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

《永生的眼睛》展示了“我”的父輩儘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他人的可貴品質,藉此來教育所有讀者。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賢的崇高精神。文章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溫迪,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如初見課題時我請學生談’“永生”的含義,再談對題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遠都活着。”對於學生的理解,我並沒有急於肯定或否定,深究課文後,再去理解題目,學生就不會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質的昇華。

二、抓住重點句子、創設情境組織教學。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文章主體部分,抓住父親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文中人物品質。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受到薰陶、獲得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意識,樹立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此外,我還在教學中強調了文中的兩次對比的寫法:

(1)對於捐贈母親、父親的眼角膜時琳達的不同態度。

(2)14歲的琳達和溫迪面對親人捐贈器官時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的寫作方法,深入體會父親言傳身教的意義。

三、注重課外延伸,拓展提升。

本課節選部分已經讓人感動,但課外延伸的部分更讓人潸然淚下。所以在學完課文後,我鏈接了課外內容——溫迪的故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着。讀着,讀着,我看到學生似乎都噙滿淚水,爲溫迪的死而哽咽,更爲溫迪的善良琳達的博愛所感動!在琳達一家的故事裏,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我設計了“你對器官捐贈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點什麼?”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四、困惑。

一節課下來,雖說感情味兒很濃,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我感覺自已還是講得過多牽得過多,生成新的內容不多,上得不夠大氣。反思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

(1)教案設計過細,教的成份過重。

(2)沒有完全放心讓學生自主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把握好教學思路,加強日常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節器動學主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2

本週,我上了《永生的眼睛》一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當初選擇《永生的眼睛》,就是因爲文章整體的美感特別打動人。我想這麼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敗!於是在備課之前,我就反覆閱讀教材,設計教學環節,並積極徵求同組教師的意見,反覆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通過教學,帶着我的學生也同我一樣走進文章中去,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愛的奉獻的真正含義。在課堂上,我也努力的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學生多說多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

一、重視了學生字詞的訓練

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爲了豐富學生的詞彙,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了自己積累到的生詞,好詞。並讓他們通過讀音,理解詞義,牢固掌握了他們,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選出幾個說一句話。有又培養了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

二、學生讀中感悟有進步

這是一篇略讀文章,我就圍繞閱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我一直認爲語文課就應該重視讀和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以“情”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自主地位。

三、課堂上,學生讀的充分

本節課,我努力做到,一讀帶講。讓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充分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朗讀形式,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人物的感情,想法,心情。充分讓學生反覆朗讀重要語句,深入體會人物無私奉獻的品質。

四、注重課外拓展

課堂上,我課外延伸的是關於溫迪的故事,14歲的女兒溫迪在父親與世長辭後的兩週裏,也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此環節是我設計的一個情感迸發的爆破點。讓孩子在老師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去感受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意味,真正實行入情入境,之後讓學生說說他們此時的感受與想法。學生很有感觸,看得出他們的小臉上帶着一些悲涼,爲才華橫溢的溫迪惋惜着……此時文章主人公們那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高尚思想境界已經深深感動了學生們。也對捐獻器官的意義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文本,進行有效的仿寫訓練。

不足之處:

1、課堂應變能力不夠

過渡語,鏈接語,評價語,都不能事先完全準備好,要看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給予相應的迴應。這節課,有些語言組織的還不夠簡練,優美;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評價語還有些單調。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是我今後要做的。除了要把備課時學生的預設想透外,還更應該多看書、多看教學實錄、多參與教學研究等。

2、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很欠缺,主要是由於自身語言的欠缺,不能及時使用有力的語句喚起學生的讀書興趣,朗讀技巧的知道不夠。

3、課堂上學生髮言的人數不多,一些學生只作了聽衆,不能積極地參與到交流當中,今後,還應努力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學習參與性。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3

