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秋夜》+《對岸》教案設計​

《秋夜》+《對岸》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魯迅《秋夜》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思想

《秋夜》+《對岸》教案設計​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作於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詩,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緊扣各種景物的特徵,賦予它們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藉以寄寓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時,應聯繫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理解景物的象徵意義,並體會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同時輔以一定的練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原則。

  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2、 體會文章描繪出的含蓄雋永的意境,從而感受作者的愛憎情感。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特徵,理解景物的象徵意義,體會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將不同性質的兩類事物加以區分,從而體會作者愛憎情感。

 [教學準備]

投影儀及投影練習5張,鞏固性講義練習一份。

 [教學方法]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輔以練習檢測鞏固課堂效果,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教學過程]

 1、 佈置預習:

認真閱讀《秋夜》,標出自然段落,分清結構層次,劃出重點、關鍵詞語,思考其深層含義。

  2、導入:

1924年初,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一個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國形成,但是窮途末路的封建軍閥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殘酷鎮壓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瘋狂圍剿新文化運動,爲此,魯迅先生寫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動人心絃的戰鬥篇章——《秋夜》(板書課題)

 3、 簡介《野草》(投影下列內容,並指名朗讀):

《野草》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詩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寫於1924年至1926年之間。這期間是魯迅思想向共產主義世界觀飛躍的前夜,因此,《野草》總的主題是:“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三閒集·我和〈語絲〉始終》)

 4、 研讀文前提示,出示教與學的目標(投影):

a) 體會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b) 體會含蓄雋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檢查預習,思考:

文中作者寫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對這些景物寄寓了強烈的愛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熱愛的?哪些是憎惡的?(歸納板書)

棗樹 天空

熱愛(光明) 青蟲 憎惡(黑暗) 月亮

紅花 惡鳥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見的景物,但在作者筆下卻蘊含着悠遠的藝術魅力,這是爲什麼呢?原來是運用了象徵手法(板書),而這些景物到底象徵了什麼呢?(仔細研讀課文)

課文第一節:作者爲什麼不說“有兩株棗樹”卻用“一株……還有一株……”?

(討論明確):這是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指出讚頌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出而強烈的印象。

  7、 爲什麼說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從“繁霜灑在園裏的野花草上”這一句,我們能否看出其深層含義?

明確:

(1)“微笑”是指反動軍閥表現出的虛僞做作的微笑,顯示其欺騙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實指軍閥政府實行文化高壓政策,極力摧殘“園裏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讀第4節,思考:

  (1) 棗樹有哪些特徵?找出描繪棗樹的句子。(略)

(2) 爲什麼“只有創傷,其他一無所有”的棗樹卻欠伸得很“舒服”?

討論明確:“一無所有”的棗樹更便於戰鬥,因爲折磨增強了他的毅力,摧殘砥礪了他的鬥志。

(3) 文中寫棗樹時用了三個“直刺”,其含義是否相同?

討論明確:一二兩個“直刺”表明了棗樹的鬥爭對象,第三個“直刺”寫出了棗樹那種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戰鬥風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棗樹的象徵意義是什麼呢?(板書:)

堅毅不屈的戰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讚頌的對象。

 9、小紅花又是一種什麼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斷題)

(1)“小粉紅花”象徵了那些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作者對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告訴人們黑暗不會永遠地統治大地,光明終將到來。…………………………( )

(3)紅花的夢——秋後有春,堅信春天必然到來,充滿勝利的信心。落葉的夢——春後是秋,明白鬥爭有反覆,是艱難曲折,錯綜複雜的,因而必須進行韌性的抗爭。…………………………………………………………………………………( )

10、分析:小青蟲形象:

快速閱讀(7-9)節,思考:

(1) 7節和9節中作者兩次提到“夜半的笑聲”這兩種笑聲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次:蔑視的笑、勝利的笑,是示威與挑戰。

第二次:快意的笑、歡欣的笑,是對未來的神往。

(2) 文末有“蒼翠精緻的英雄們”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具體指小青蟲

(3) 這些小青蟲又象徵了什麼呢?作者對其態度是什麼?

