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第二課時教學通案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第二課時教學通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檢】

初中語文《植樹的牧羊人》第二課時教學通案

一、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敘述的順序:順序、倒敘、插敘。

三、敘述的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時也用第二人稱。

 四、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五、描寫人物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①表現時代風貌,展現風土人情。

②襯托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題。

④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⑤感染讀者。

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⑦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七、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或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

 【導】牧羊人的堅韌、頑強震撼着我們每一個人,也希望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也能儘自己的力量多做保護環境的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寫法上的精妙。

【讀、思、議、展、評】

一、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來是一個牧羊人,他周圍有三十來只羊,懶懶地臥在滾燙的山地上。”“臥”字生動地寫出了羊羣懶散、毫無生氣的樣子,側面突出了環境的惡劣。

二、第19段中的最後一句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對比的寫法,突出種樹帶來巨大的環境變化,側面讚美了牧羊人改變環境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況 高原的情況

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羣,生活簡單充實,沉默寡言,乾淨整潔,種橡樹。 一片荒涼,村莊廢棄,狂風肆虐,沒有水源。

再見牧羊人 身體硬朗,不放羊,改養蜜蜂,堅持種各種樹木。 成片的樹林,有了溪流,各種樹木生長得旺盛。

最後一次相見 老人87歲,仍然堅持種樹,雙手創造幸福。 到處都是綠色,充滿生氣富饒,人們生活幸福。

 三、“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這句話有怎樣的寓意?

這句話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祕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富饒豐美。

四、文中哪些地方表達了對牧羊人的讚歎,用直線畫出來,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作者說“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你認爲第幾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證“最了不起的奇蹟”,請在原文中畫出來。

(1)這些熱情洋溢的讚美表現了作者的無比敬佩之情。

(2)第⑨段中“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來,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邊還種了菩提樹。原先的廢墟上已修復成嶄新的房舍,周圍的菜圃與花園,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樣的白菜、玫瑰、韭蔥、金魚草和秋牡丹。這裏重新充滿了生機,變得富饒了。現在這裏的人們生活的幸福、舒適。一路上,我見到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鄉村聚會上飄蕩。整個高地煥然一新,散發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五、結尾一段有什麼作用?

內容上:高度讚揚了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幾十年的堅持,老人把永恆的精神和肉體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創造了偉大事業,使得生存下來的人們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

結構上:首尾呼應。和文章開頭“何爲好人”遙相呼應。

小結:本文通過講述牧羊人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讚揚了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品質,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同時告訴我們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也會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