人教版四下教材中略讀課文的篇目明顯增多,於是我選擇了《永生的眼睛》一文進行了略讀教學的嘗試。可能過於追求教學的完整性,教學設計的量有些過大。課後聽了張老師評點,頓時茅塞頓開。如果把學習比作吃飯,那麼略讀課文就屬於自助餐的類型了。愛吃什麼,自己選,教師就當個服務生,在一旁添加些客人愛吃的東東。因此,在略讀教學的課堂上,更多的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讀自悟,教師敢於放手,重在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和思維的啓迪。

很明顯,這節課在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如課伊始對“永生的眼睛”初次解題,可以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後,放手交流主要內容,瞭解大意。然後學生對“‘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是把眼睛角膜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別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這一淺層的含義理解就更爲自然。又如,關於“眼睛角膜”的資料補充,雖然及時有效,但畢竟授予學生的僅是“魚”,而非“漁”。以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知識盲點,難道都等着老師一一解答?當然不行。因此,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等)尤爲重要。一旦養成習慣,終生受益。

當然,這一課教學流程框架欠大、學生靜心思考的時間不夠充裕等問題同時存在,有待認真改正。敬請指教,謝謝!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4

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她,是多麼幸福,多麼方便,她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某個人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將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呀!這個人的眼睛也將得到永生,這又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

本文具有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文章刻畫了讓人難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親;有省悟能力、並付之於行動的“我”以及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感動、讓人懷念,讓人學習。

本班大部分學生,絕大多數都有着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較自私,不懂得關愛別人。這正好是一篇滲透德育的好文章,可藉助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來喚醒孩子們的愛心。促使孩子們都來爲別人、爲社會獻愛心!本校的學生有很好的一個學習習慣,就是查閱資料,特別是上網查閱資料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會通過多種途徑查到相關的信息,豐富課內外知識。

本課中,學生對於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瞭解得不多,可以鼓勵大家藉助網上資料獲取相關信息,使之更多地瞭解有關內容,以及捐助的意義,從而對於“愛的奉獻”有更爲深刻的認識。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5

備這節課,上這節課,我自己學到了很多。

收穫之一是課堂上有了“自己”。記得三年前,我初上《一夜的工作》。教學路線走的是詩意語文的路子。教師詩情涌動,語言也頗爲煽情。那時,站在講臺上的是我,可是站在背後的是於永正、王崧舟、張祖慶、薛法根等一些名家的影子——借鑑之處甚多。三年過去了,我自我感覺課堂中有了“自己”。這個“自己”很關鍵,這是我登上講臺來,敢於說我能講課的底氣所在——以前我都是對人講上課是我的硬傷的。現在人家要聽課,已經是頗有信心了——昨天有老師要聽課,我上《“諾曼底”號遇難記》,第一課時就是讀書。學生讀,讀完評議。老師範讀——讀到動情處,師生爲哈爾威船長所感動,真是熱淚盈眶!這是一種不期而至的高峯體驗。以前這種高峯體驗幾周不見得體味一次,現在每天基本上都能享受這種快感——這就是收穫、進步吧。

收穫之二是解讀教材有了新的路徑。以往解讀教材多是借鑑別人的思想成果,綜合別人對這一課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解讀,再形成教學預案。備這一課,自我感覺超越了網絡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讀路徑所能達到的解讀深度和廣度:哭喊和平靜的對比,哭喊和驕傲的對比,這是我自己的見解;琳達愛母親,父親愛妻子,兩者都是愛,爲何會有天壤之別,這是我自己的見解;抓角膜銀行給琳達一家的信中的“分享”,這是我自己的見解;在反覆解讀中確定以“天壤之別”爲抓手從而使全文教學呈塊狀推進,這是我自己的見解……