明確:象徵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進步青年

態度:a 批評其亂撞,不講策略的弱點。

b 更敬佩(板書:)其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

  11、作爲作者深深憎惡的“天空、月亮、惡鳥”等景物又有哪些特點?他們的象徵意義是什麼呢?作者對其是什麼態度?

討論明確: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圓滿 惡鳥:夜遊

(2)象徵:陰險冷酷、醜惡狡猾的反動勢力。

(3)態度:鞭撻

  12、在鐵枝似劍的棗樹的直刺之下,他們的狼狽形象是什麼?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其狼狽象來。(投影下列判斷題)

(1)“月亮躲到東邊去了”並不是月亮真的向東邊離去,而是指其慌不擇路,脫離了原有的軌道。( )

(2)“哇”的一聲,是惡鳥絕望的哀鳴,從另一角度顯示反動勢力惶惶不可終日的驚恐心理,反襯棗樹的戰鬥威力。( )

(3)兩三個青蟲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是因爲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後產生的恐懼心理及畏難舉動。( )

 13、有人說:有意境的作品能夠用各種藝術方法使讀者產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審美感受,那麼本文的意境有什麼特點呢?

自由討論後明確: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雋永,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來刻畫形象,用“棗樹”與“天空”這兩種景物構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畫面,因而意境深遠而又奇特,這種效果又主要得益於作者採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作用,那麼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投影下列內容)

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把現實和幻想融爲一體,確切真實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寄託作者的愛憎情感,表現作者自身的戰鬥精神,運用象徵手法的課文還有:《海燕》、《松樹的風格》、《井岡翠竹》、《白楊禮讚》等。

 14、總結課文,進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畫的棗樹形象由於它的隱喻和象徵作用,能夠使讀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個寓於人生經驗的堅強鬥士形象,更能幻化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魯迅形象。可以說,散文《秋夜》形象地體現了魯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執着於現在的戰鬥的偉大精神,作爲我們中學生也應向魯迅學習,既要學會作文,更要學會作人,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15、練習鞏固(略)。

 附板書:

棗樹:堅毅不屈的戰士形象(讚頌)

熱愛(光明)青蟲: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進步青年(敬佩)

紅花: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徵)

天空(奇怪而高)

憎惡(黑暗)月亮(圓滿) 陰險冷酷、醜惡狡猾的反動勢力(鞭撻)

惡鳥(夜遊)

 三、教後感

教授這篇課文,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 教學目標要明確,要出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學什麼,可以時時檢查教師的教學環節是否正確。

2、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了調動積極性啓發回答問題外,還要輔以一定的練習加以檢測反饋,這樣比單純的講課要實在得多,要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 當學生遇到較深、較難的問題時,要善於啓發誘導。例如本課中第一個問題爲什麼不寫兩株棗樹,而用“一株……還有一株……”,學生回答認爲這兩株一是代表共產黨,一是代表國民黨,這明顯是錯誤的,如何引導呢?我舉例:假如你考試成績差了,老師對你說,學習第一要努力,第二還是要努力……這是什麼意思呢?學生很快便想到這是強調,所以很自然地解決了“反覆修辭強調作用”這個問題,所以教師的臨場發揮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強。

4、 要利用電教設備,擴大課堂的容量。

  泰戈爾《對岸》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詩人對於“對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圖景描繪,體會其熱愛大自然,熱愛人民,熱愛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 瞭解泰戈爾及其詩文特點,藝術風格

 二、教學重點:

瞭解文章的象徵意象

  三、教學難點:

掌握散文詩的特點及泰戈爾詩選的兒童心理描寫

四、教學安排:

一課時 講授課

 五、教學設計:

1.由泰戈爾詩文的名言名句導入

2.簡略介紹作者生平,聽錄音朗誦

3.直接分析文章,提問法:(要求落實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裏行間)

①對岸有什麼?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③“對岸”“媽媽”又有什麼象徵意義?

