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人教版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從歷史和 社會演變方面入手,進而加強對主題的理解。

【學生分析】

學生對時代背景不瞭解,應該對學生加強對背景的講解,理解主題思想。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小說故事情節,理清小說中的人物及關係。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及作用。

3、思想目標:感悟閏土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及多種描寫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媒體手段】

掛圖、投影、錄音。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後,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沒有翻身、解放,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麼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銳的感覺進行認真分析,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

二、課前預習

1、給字注音。

2、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鄉》選自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

三、合作探究

四、整體感知

小說以“我”回故鄉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着重描寫了楊二嫂及閨土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象,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這篇小說行文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是什麼?

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爲線索、主要人物有“我”、閏土、楊二嫂。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交流2:

1~5節寫“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這樣寫的作用?

景象“蕭條”心情“悲涼”勾畫了一幅蕭條故鄉冬景圖,表現帝國和封建壓迫下中國農村的破產的悲慘情況,爲閨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

3、交流3:

12節寫“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有什麼特點?

記憶中的故鄉非常美麗,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爲少年閏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鄉的象徵,與現實故鄉形成鮮明對比。

4、交流4:

閱讀描寫閨土的段落,感悟閏形象。

從外貌、語言、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性格特點來分析。

5、交流5:

閨土變成“木偶人”的原因?閏土的變化說明什麼?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閏土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

6、小結:理解小說的景物描寫及閏土的形象描寫,使我們瞭解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民破產、農民痛苦的現象。

景物描寫是小說中的自然環境

對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語言、動作描寫。

六、課外延伸

你的故鄉以前怎樣?現在怎樣?從變化中你得到什麼感受?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悟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3、思想目標: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遠大理想而奮鬥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1、“我”回故鄉時見到景物有何特點?心情如何?

景物蕭條、心情悲涼。

2、在故鄉,着重描寫了哪兩個人物?

閏土和楊二嫂。

3、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後,由於革命的不徹底,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痛苦的社會現實。

二、合作探究

三、整體感知

《故鄉》着重向我們展示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變化,反映了城鎮市民的貧困化。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爲此而奮鬥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辛亥革命革命後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2、交流2:

畫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並理解含義: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會實現,全句強調要爲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鬥。

3、交流3: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4、交流4:

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作者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閏土舊中國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楊二嫂是被損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變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貧困化,作者對閏土同情,對楊二嫂身上的惡性批判,對她的處境同情。

5、小結:

感悟楊二嫂人物形象。

對比是魯迅小說常用的手法。

五、課外延伸

李明同學因貧困綴學,在家裏,他心情低落,請你從《故鄉》中摘抄一段話來鼓勵李明。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辛亥革命後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3、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今天我們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故鄉》。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是什麼樣的呢?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零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涼,一年後便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爲素材寫了這篇題爲《故鄉》的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來寫。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說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3、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提示:閏土、楊二嫂)

二、研讀與賞析

1、這兩個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這幾個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要求在書上畫出來。(提示: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入物的性格。少年閏土是天真、活潑、勤勞、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閏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覺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楊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後的楊二嫂則刁潑自私)

2、能用課文中兩個字的詞語來概括這兩個人的性格嗎?(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鄉和二十年後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提示:二十年前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二十年後的故鄉則蕭索、陰晦)

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使閏土苦得像木偶入)

總結:閏土生活的年代正處於辛亥革命前後。辛亥革命沒能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各踞一方,連年混戰。戰爭給農村帶來了災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苛稅,怎能不使中國農民陷入苦難的深淵呢?

5、作爲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這主要體現在最後三個自然段上。

思考:

①理解“新生活”的含義。(提示:是我們未經生活過的,不同於“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實質上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消除封建剝削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生活)

②“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提示:這句話比喻確切、含義深刻。它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了新生活要從鬥爭中獲得。這表現了作者踏平路上荊棘、爭取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這一名言體現了作者十分重視實踐的深刻哲理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鼓舞人們爲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奮鬥)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來描繪二十年前的故鄉的美麗和未來故鄉的美麗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畫面中有一個小英雄,而後來的描繪中卻沒有了,如果再給這幅未來的故鄉圖增添上人物的話,畫上誰比較合適呢?根據小說想象一下。

四、作業

1、課本第二題。

2、背誦最後三個段。

評析

1、教學目標的設置沒有抓住重點。

2、語言品味不夠。

3、缺少對段落的誦讀。

4、學生自主不夠,仍被牽着鼻子走。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瞭解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3、初步掌握從動作、語言、外貌、心理和細節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探究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4、初步學會運用 “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5、理解作者對文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6、珍愛新生活,樹立爲遠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煉主題的思維訓練。

