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通案及練習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通案及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檢】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通案及練習

一、音形識記。

戳( ) tān( )塌 山毛櫸( ) 廢xū( )

Chóu( )勞 水qú( ) 縫隙( ) 乾涸( )

Kāngkǎi( )

二、詞語解釋。

1、坍塌:

2、廢墟:

3、乾涸:

4、刨根問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樹的牧羊人》作者( ),( )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代表作《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和《一個鬱鬱寡歡的國王》。

四、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導】

  【讀、思、議、展、評】

一、文題解說:課文以“植樹的牧羊人”爲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點明瞭故事的主人公。同時又讓人產生一系列:牧羊人爲何要植樹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題目的作用: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 讀課文,感悟作者的寫作情感,把握朗讀情感。

(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在組內展示,推舉優秀組員班內展讀。)

作者用什麼順序記述故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作者運用以時間先後爲序的順敘方法。作者與牧羊人第一次見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次見面所看到的巨大變化,最後一次見面的感受寫得詳細。1920年後我幾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兩句寫得簡略之極。

三、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敬佩和感動,這些照應了那句話。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細緻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爲後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乾燥的氣候都與後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生機勃勃、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蹟。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的吼叫。”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渲染了荒涼的氣氛,突出此地環境的惡劣。暗示了種樹的艱難,烘托了牧羊人堅韌、頑強的品質。與下文改變後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五、閱讀第③段直接描寫牧羊人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正面直接的刻畫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着的人。

六、第④段作者主要採用什麼手法刻畫人物?

作者主要採用了動作描寫和語言(對話)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

  【練】識記記敘文知識。

一、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敘述的順序:順序、倒敘、插敘。

三、敘述的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時也用第二人稱。

四、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五、描寫人物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①表現時代風貌,展現風土人情。

②襯托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題。

④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⑤感染讀者。

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⑦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七、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或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