收穫之三是理解了正確把握課文的教學內容是首要的。從教學內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學方法,是因爲教學方法最終是爲更有效地實現教學內容而服務的。目前情況下,關注“教什麼”我以爲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語文教學內容存在着不少問題。教學方法再靈活,再有藝術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學內容不正確,其最終的價值是很有限的。教學內容除了文本外,還應該有承擔“語文”的東西在裏面,比如語文知識。而單純的教授語文知識顯然是不適合小學的實際的,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做到“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融合。在這節課上,我依稀看到了這樣的曙光。我是把知識掰碎然後整合儘量融進整個課堂的情感線中去。從效果上來看,這一點還是成功的。

收穫之四是親身體味到磨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課的過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個好的設計思路會讓自己有一種脫胎換骨的.快感,一個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時又讓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這樣的一個循環。但是後面的困境是對前面困境的超越,後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種認識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過程本身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尤其當磨課進入到雕琢細節的階段時,那種苦思多時而突然完善好了一個細節的興奮之情我是深有體會的。以自己磨這一課的七個版本爲例:

第一稿: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選擇這些詞語當中的一個或幾個,聯繫課文內容說說:圍繞着眼睛,作者記敘了和眼睛有關的哪些事情?

二、揭示矛盾,引出下文。

爲什麼琳達前後態度不一樣?

三、深入文本,感悟永生。

(一)細讀第一部分。抓平靜和振聾發聵的對比。完成後,回到課題,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細讀第二部分。讀信,談感想。悟溫迪的永生。

四、結題。

是什麼使得琳達對捐獻角膜,由開始的氣憤到最後爲之而感到驕傲,下節課,再讓我們去感受這永生的眼睛吧。

第二稿:

相較第一稿,第二稿的切入點是體會驕傲。然後是幾大板塊,感悟父親的驕傲。抓平靜,抓父親的那段話。三、感悟女兒的驕傲。四、昇華拓展。

第三、四稿:

相較前兩稿,最大的區別是找到了“天壤之別”這個關鍵詞。

一、設疑導入,檢查預習世界上有永生的東西嗎?(沒有)人的眼睛可能永遠存在嗎?(不可能)是的,人的眼睛也不能永遠存在的,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東西,那文章的題目爲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初讀課文,建構話題。誰和誰是天壤之別?哪裏寫的是“天”?哪裏寫的是“壤”?

三、由“天壤之別”悟捐獻的意義:

(一)第一層天壤之別——琳達和女兒之間認識的差別——初步認識捐獻意義。

(二)第二層天壤之別——現實與文本的差別——體會溫迪捐獻的意義。

(三)第三層天壤之別——琳達前後的差別——理解父親和女兒捐獻的意義。

第五六稿:

結構更趨向合理,課始和課尾形成了一個循環照應的結構,能圓潤自通。

一、導入新課探永生。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東西,那文章的題目爲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檢查預習,建構話題。

1、檢查字詞。

2、課文哪些內容寫出了天壤之別呢?

找到相關的段落做上標記。

三、“天壤之別”見永生。

(一):琳達和女兒對待捐贈反應的天壤之別。

(二):琳達對待家人捐贈前後認識的天壤之別。

四、愛心鑄永生。

1、聽老師讀13小節。

2、讀信。

3、拓展。

4、你明白爲什麼用永生的眼睛做課題了嗎?

再讀課題吧。

第七稿:

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天壤之別”每個板塊都可以獨立朗讀、處理。學生彙報到哪裏就可以隨機學到哪裏。充分體現了依學情而動的教學主導性,能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七個版本,形成了一個循環遞進的過程。

