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下冊《乞丐》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乞丐》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下冊《乞丐》教學設計

1、比較“施捨”與“賙濟”的異同,進而理解文章主題。

2、學習本文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體會真誠的人類之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比較、探究,進而理解文章主題。

2、學習本文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說的是地獄與天堂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在地獄中,衆鬼魂圍着大桌吃飯,他們手上都拿看長長的筷子,用這樣的筷子夾到的食物竟無法放進自己嘴裏,於是人人捱餓,個個愁眉苦臉。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們也圍着桌子在吃飯,他們手裏的筷子也同樣很長很長,但是他們夾到食物就送進對方的嘴裏,於是人人飽食,個個開心。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簡單:助人其實也是助己。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卻不是那麼容易。今天,我們將學習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從中得到啓發。

 二、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於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衝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等。

  三、字詞鞏固

給以下加點字注音:

污穢( ) 膿瘡( )( ) 呻吟( )( ) 顫抖( )

 四、品味文章中描寫手法的作用

1、學生在文中劃出人物描寫的筆墨。

2、學生誦讀交流。

3、明確:

(1)外貌描寫:

紅腫的兩眼含着淚水,嘴脣發青,纏着破爛的衣服,渾身污穢的膿瘡……

他把一隻浮腫、又紅又髒的手伸給我。

乞丐拿他的紅腫的眼睛注視着我的臉;他的發青的嘴脣微笑了。

(2)動作、神態描寫:

他呻吟,哀求一點施捨。

他伸出來的手微微地在顫動。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

我慌張起來,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隻顫抖的髒手緊緊地握住。

他也捏緊我的冰冷的手指。

(3)語言描寫:

“兄弟,原諒我,我什麼都沒有。”

“兄弟,哪兒的話!”他低聲說,“我謝謝你這個——這也是賙濟啊,兄弟。”

4、這些描寫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學情預測〕學生容易忽略對乞丐的外貌描寫實質上也是對我的側面描寫,關於側面描寫的常識要適時複習。

(1)外貌描寫:

紅腫的兩眼含着淚水,嘴脣發青,纏着破爛的衣服,渾身污穢的膿瘡……

他把一隻浮腫、又紅又髒的手伸給我。

乞丐拿他的紅腫的眼睛注視着我的臉;他的發青的嘴脣微笑了。

——窮困潦倒、污穢不堪;從側面突出了我對乞丐的尊重、善意的可貴。

(2)動作、神態描寫:

他呻吟,哀求一點施捨。——爲了起碼的生存,已拋開自尊。

他伸出來的手微微地在顫動。——有緊張、有期待。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很仔細、很窘迫。

我慌張起來,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隻顫抖的髒手緊緊地握住。——把乞丐當作平等的人的發自內心的歉意和尊重。

他也捏緊我的冰冷的手指。——內心的激動的流露,是一種無言的感激。

(3)語言描寫:

“兄弟,原諒我,我什麼都沒有。”

“兄弟,哪兒的話!”他低聲說,“我謝謝你這個——這也是賙濟啊,兄弟。”

——以兄弟互稱,表明了彼此之間親密的感情交流,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五、比較、探究,深入理解主題

(一)詞語比較、探究。

1、學生自主思考:乞丐向我哀求的是“施捨”,我卻給予他“賙濟”,這二者有何區別?

2、討論交流。

(希望藉此題引導學生理解主題,學生對兩個詞的內涵的瞭解可能不夠到位,教師可從詞的感情色彩上加以引導。)

3、明確:“施捨”有恩賜之意,內含對受者的鄙視,而“賙濟”則指一種平等的幫助,內含對受者的尊重。相比而言,“賙濟”更顯善意。乞丐認爲他得到的是“賙濟”,說明他內心對我所給予的尊重與善意的感受與感激。

4、如何理解“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弟兄那裏得到了賙濟”?

5、學生前後交流研討。

(本題的解答已涉及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學生可能無法準確的體會。藉助生生之間的交流可以互相啓發、補充。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繫上文及導語分析解讀。)

6、師生交流明確:

因爲他從乞丐那兒得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爲可貴的信任和愛。是的,本來施捨者爲沒有東西施捨給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而是用平等的、誠懇的態度向乞丐表示歉意,這種態度使他與乞丐之間的關係平等了。於是,乞丐也感到了滿足,我們從乞丐的話裏能夠體會出他對真正的愛心和同情的理解與感激。任何施捨都是對等的,任何幫助都是互相的,當施捨者施予他人物質的幫助時,他同時獲得了精神的滿足與回報。這種回報是多樣的,一聲謝謝,也是一種溫暖,一種回報。其實人是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滿足的。

(二)文章比較、探究

1、學生思考:《乞丐》中的“我”對待乞丐的態度和《孔乙己》中人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有什麼不同?如果是你,會如何對待這樣的“苦人”?

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前一問的回答應該會較爲到位;後一問,可鼓勵學生說真言、抒真情。但對待“苦人”的態度要注意防止走極端,重在引導學生培養對弱者的真誠的同情心,但也要引導學生不要濫用這種同情。)

3、明確:“我”給予乞丐的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真誠的同情與善意,而人們對待孔乙己卻是無情的嘲弄與漠視。

教師補充:同情是一種美德,它是由愛與互助的本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感情。真誠的同情能給弱者和貧窮者以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種幫助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個人的心靈中撒下了愛的種子,使一個人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災難、自私、冷漠之外,還有一種溫暖和關懷。這種溫暖可能對給予者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對被給予者來說卻能享用一生。但是,同情之愛從表現形式而言,往往體現在強者對於弱者、富者對窮者、社會地位高的人對於社會底層的人之間,這就難免夾雜着一種“恩賜”、“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這種色彩,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情之愛,反而成爲一種表演或炫耀。我們常說“同情心”,同情與“心”相聯,纔是一種真同情,與“心”無關的同情是令人厭惡的,因爲沒有“心”的同情,往往對被接受者來說就構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雖然有時接受者迫於生存壓力也會無奈地接受這種同情,但在精神上他會感受到強烈的屈辱,例如大家熟知的“嗟來之食”的故事。此外,同情之愛是一種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須是對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纔有意義。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僞地濫用這種同情,不僅會危害社會,也會危害自己。《伊索寓言》裏農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對那些惡人、壞人濫施同情,你可能是發自真心的,但毒蛇卻會藉助你的同情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適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義。

(三)明確主題。

1、學生自行歸納。

2、教師總結:“我”路遇乞丐,雖無錢施捨,卻給予了他真誠的同情,平等的尊重。在“我”給予他真誠的同情、平等的尊重的同時,“我”也獲得了精神的滿足與回報。

  六、佈置作業

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的本課練習。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