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5K 次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重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着。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衆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着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衆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爲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着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裏,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裏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爲順流下矣。

認爲石獸順着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着幾條小船, 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裏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着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衆服爲確論。

衆人信服他的話,認爲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爲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着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 果得於數裏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裏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着哩,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課後習題

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 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3、 積累文言詞彙,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2、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着。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衆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着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衆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爲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着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五、課堂探究。

1、 課文說了一件什麼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六、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探究1、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七、分析最後一段,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2、啓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附】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爲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遊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爲“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爲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覈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 、訓練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1、講一小故事:

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其才華了。也組織學生講一講,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2、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二、查學診斷:

1、給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齧(niè)溯(sù) 歟(yù)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山門圮於河 ( )(2)閱十餘歲 ( )

(3)曳鐵鈀 ( )(4)湮於沙上 ( )

(5)爾輩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齧 ( )(7)不更顛乎( )

(8)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牽引,拖着(4)埋沒(5)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6)衝激(7)顛倒 (8)按照

三、導學施教: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

(1)注意停頓和語氣節奏;

(2)標出疑難字詞。

2.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男女生輪讀。

(2)結合課文註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並標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

(3)小組內解決疑難,同桌互相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3.應掌握的重點句子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譯文: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

(3)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4、朗讀課文。

(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答案: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案: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四、練測促學: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一寺臨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邊 (2)最終(3)兇猛的河水(4)於是,就

2.翻譯句子。

(1)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譯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

答案:(1)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裏,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2)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五、反饋延伸:

1. 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瞭解紀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爲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

課後小結

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裏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主觀推理,實踐才能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彙,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後,人們會在哪裏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覈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4、紀曉嵐趣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ù)

2、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爲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麼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是什麼?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爲什麼 “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現,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麼,它向上遊走的機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麼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我們該怎麼回答?

生:不可據理臆斷。

5、談啓示:

(1)思考文章爲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穫(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註釋:

1、閔(mǐn) :同“憫”,擔心,憂慮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4、人:這裏是指家人

5、病:勞累,困苦 6、槁(gǎo):草木乾枯, 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律。

五、總結: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