喜地看到,原來教材解讀是這麼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課是這麼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穫之處還有很多。如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學情對課堂的根本影響,如朗讀指導應該像於永正老師那樣完全放開,使課堂出彩出在學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師身上。等等。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次的遺憾在午夜還常常回旋於自己的心頭。最大的遺憾就是語文課上學生沒有把書讀好,沒有把老師的朗讀指導作用體現好。由於我個人的疏忽,導致學生在課前沒有進行充分預習。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裏就遇到了障礙。起先兩名學生顯然不會概括講,按着課文的寫作順序逶迤的講下來。這個時候我就應該意識到,學生要麼是不會概括,要麼就是文章不熟悉。但是,第三個學生很乾脆的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全文。他說是琳達一家人圍繞角膜捐獻發生的事。這給我一種認識,看來學生是初步讀懂了課文的。我表揚了他,說能把長文讀短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後面是字詞的檢查。這裏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問題出在深入學文的時候。我請同學推薦一位同學讀1—3小節。第一位同學推薦了他的同桌,結果同桌讀的很有問題。不但語氣停頓掌握不好,而且邏輯停頓也沒有掌握。顯然這是一個不會讀書的學生。可惜,可惜——我竟輕輕把他放過而另請了一名學生。現在想來,要是停下來指導這個孩子把書讀好纔是應該做的。1—3小節本來是預設比較到位的一個環節,朗讀指導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歎號的處理,哭喊的處理,如果課堂張顯一下的話,應該會比較理想。可惜,可惜,這一番準備竟然在課堂上匆匆而過——對朗讀指導的疏忽,其實就是對學情的忽視。推進到第四小節。因爲前面的朗讀不到位,學生的情感還不能認同、入境,在讀父親的話時自然還是無感而讀。不帶自己的感受去讀,學生是很難有大收穫的。課堂推進到一個重要問題了:琳達愛自己的母親,父親愛自己的妻子,兩者都是愛,兩者的愛爲何有天壤之別?學生沒有前面的帶感受的朗讀墊底,這裏自然比較難說透徹——從學生實際出發,我做的還很是不夠。最後,幾個板塊儘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甚至課的最後學生淚花閃動,但現在我想,怕是有一部分同學只是因爲那婉轉低迴的音樂、教師的語言感染以及圖片揪心的力量,打動了他們心靈的深處吧——而文本的參與使學生感動、驕傲纔是我們所要的。遺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學預案,較少變通。當預設的學生情況跟實際情況有較大不同時,應該做的是沉穩的調整教學過程。這樣的老師可以稱做名師。可惜,我沒有做到——可惜!!要是我肯拿出10分鐘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把整體感知的部分做好。儘管後面的內容來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內容我依舊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許聽課的老師會認爲再花那麼長時間進行讀書指導不值得。可是學生需要!!他們需要停下來再讀——可惜,我沒有這樣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預設方案走下去了——可惜!遺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不到位。我自認爲課堂機智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處理一些生成性的東西會好一點。可是,自己的粉筆字,普通話,還遠遠不行。普通話在錄音中一聽,還是鼻音太重,抑揚頓挫還需要練習,粉筆字總是沒有力量,教態還不夠自然。這些,哪裏是紙上能得來的?唯有實踐!!當然,遺憾還有很多。比如,這個教案的設計還是過於拘謹,沒有太放開,還不夠大氣。比如,我調控課堂的節奏還不夠到位,在一些該精彩的地方沒有達到更滿意的效果。比如,對學生全體的關注不夠。等等。後來在別的學校又演繹了這一課,上述遺憾基本沒有出現,自我感覺通過這一課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一個紮實的提高。以後一定要多磨課,因爲磨課魅力無窮。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6

佐藤徐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中寫道:教師應學會傾聽,爲學習打開一扇窗。書中,濱野老師在《魔奇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氣定神閒。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顧左右而不言他循循善誘並耐心傾聽,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執教《永生的眼睛》時,我讓學生在做好批註的基礎上,充分給他們在班上交流的時間,交流的話題有:琳達的心情變化,琳達父親的願望、自身的感受等等。我俯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不管孩子的回答或正確或錯誤,或清楚或模糊,和藹的微笑既能給孩子的心靈送去一抹陽光,給孩子表達的自信,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引導其他孩子認真傾聽學會傾聽。當學生對交流話題回答完畢時,適當評價學生的回答,這樣不但鼓勵孩子勇於表達,還將告訴孩子,老師認真聽了你的回答。