“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法、學法說明】

爲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二課時主要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課時主要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能力培養爲目標,運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注重語言品味和情感薰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麼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二、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麼?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四、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麼?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裏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後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後齊讀“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麼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於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願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爲什麼?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係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係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五、佈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着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方式

啓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

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六、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麼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

(一)閏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二)楊二嫂: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三)“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佈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後練習。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1.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後一課》《社戲》等,課外閱讀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了,閱讀這些小說作品,爲我們積累了許多閱讀小說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說》這篇知識短文,閱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閱讀小說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佈置快速閱讀課文,查閱工具書,完成基礎知識積累。

3.與文本對話。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和交流:

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表。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較多?分別爲他們寫一個小傳。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4.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反饋討論效果,就學生寫的小傳進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爲他們寫小傳,要從全文着眼,篩選與之有關的材料與信息,然後將其連綴在一起。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爲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爲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着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

①茅盾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爲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爲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爲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爲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爲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爲學生展示較爲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爲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爲主,運用啓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爲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爲能力)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爲實際運用能力。)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繫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麼樣的故鄉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飢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後以自己的見聞爲素材寫了這篇題爲《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複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明確:人物、情節、環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2、思考:

⑴、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⑵、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爲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後輩,他們是"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⑵、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於雪地罩捕鳥雀,敢於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淒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後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⑶、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着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並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景物的對比

【作業佈置】:

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景物的對比。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

3、反覆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新詞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名學生讀1--26自然段,第二名學生讀27--65自然段,第三名學生讀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頓;

2、語速要適當;

3、其他學生認真聽;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節。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後作者與母親、宏兒離開家。

(三)找出小說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

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3、“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三、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看書上插圖,圖上是閏土,看他穿的是什麼衣服?他手裏拿的是什麼?頭上戴的是什麼?他臉上的神情是怎麼樣的?(請三位同學回答: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穿一件極薄的棉衣,臉上的神情是歡喜和淒涼。)

(一)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麼?你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6位同學全班交流)

閏土從小家裏窮,閏土的父親在作者家做忙月,閏土過年時到作者家裏幫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閏土覺得作者家是僱主,自己地位低。

(二)畫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作者以此營造的氛圍,說說這些描寫對錶達主題所起的作用。(請3位同學全班交流)

“時候既然是深冬……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環境很蕭條。烘托當時的人民生活困難。)

四、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請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閏土見到作者後,心情高興,但是“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難。)

(二)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閏土和作者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五、作業

文中說:“我想:我競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發揮想象,續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後見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0

知識目標:

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能力目標:

1、分析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啓發、討論等法。

預習要點:

1、解決生字詞

2、把握結構,劃分層次

3、找出小說中人物描寫片段,找出主人公。

4、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魯迅爲什麼要寫故鄉?他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只是表述回憶故鄉的美好,還是有別的什麼情感在裏面?

課堂研討: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吟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2、感知情節: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1、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

明確: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2、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明確:變

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人變

A、以閏土爲例,討論完成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後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爲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閏土這一形象揭示了什麼?

明確:精神狀態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他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B、除了閏土,楊二嫂也有了變化,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2)景變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3、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爲什麼?

明確: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4、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明確: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5、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同學們認爲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引導學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動,纔有路,有實踐,纔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五、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着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麼?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爲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六、課堂小結。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外貌等描寫的體會,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進而理解作品主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分析,體會環境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通過自主閱讀、合作討論理清情節。

3.合作探究,閱讀分析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不僅是舊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體會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隔膜的憂慮,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及多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1.理解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

2.結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合作探究、比較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默讀和朗讀來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總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方法。

3.在課文主題理解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理解的多樣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導入

1.請學生朗讀第十二自然段開頭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沒有一些活氣。”

2.請學生感知並總結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明確。

前者是“我”回憶中二十年前的故鄉景象: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是“我”眼中所見二十年後的故鄉實景:晦暗、蕭條、令人感到悲涼。

二十餘年過去,故鄉在“我”眼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懷有何種感情呢?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對環境描寫的感知和分析導入,引發學生對創作背景的探究興趣。並注意在後面對人物進行分析的環節勾連體會環境描寫對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二)感知學習

1.瞭解寫作背景。

(1)指名學生結合資料,介紹寫作背景,教師總結。

辛亥革命後,封建zhuan制政權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統治。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政治和軍事力量。中國農民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日益貧困,過着毫無希望的生活。

