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三篇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三篇

能上一節好的語文課,是許多老師夢寐以求的夙願。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灑脫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麼,語文課的魅力在哪裏?我認爲,它應該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連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和文本對話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發生共鳴,經歷一次心裏歷程、情感洗滌,哪還有什麼魅力而言呢?

但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啓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啓,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顯然,吳老師準備這一堂頗費心思,因此整堂課的教學目標很清晰,主要就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天遊峯的特點,體會掃路人的精神。圍繞這一目標,整堂課分兩大板塊:“走近天遊峯”、“走近老人”。每個板塊的教學活動都採用“自學提示——合作學習——交流點撥”的方式展開。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程導航”的教學理念——“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均得到較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他們獲得了較爲充分的自學時間,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天遊峯高大險峻的特點”以及“老人自強不息、豁達開朗等性格特徵”都有較爲清楚的認識,學生的朗讀基本做到了聲情並茂,發言顯得輕鬆自在。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自學前的“提示”和自學後的“點撥”。比如在體會“天遊峯的特點”時,教師兩次運用了投影圖片把山路如“銀絲”拋下以及“層層疊疊的石階”的鏡頭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加深了學生的感受,學生的朗讀也就更動情了。再如對“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和“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駐地。”教師也在學生深情朗讀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的體會。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

聽了朱老師執教的《天遊峯的掃路人》,感覺這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她重點介紹了天遊峯的高與險及掃路老人的樂觀、豁達、自信、開朗的生活態度。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自讀提示”來自讀自悟天遊峯的“高而險”的特點。學生能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體的數據、關鍵的詞語,如“銀絲,拋,飄飄悠悠……”“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等來體會山高而險、石階多、上去不容易及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

其次,在品讀掃路老人的樂觀、豁達、自信、開朗的生活態度時,老師以學生爲主導,教學思路隨學生而走,在探究人物心理體會作者感情的同時,沒有導致語文教學本質任務的迷失,重視了對學生語言文字感受能力的提高。記得《小學語文教學》雜誌中寫到:“課文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兩者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越豐富,對思想內容的體會就越深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給了學生充分自學的空間,讓學生再次根據自學要求,通過默讀來深入文本。學生讀着讀着。心裏一定有許多話要說,於是陳老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充分地表達,真正做好“說”的語言文字訓練工作,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在學生充分地表達後,老師均給予充分的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稿

《天遊峯的掃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遊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的讚美。第二、七自然段以形象的比喻、具體的數據、側面的烘托寫出了天遊峯的險峻;第三和第八自然段中都有對老人外貌的描寫,雖寥寥幾筆,卻準確生動;尤其是第六至十二自然段的對話描寫,表現出老人開朗豁達的性格,品味文中老人話語中蘊涵的人生哲理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中林老師採用“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帶着“這位天遊峯的掃路人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走進文本自主研讀課文。首先讓學生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鬆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體會老人對自己工作的熱愛;感受老人對天遊峯對大自然的愛,進而體會老人的豁達開朗,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學生對老人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文中描寫老人外貌的句子,也是本文的一個寫作特色,林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細細地品讀後,又引導學生寫一寫、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並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體會這是一位質樸、慈善的老人。然後,以“是什麼讓作者對老人產生了敬意?”引導孩子再對文中老人的語言進行自主地閱讀和感悟,交流體會,並在交流中生成話題:“老人到底累不累?老人爲什麼不捨得走?老人的願望能實現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語文教學離不開寫的訓練,只有將寫的訓練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才能紮紮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到最後,學生對老人的品質已瞭然於胸,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了。林老師在拓展延伸環節,還設計了一個寫話訓練:學完這篇課文,瞭解這樣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老人說,想對作者說,想對自己說。請大家拿起筆,寫下你心中最想說的話。通過這個訓練,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