佐藤學說:在兒童中培育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爲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此外,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作爲教師,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一個學生說:因爲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着。而在這個學生回答的同時,又有幾個同學急着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這正合我意,這節課就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7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爲關注的問題:

課前可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瞭解爲什麼會有人反對或不願意捐獻器官,爲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啓迪,應引導學生反覆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最後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讀一讀,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

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着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並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麼啓發,有什麼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啓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以情爲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6、課後可讓學生進一步蒐集、整理資料,通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8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畫了“我”的父輩爲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儘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並藉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過對課標的學習,我體會到閱讀教學着力兩個轉化。一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本,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想象,將語言文字轉化爲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透過形象感悟到背後隱含的思想、精神、品質,受到情感薰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二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爲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由此,本課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的學習、實踐爲主線,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在第一課時時,課堂整體流程還行,通過字詞的學習過渡到文章的學習,再讓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時,感覺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些吃力。 通過老師指導及自我反思,還是讓學生讀的環節較少,且讀花樣少。學生讀的少進而就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進行第二課時時,特別注意了上節課讀書少的缺點。所以一上來先點名找同學來讀課文,一段一段的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滋味來。課文讀得多了,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在進行分段總結段意和總結中心思想時可以看出成果。但本節課還是有些瑕疵:課件的背景選用的不好,顏色對比不夠強烈,以至於使學生看不太清文字。

實習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感謝老師能對我每一次的缺點失誤進行指正,促進了我的每一次提升與進步!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9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描寫了“我”的父輩盡其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的高尚品德,並藉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一部分老師認爲: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已經不再生活化。文筆優美,語言深奧。那是因爲我們老師沒有細心地解析文本。我想《永生的眼睛》這麼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講不出感覺來,毋庸置疑,那就是失敗的課堂。於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讀着,我的淚水一次又一次的奪眶而出,我想到了原瑞麗市團委副書記棉弄雙,身患骨癌,右手右腿都被截肢,但他依然在舞臺上爲人們塑造了一隻傲然的孔雀形象。在與癌症抗爭三年之後,不幸辭世。2007年4月28日,“感動雲南十大人物”頒獎現場,他獲此殊榮,可是這隻折翅孔雀飛走了,他的遺願是把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們。在黑暗中摸索了12年的51歲的金老人顫抖着說:“棉弄雙是個好人啊!”當我給學生們講述這個故事時,看到他們眼裏分明閃着淚光,我想,這堂課的開端起效了,棉弄雙不就是給了金老人一雙永生的眼睛嗎?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前的氣氛渲染下,讓學生自己閱讀,小組討論感悟,就一路暢通無阻。

琳達一家人卻對捐贈遺體器官這件事是那麼的平靜。在失去親人的極度悲痛中還能夠捐贈出器官給別人,並以此爲驕傲。這怎能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呢?備課之時,我已經被文本深深的感動了,我要通過教學,把這份感動帶給我的學生,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捐出的遠非一副角膜,從而昇華主題:永生的眼睛。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的重要一環,作爲教師,不能離開語言環境對學生進行空洞乏味的講解,單純的說教會使課堂失去本該有的靈動。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繫文本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入情入境的體會。以“情”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並喚醒學生要有愛心,培養奉獻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對他人的關愛。

實施完一堂課,我覺得情感教育目標達到了,探究過程也很流暢,不過,學生動手寫一寫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鍛鍊,原因是我的導語部分講述棉弄雙的故事過於細緻,滲透太重的情感因素,以致自主研究時間少,顯得討論起來很緊張,我想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會牢牢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設計的思路,做到張弛有度,不斷求新。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0

《永生的眼睛》向我們展示了“我”的父輩爲了他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儘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並藉此來教育所有的讀者,宣揚了“一個人不但自己要熱愛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爲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這篇課文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刻畫了兩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和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在學習《永生的眼睛》一課時,出現了幾處亮點。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

