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教學目標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1、作者如何借大海的形象表達自由的精神。 這首詩以大海的自由精神爲象徵,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髮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願望。

2、體會詩歌強烈濃厚的抒情氣氛。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是詩人對大海的傾訴,詩人在詩中以抒情人公的身份出現,直接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激情,並蘊含深沉的苦悶,使全詩具有袁歌式的憂鬱美。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裏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一一《致大海》

 二、解題

1.作者簡介;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7--1837),3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在俄羅斯文學中,他是積極浪漫主義的開創者,也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寫了不少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作品,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爲“俄國文學之始祖”。

2。背景介紹

《致大海》寫於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於他熱愛自由,不願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於1824年又被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岩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把握詩歌大意

全詩共十五節,大致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寫詩人向大海告別。

在詩人看來,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喚。大海與詩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詩人與大海在緊緊相聯。

第二部分(3-13)寫大海引發的詩人的聯想,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

第三節至第七節寫詩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隱祕的願望,也表達詩人對失去自由的懊喪,爲逃往海外的夙願難以實現而悉愁滿懷的。八到十五節寫詩人對拿破崙和拜倫的追念,他們與詩人精神相通,也與大海的精神相通,在這裏,詩人深感前途渺茫,壯志難酮,哀嘆了人們的不幸命運。

第三部分(最後兩節)寫詩人誓言絕不忘記大海,要爲自由奮鬥不息。

詩人絕不忘記大海的誓言,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怕整個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水不忘懷。這首詩以大海作爲自由精神的象徵,讚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髮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願望。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由於詩歌具有跳躍性,學生初讀這首詩時,一時難以把握這首詩的結構思路,教者可設計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去領悟思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

1、詩人面對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勾畫出來。

明確:學生邊輕聲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1節7節);緬懷英雄拿破倉和偉大的詩人拜倫(8節13節);永久懷念大海(14節15節)。

2.以上內容是通過什麼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爲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的。

  (三)具體研習

3。詩人爲什麼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明確:因爲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如詩句“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着嬌美的容光。”、“漁夫們的溫順的風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護”、“但當你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時,砍羣的船隻就會被覆亡。”更爲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詩歌的第一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徵意義。

4,作者對大海的禮讚反映了什麼?

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

5.詩人面對大海爲什麼又感到悲傷痛苦?

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份’。如詩句:“還因爲那個隱祕的願望而苦惱:心傷!”、這裏“隱祕的願望,即第6節詩人所寫的“我曾想遠地離開……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詩人爲未能逃脫監禁而悲傷痛苦。

6。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極力讚頌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麼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大海洋呀,脅現在要把我帶到什麼地方?”

 (四)欣賞品味下面四個片段,談談你的理解

1:好像是朋友的憂鬱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俄最後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電響,你召喚的喧響。

明確:大海運一意象己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因爲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

到另一個地方,因而大海也彷彿在爲詩人發出“憂鬱的怨訴”,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徵,在這臨別時,她又向詩人發出了“召喚的喧響”,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喚。因而詩人在第3節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嚮往與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你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懷着狂歡之情祝賀你,/並任我的詩歌顧着你的波濤奔向遠方,旭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

明確:這裏“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祕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井用“任我的詩歌顧着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禁,但是詩人的美好願望卻未能:‘如願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覆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1

3:爲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陰惡的天氣喧騰起來吧,激盪起來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經將你歌唱。

明確:這裏的“歌者”指拜倫。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爲自由而戰的革命者,因而詩人對他十分崇敬,認爲他雖已離開人世,但他的“桂冠”詩人作品與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詩人充滿激情地呼告大海“喧騰起來吧,激盪起來吧”,爲偉大的詩人而歌唱1詩人在這裏緬懷拜倫,讚美拜倫,正是讚美爲自由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俄要把你的峭巖,你的海灣,/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絮語的波浪,/帶進森林,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明確:詩人從拿破崙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後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伢’,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裏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並把這種理想,峭巖,海灣,閃光,陰影,波浪,帶到“荒

漠之鄉”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淨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昇華。

 (五)課堂訓練

1.根據本課的體裁特點,主要進行誦讀訓練,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劃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如1段一4段朗誦時的停頓與重音: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砍海!

這是你/最後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着/蔚藍色的波破浪,

和閃耀着/嬌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憂鬱的/怨訴,

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

我/最後一次/在傾聽

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

我/時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個人/靜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還因爲/那個隱祕的願望而苦惱心傷!

我多麼熱愛/你的迴音,

熱愛你/陰沉的聲調,/你的深淵的/音響,

還有那/黃昏時分的/寂靜,

和那/反覆無常的/激情

注意邏輯停頓,(其作用是爲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如“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在“你”處略作停頓,突出強調了“大海,”。誦讀時的重音也是爲了強調某種語意或突出某種感情。如“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讀,突出強調了“大海”的象徵意義。

 課堂小結

欣賞詩歌,首先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詩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種象徵意義,本詩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徵,也是詩人借景抒情

的對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把握了此點便等於掌握瞭解讀詩歌的鑰匙,另外要欣賞品味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佳妙之處,還必須通過反覆的誦讀,只有這樣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覽勝,深入佳境。

 佈置作業

反覆誦讀{致大海》,能做到脫稿朗誦。誦讀普希金的《致恰阿達耶夫》,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卡片2: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青年時代,拿破崙信奉盧棱的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思想.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於1792年來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賓6S,1793年在攻克土倫的戰役中戰功卓著,被授予准將軍銜。179,年10月5日臨危受命,迅速果斷地平定了王黨分子的叛亂,授少將軍銜,擔任巴黎衛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爲意大利軍團總司令.1799年11月9日發動政變,推翻督政府統治,就任第一執政。隨着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軍事上的勝利,拿破崙個人統治地位日益鞏固,同時也日益背離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則.1804年放棄共和制度,建立法蘭西帝國,自任皇帝,恢復等級制度和貴族稱號,實行分封制.拿破崙執政期間對外戰爭頻繁,多次打敗數量上佔優勢的歐洲各國聯軍。1814年初反法同盟軍隊攻入法國境內,4月,拿破崙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3月從厄爾巴島進出,在法國人民和軍隊的擁戴下重返巴黎.驅逐了復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敗,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卒於該島。

一一節錄於《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

卡片2: 喬泊·戈登,拜倫(1788?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濤人。1780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撂的貴族家庭.10哪年入劍橋大學學習。1肋9年大學畢業後,拜倫在貴族院獲取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但卻受到歧視.於是拜倫帶着一種憤懣的心情離開了祖國,先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馬爾他等地。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發展,這大大開拓了詩人的社會政治視野,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1811年拜倫回到英國.這時英國中部北部爆發了路德派領導的紡織工人暴動,並遭到了殘酷的鎮壓.拜倫懷着對工人羣衆的深切同情,爲被迫害的工人辯護,嚴厲斥責政府的暴行。並發表諷刺詩《〈制壓破壞機器法案〉制訂者頌》真實地反映英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是英田文學史上第一篇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方式慘無人道的傑作。1816年拜倫離開英田,先後到瑞士、章大利,井參加意大利有名的燒炭黨的祕密組織,投身到火熱的鬥爭中去,這一時期創作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唐璜》 1823年意大利燒炭黨運動遭到了失敗,拜倫離童大利前往希臘去參加希臘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1824年4月9日詩人在暴風雨中騎馬外山巡視,感受風寒,4月19日不幸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