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1】

  教學目標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1. 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 體會詩歌中聯想的重要作用及對主題的表現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 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緒。

3. 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2. 問題研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詩歌的王國中,外國詩歌同樣具有無窮的感召力與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詩人對世界文學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同學們,你們讀過外國詩歌嗎?(學生列舉所知道的外國詩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倫、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詩。

  二、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一生寫了近 900首抒情詩。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鬱、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發生衝突,被軍警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裏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爲伴,把奔騰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徵。當他將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鬱而又憤激的詩篇醞釀在胸。詩人在奧德薩開始寫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後完成了這一篇詩作--《致大海》。

 三、教師範讀,學生伴隨着音樂(《海之詩》)自讀。

誦讀時提示學生:全詩抒情氣氛濃厚,感情強烈而又深沉,誦讀時,要注意把握全詩感情的基調和變化。

 四、合作探究,研習課文

1. 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致大海》是詩人在流放時期寫的一篇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作品歌頌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對世俗生活的醜惡與平庸,突出人與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鳴,把自然景物擬人化,作爲一種精神象徵,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即對自由和解放的熱烈追求以及對暴力統治的憎惡、反抗。

全詩共十五個詩節,可以分爲三個部分來讀。開頭兩個詩節,詩人向大海告別;中間十一個詩節,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最後一節,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永不忘懷。

2. 具體分析。

(1)結合詩歌內容,給“大海”前加上恰當的修飾成分,體會詩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

明確: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的大海,閃耀着驕美的容光的大海,黃昏時寂靜的大海,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的大海……

(2)詩人爲什麼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明確:因爲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作者借大海表達了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3)詩人面對大海爲什麼又感到悲傷痛苦呢?

明確:因爲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

(4)詩人由大海而想起了與大海有關的英雄和詩人,結合詩句說說:詩人對他們的感情有何不同?這裏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死於大西洋聖赫勒拿島的拿破崙,詩人不無惋惜,但更多的卻是譴責。拜倫的死使詩人感到無比哀痛。他稱拜倫爲“天才”,“我們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爲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倫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難以馴服的倔強性格,像大海一樣,什麼都不能使這位自由戰士屈服投降。偉大詩人和自由戰士拜倫之死,使詩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滅,整個世界都空虛了,“人們的命運到處都是一樣”,幾乎找不到一個自由棲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佔有了。此時,普希金精神上感到憂鬱和渺茫。

(5)這首詩將大海人格化,學生在詩中標畫出這些動人的句子,討論: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詩人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如將“波光”寫成“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爲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大海對話,使大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大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五、進行誦讀訓練。

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畫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詩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寫出了人民的願望、情緒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化爲詩的情緒,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達到了寓情於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