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課題,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如課初引導學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數同學都能說到“永遠都活着”或“永遠都生存”等,那麼自然他們也將文題理解成“永遠都活着的眼睛”。對於學生的理解我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當學完課文後,再讀課題,再去理解課題的含義,此時,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個提升,溫迪死後,她的眼睛角膜成功爲兩個盲人做了角膜移植,她的眼睛仍然煥發着光彩,同時,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還有父親和母親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遠傳承下去。

二、以情爲主線,組織教學

這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情”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並喚醒學生要有愛心,培養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時,一個學生談到母親去逝時,父親表現出的態度讓“我”感動。“當母親去逝時,不僅是‘我’悲痛萬分,對於父親也是十分難受。但當醫生問他是否捐獻角膜時,他卻‘不假思索’地答應了,而且還‘平靜’地對‘我’說,可見父親和母親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麼了不起呀!”有的同學說:“最令我感動的是女兒溫迪,她只有十四歲,對於外公捐獻角膜的事,她沒有不理解,而是爲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並說如果她死後也學外公捐獻自己的眼睛角膜。這是多麼了不起啊!”這些都是外公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十四歲的溫迪。

三、注重課外延伸,提升情感

這篇文章很感人,課外延伸的部分更是讓人黯然淚下,爲之動容。所以在學完課文後,我補充了課外的內容——是關於溫迪死後捐獻眼睛角膜的故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這部分內容。然後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練習:你想對文中的誰說些什麼?我覺得在這樣的情感薰陶下,學生才能夠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1

教學時,爲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訪問、蒐集資料,瞭解到捐獻器官在中國面臨着重重困難,身邊的許多人不願意捐獻器官導致器官供體嚴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與器官來源十分緊張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這樣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學生自然會對琳達一家人產生無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訓練學生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整合、梳理自己獲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結束後,以教材爲依託,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確立探究的主題,從解讀文本成爲“讀者”到感悟課文成爲“學者”,最後提升認識成爲“作者”的過程中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訓練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2

本課教學過程中充分以情感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個人和家人的情感變化,內心變化,選擇最能夠表達個人感情語句進行朗讀,收到較好的朗讀效果。同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談自己知道的捐獻器官的人物和實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具有這樣高尚品質的人無處不在,我們的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下面就幾點具體談談: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課題,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質疑,多數同學都能說到爲什麼“永遠都活着”或“永遠都生存”等,那麼自然他們也將文題理解成“眼睛永遠都活着”。對於學生的理解我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當學完課文後,回讀課題,再去理解課題的含義,此時,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最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個提升,“父親和母親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遠傳承下去。”

二、資料的運用

課前我從收集到的關於人體的器官捐贈的具體事例入手,讓學生先感動於這些讓人激動的事例。由於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很快融入到課文中,能深切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課文也容易多了。

三、注重課外延伸,提升情感

文章很感人,所以在學完課文後,我給學生介紹了汶川地震災情,在提升學生情感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愛心教育。一堂課下來,學生明白了很多。

總之,這節課學生的收穫很大。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3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眼睛”單元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精神,使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獻。文章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溫迪,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感受盲人的生活,突顯眼睛的重要。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讓學生閉着眼睛走到講桌前,並和老師握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進而明白沒有眼睛是多麼的不方便,體現捐獻角膜的意義,初步感受捐獻者的愛心。

二:抓住重點句子感悟人物品質。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又是一篇譯文,在教學中,我依三次捐獻爲主線,依琳達的心理變化爲切入口,走進父親,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文章主體部分,抓住父親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文中人物品質。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受到薰陶、獲得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意識,樹立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此外,我還在教學中抓住了14歲的琳達和溫迪面對親人捐贈器官時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設置了一個問題:“你先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模痛苦嗎?我死後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走進溫迪的內心,讓學生想象盲人看不見——------,看不見---------,也看不見---------。體會溫迪爲盲人着想,善良的心,進而發問:“是誰教育了溫迪,他從外公的身上學到了什麼?”然學生感受精神的傳承,體會永生的深刻內涵,也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深入體會父親言傳身教的意義。