小說《故鄉》寫於1921年1月,後被編入小說集《吶喊》,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遷居來京,親眼看到故鄉的衰敗凋零和農民的貧苦,心生悲涼,感概萬千,一年後就以自己所見所感爲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我”雖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結合資料介紹作家、作品。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本文選自《吶喊》(小說集)。其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讀課文,設計學習任務。

(1)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內容。

(2)閱讀課文,選擇任意一個人物,進行復述介紹。

可供選擇的人物:少年閏土,中年閏土,青年楊二嫂,中年楊二嫂,“我”。

要求:認真閱讀課文,標畫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閱讀時間爲15分鐘,在課堂練習本完成要點歸納。交流時複述語言要簡潔明瞭。

【設計意圖】文章的篇幅較長,採取分段的形式有助於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複述介紹人物,有利於增強對人物的瞭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讀課文,引導小組內討論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對比手法。

1.分析閏土形象。

分小組朗讀描寫閏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設計討論問題:

這些段落之間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對比)

這些段落從哪幾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什麼?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尋讀原文,並作出分析與總結。

(1)外貌對比。

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苦難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命運悲慘。

(2)動作、對話對比。

少年閏土:通過對“雪地捕鳥”“月夜瓜地刺猹”“講述海邊撿貝殼”等情節的分析,看出閏土活潑開朗、聰明勇敢、多知勤勞等特點。可以從對話描寫的分析和對省略號的分析中進行總結:生氣勃勃的閏土,心裏不僅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還有令人讚歎的能力。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開口改稱“迅哥兒”爲“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爲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此處語言的描寫,閏土用斷斷續續的話語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並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體現出麻木遲疑、有苦難言,幾處省略號更是表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的苦處。

還可以有選擇地從下面兩個角度進行對比。

(3)閏土對“我”的態度前後對比。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體現了閏土對“我”情真意切,小夥伴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證明“我”和閏土之間已經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閏土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我”搬家給他東西,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證明他將希望寄託於神靈,愚昧麻木。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運用多種描寫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的性格。

(4)小結。

小說通過對比,揭示了以閏土爲代表的舊中國貧苦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他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原文語句尋找,抓住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楊二嫂形象。

(1)自由朗讀39~52自然段,畫出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具體句子,分析楊二嫂二十年前後的性格變化。

例: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分析這句中所用的描寫方法及作用。

此句運用了神態、語言描寫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楊二嫂從青年時頗有姿色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尖酸刻薄、兇悍潑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討論:楊二嫂這個形象能否刪去?說明理由。

3.教師引導,學生筆記總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故鄉》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塑造出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題探究

1.提問:在離開故鄉時,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因爲“我”的希望是:希望後輩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比較茫遠,擔心難以實現。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不同於“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會等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新生活。這是一種打破尊卑、超越物質、充滿純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樣理解這句話?

教師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以路爲喻體,形象地說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從實踐中獲得,並要有推翻舊社會、爭取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設計意圖】通過體會結尾部分的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在課文的分析中,我們重點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對於敘事主體“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哪些理解與思考?

【設計意圖】本題難度較大,分析小說敘事主體的特點和作用,爲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作拓展。

(六)佈置作業

1.閱讀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其他篇目。

2.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名篇。

課文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以敘事主人公“我”回鄉遷居的經歷爲線索,描述了那一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際遇與精神病苦,抒發對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相互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學情分析:

這是魯迅的一篇小說,相對之前的文章來說較長,學生讀起來花的時間就不少,但對於文章部分內容學生卻並不陌生,文中關於閏土和魯迅的故事學生以前學過,自然興趣較濃,先從分析文中閏土、楊二嫂以及“我”的性格入手,突出一個“變”字,學生學起來應該相對簡單。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理解小說運用重複、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

2、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德育目標:

1、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改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珍愛新生活,樹立爲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分析人物形象,並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難點: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因爲時代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應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合作交流,在研討過程中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上次課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有哪位同學可以簡單的複述一下。

(回顧上次課的教學內容,自然引入到這節課對於在文章關鍵人物的分析)

二、學生精讀,把握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閏土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前後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寫他的變化。那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進行對照的?通過對比來突出了什麼?

學生合作交流後回答

作者從三個方面來對照,一是外貌的對照,二是動作、對話的對照,三是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的對照。

(學生應該很容易的找到這些對照的地方,從對比中看到前後的不同,從而可以得到第二問的答案,讀出結論,這不是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進而分析社會原因,思考社會人生。)

三、個性化閱讀,評價人物。

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

(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可以鍛鍊他們的歸納整理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從分析人物入手,全面的宏觀的瞭解課文內容和主題也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爲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支配者,由點到面,從人物分析入手,進而深入到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將長的文章切短來學,可以說是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