4.由譯者對《新月集》的評價,小結泰戈爾詩文的藝術特色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

(由學生課前五分鐘講話時用泰戈爾詩集中大家所熟識的名言名句進行點評導入新課)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着綠蔭的。”泰戈爾先生用如此優美而恬靜的語言向我們展示生活的真諦,平常在生活中我們也對泰戈爾的詩耳熟能詳,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全面瞭解一下印度詩人泰戈爾。

  2. 作者簡介:

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個“詩的國”,詩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爾出身於19世紀中期印度的名門望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氛圍薰陶,主要進行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活動的創作,詩集主要有《園丁集》《飛鳥集》《吉檀迦利》。因《園丁集》而獲諾貝爾獎。

泰戈爾的詩正如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着他,就“能夠知道一切事務的意義”,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並且知道真相愛。有人認爲泰戈爾的著作能夠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於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義,一半在於他作品中的文學的莊嚴與美麗。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他的散文詩《對岸》,先聽一聽錄音朗誦。同時思考練習一。

 3. 文章主要內容及藝術特點:

(1)“我”想象中的“對岸”,有着怎樣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繪一下!

明確:“我”想象中的“對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靜閒適。豐富極具田園氣息的神奇樂土。在那裏,人們耕耘,放牧,各種飛禽鳥獸哦在那裏自由自在地棲息生長,連長草在月光下也呈現出異彩。(學生作答,教師稍加肯定)

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兩部分,耕耘放牧這些都是人的活動,所以,這一幅“對岸”的畫面是淳樸無華的農莊田園,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裏的人和物都是那樣的普通平常,甚至夜裏還會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裏仍就是個可愛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畫面中並未涉及到人,“對岸”普通池塘的周圍,在孩子看來,飛禽走獸,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對岸”是自然界的萬物自由自在生長的地方,一個美麗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託着怎樣的願望和追求?

明確:請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選其中幾個句子朗讀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話看似簡約,平淡,實際上卻是惟妙惟肖地刻畫了孩子內心的陣陣波瀾,在同齡夥伴那種“詫異”目光的注視下,自由地渡來渡去,心裏是多麼地喜悅,得意神氣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餓了可以找媽媽,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麼令人眷戀。作者熱愛母親,熱愛故土,熱愛大自然之情正是體現在每段最後“要做這渡船的船伕”,而不是簡單地離開。

(3)文章中反覆提到“媽媽”,這有什麼作用?

明確:“媽媽”和“對岸”都是作者感情寄託的一部分,通過對

“媽媽”和“對岸”來表達作者對生活,對自然,對故鄉和人民的熱愛。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以一個兒童的口吻來描繪“對岸”,因此,“媽媽”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小結:總之,《對岸》寫兒童心理,寫一種渴求和嚮往。詩人以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朦朦朧朧的意識,純真的感情描繪了三幅圖畫。

 4. 詩文的藝術特點及現實意義:

《對岸》選自《新月集》,譯者鄭振鐸先生曾把《新月集》與安徒生的童話相提並論。讚歎《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測的魔力”“它把我們從懷疑貪慾的成人詩集,帶到天真秀嫩的兒童的新月之國裏去”,是一部優秀的“敘述兒童心理,兒童生活的最好的詩歌集”。他的詩雖然有時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於他的戲劇,小說,論文也是充溢着詩的趣味與音樂似的詞句。在印度,有人說泰戈爾的詩,每天讀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煩惱都忘了,也有人說“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且還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愛他的原因了。”

在中國,陶淵明爲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爾創造了一個和諧美滿的永恆國度;在歐洲,其一的童話世界力,處處是歡聲笑語的幸福。而今天,無論中西,許多大城市高樓林立,重壓力,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關閉在水泥森林了,迴歸本真,迴歸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