意識,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觸摸語言。

考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終極歸宿是看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活躍、思想是否發展。“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是語文課堂的理想境界。它應該是教師“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效確立、和諧共振的結果。

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文本、時事、教師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發言空前熱烈的課未必是好課;全班同學既不舉手也不發言,只是心無旁騖聽講、思考的課也不一定不好。

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文本、時事、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儘量少說話的課未必是好課,關鍵是看教師是否問的得法,引的到位。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杜小康已經長大時,試着品味了人物的第三句話,就在學生不得要領時,我給予了兩次點撥:1、杜小康是在什麼時候講這句話的(暴風雨將歇時);2、他又是在怎樣的狀況下說這樣的話的(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使學生頓時豁然開朗。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適當地運用了追問,都能問在學生欲言又止處,問在學生思想阻梗處,起到了較好的深化點撥作用。設問“宜粗”不宜“細”,宜“放”不宜“收”。就是說要能夠從整體上關照到課堂目標的達成,要能引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想,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只是,我覺得粗化設問的同時,不能使問題流於隱晦,這反而會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與我們目標簡化、增強效果的目標相悖。

當然,教師一講到底,學生積極思維的課不一定不好。關鍵是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容器和自己個人表演的道具,不能用花哨的技巧幹擾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思想的空間,使學生無法舒展自己的身心,無法實現與文本的零距離的對話,思想無法突圍。我們應該爲學生創造能親密接觸文本,充分涵詠語言,深入體驗感悟的時機。唯如此,我們教師,即使是一枝蘆葦,那也是一枝會思想的蘆葦;這樣的課堂纔是高效的,纔是學生思想飛揚的場所。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2

巧妙的切入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並且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自然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同時也不乏德育教育,這是我教學中較爲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學這張畫紙也有很多敗筆,留下很多遺憾,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簡單,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些方麪包辦代替較多,直接給了學生的答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在探究環境描寫對主題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膚淺、不深入、不透徹,忽略了朗讀的訓練,應該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見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個空白,需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注重這一問題,同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3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 了起來。我在講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孩子們熱情高漲, 敢想敢說。真可謂是活而不亂。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課堂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畫、採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我的這節課在起初的設計上,並不願意把“孤獨”的心情一直籠罩在課堂上,所以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使學生走進孤獨———承取孤獨————享受孤獨,在每一個環偵,我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甚至作爲老師,我本身就有點逃避了孤獨。這節課比較輕鬆和愉悅, 甚至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笑聲中度過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獨的喜悅,板書的創新設計,拓展訓練的遊戲設計等,使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充滿了新鮮之感。但是對於課本的雙基問題,就顯得比較少。課後我仔細尋找了原因。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的課堂容量大,可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就出現了課本知識講解的很少的情況。 課後仔細想想。在某些環節可以壓縮設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這節課的活動設計了,忽略了課本的內容,一味的達到情感價值態度觀的教學目標,而忽略了雙基的培養。我反思的結果是: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許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孆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學生舉手踊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於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麼深刻?在這節課上,我提出了問題:請學生找尋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艱苦孤獨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學很迅速的舉起了手,回答到: 鴨子向天叫了幾聲…”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都笑了。這是描寫鴨子的句子,並非是主人公的語句。課堂上孩子們舉手踊躍。但是思維沒有建立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之上,所以出了一個大笑話。

因此,爲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爲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以上這兩點,就是我這節課之後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上,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使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對課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4

教學《孤獨之旅》我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對於“孤獨”的認識,有的很積極,有的消極因素較多。我幫助他們認識成長猶如“蠶蛹蛻變爲碟”“鳳凰涅磐”要經受住痛苦的磨鍊之後才能見到彩虹。

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置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爲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