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飲酒》教案設計

《飲酒》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啓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下面是該課文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飲酒》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學法指導】

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一)相關鏈接:

【作家作品】【寫作背景】

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但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讚賞外祖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幹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x敗,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高傲的脾氣使他不願迎合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終於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回家鄉當隱士去了,與官場徹底決裂。《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 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識預習

1、字音、字形、字義。

解釋下列詞語:

1)喧:吵鬧的聲音。

2)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3)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4)辨:說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2.說出詩的大意。 譯文: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二、課堂探究

(一)導入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爲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爲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3.散讀課文。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潔身自好不受塵俗的煩擾。起句應讀的平靜些,轉折句也可處理爲平靜的讀法,但體現出得意感。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何能爾”設問,爾,代前句,寫出了反常,與衆不同,故應讀重音。

“心遠地自偏” 此句爲全篇之骨,要讀出一份自豪,體現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讀這兩句之前,應有個停頓。因爲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爲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這兩句是頗有意境的詩句,要讀出你的想象和聯想來,要讀出“見”字的“悠然”、怡然自得來。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朗讀時應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與歸巢的鳥兒的自在快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句應一字一頓,而且要有餘音,似乎自己已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物我兩忘。

4.指導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爲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爲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 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四)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 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 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爲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時俯時仰,“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意境寧靜清遠。

②“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於峯際;成羣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後怡然自得的情懷,意境體寧靜恬淡。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人和自然融爲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遊的情景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麼呢?爲什麼作者說沒有什麼可辨呢?

明確:因爲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裏作者達到了一種、什麼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衆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爲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六)藝術特色鑑賞。

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敘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自然引出後面兩句。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景中寓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乳x融,歷來被評爲“靜穆”、“淡遠”,爲後世 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後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於景中。詩的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餘音繞樑,回味悠長。

七)課堂小結。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這首詩,詩人是隨心而寫的,是觸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動中,人與景融爲一體,悠閒的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觀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學習這首詩,我們不但要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還 要學習作者那種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裏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三、課堂訓練: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詩歌蘊含着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5.歷來評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爲“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爲“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見”字好。“見”更能顯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表現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着藝術形式服從 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課外拓展】

1.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

20xx年河南省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21—22題。(共4分)

飲酒 (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 諦。 (意思對即可。2分)

20xx年四川省資陽市

6.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C )(3分)

飲 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詩歌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啓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 “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