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使至塞上》教學設計附評課稿

《使至塞上》教學設計附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教學目標:

《使至塞上》教學設計附評課稿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這首詩,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反覆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爲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爲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爲“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範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後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爲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爲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擂臺比賽

教師範讀

自由讀

男女pk讀

全班pk 教師讀

 四、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麼?

詩中的“徵蓬”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徵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爲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裏“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後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鬱到慷慨”)

 五、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六、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並與其他同學分享。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3、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八、板書設計

使至塞上

王維

憂傷之情

樂觀豁達

愛國之情

 評課稿

吟誦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涵泳方法,講究音韻的平仄變化,講究韻律的和諧。老師可以用這種音律的起伏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感受詩詞作者內心的情感。

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馬婷老師首先以吟誦指導貫穿詩歌理解欣賞過程,從講解入聲字的朗讀規律及表達作用入手,先用PPT展示“入聲是古漢語的四聲之一,讀音短促有力,一發即收,在詩詞中可起到頓挫、痛苦、決絕、快速、強調、突然、輕靈等作用”,一步步引領學生吟誦詩歌,在吟誦中將詩歌創作的白描手法與繪畫的白描融合,讓“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等物象在平仄的轉換中以線條的`形式依次出現在電子白板上,聲音、線條、詩句逐漸連成畫面,當一個個簡單的沒有色彩的物象形成畫面的時候,當學生誦讀之聲越來越強的時候,每一個韻律的變化、每一個線條的呈現,就有了強大的視覺、聽覺衝擊。——這就是誦讀的力量,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魅力所在。

課堂拓展要有的放矢,有明確指向,強調目標意識,選取角度適當拓展。在教學《使至塞上》中,馬婷拓展時沒有將王維的生平資料及所作詩歌一一列舉,只是選取了《山居秋暝》,讓學生以探究的方法,從詩歌的物象選擇入手,探究兩首詩在色彩呈現、畫面感受、創作手法、情感態度上的異同。

這節課,由於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切入口,雖然同樣是從視覺的角度拓展,但走進的是不一樣的王維。顯然,以這樣的方式,理解王維的內心世界,理解詩人的詩畫藝術,學生對詩人的認識一下子就豐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