三:深化主題,品悟永生的內涵

在琳達一家的故事裏,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拓展時我讓學生觀看了一組捐獻眼角膜的圖片,提供了一些現代人對捐贈眼角膜的想法的資料,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了永生的內涵。課文學完後,我問學生“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不足之處:教學本文我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殘酷的話題:“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有點過於深奧與冷酷,現在想想要是改爲:“學完本文你對捐獻眼角膜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些什麼?”會更合適。我會繼續努力的。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4

講授《永生的眼睛》這課時,總體感覺比平時要好很多,因爲學生認真聽了,思維也緊緊跟着我的思路在運轉着,所以感覺課堂氣氛很好,尤其最後遊戲活動,使學生再次感受了通過捐贈給他人獲得新生的美好。

課堂上學生能展開豐富聯想從各個角度來說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給盲人帶來的切實痛苦,更有甚者,學生自動聯繫到以前學的《語言的魅力》裏的句子,將這個環節引向高潮。

但我覺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於沒有能按照現在倡導的理念,多指導學生讀,有感情地讀,抓住重點詞句讀,展開想象讓學生更理解課文,與文本產生共鳴。

今後我將更塌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今天的不足會讓我明天更完美。當然,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尋找一種明天會比今天更進步的感覺。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15

剛剛上完《永生的眼睛》一課,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映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時代相傳,永不泯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幾處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一、緊扣題目導入

課文的題目含義深刻,因此,在文章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你覺得有什麼東西是永生的?學生在暢所欲言後,我反問:“人死後,眼睛就再也看不見東西了,他的眼睛也會隨着生命的消失長埋黃土,爲什麼課題中的眼睛會永生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部分有預習的同學似乎按捺不住了,要回答我的問題,我先請這部分同學稍安勿躁,靜下心來進入文章的學習,也許會有更多的感悟。

二、讀中理解感悟

要使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必須要多讀,在讀中感、讀中悟。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閱讀,一讀解決字詞,二讀整體感悟,三讀詞句解析,四讀細細品味,五讀昇華情感。在反覆的讀中,讓學生評價人物、並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麼啓發,有何感想,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三、把握文章寫作特點

本文在寫作方法上有特別之處,作者通過對人物語言生動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特別提醒同學留意人物的語言,通過品讀人物的語言,讓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人物的什麼情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習作中也可模仿這種寫法。

四、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的思考

在課文的結尾,我還是巧妙地回到我課前提的問題,讓學生談談:爲什麼作者以《永生的眼睛》作爲文章的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學生暢所欲言,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理解也十分深刻,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說明了學生對文章已經讀懂了,並生成了自己的感悟。我在教學上首尾呼應,效果還比較明顯。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上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句話說得有道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只有不斷追求,纔會不斷改善、不斷進步。課堂上,我感到自己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如何照顧差異的問題

我班的孩子,兩級分化的問題還是有點嚴重,優秀的孩子確實很優秀,基本不用老師多費脣舌,他們都弄懂了,但是那些基礎薄弱的,自學能力差的孩子,需要老師帶着他們走,在這種情況下,我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簡單的對於優秀的孩子顯得沒有挑戰性,也提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深奧點的問題,對於那些基礎差的孩子,永遠只能是聽衆,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不能面面俱到,關注不了所有的孩子的學習情況。

2、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希望完全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本來應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刻感動的語句和段落,在旁邊簡單批註後交流。我沒有完全放手,而是先理出了文章的人物,他們分別做了什麼事,再讓學生從中談感受,我的目的還是照顧一下班裏學習慢的孩子,不然他們的學習無從下手,這樣就導致了沒有完全讓學生自讀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