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悟課文,品味課文詼諧風趣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訓練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關心動物、熱愛動物的情感;學習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

2、學習作者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來表現場景的方法,品味課文幽默風趣的語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飛禽走獸,鳥獸蟲魚,無一不是大自然的精靈,無一不是大自然的傑作,無一不是與人類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擁有一顆博愛之心,善待動物,師法自然,從動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一切,更好地認識和完善人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奧地利動物行爲家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學習動物和人類之間的趣事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個詞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調。

明確:笑談。

(2)簡述文章內容。

明確:本文主要敘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爲時發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叢裏學母水鴨的叫聲,帶着一羣由人工孵卵器養出的小鳧;在衆目睽睽下“我”學大鸚鵡的叫聲,把它從遙遠的空中喚到自己身邊;大鸚鵡“可可”咬釦子、纏毛線的惡作劇。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寫了“我”在研究動物行爲時的一些趣事,談談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學生自由暢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讀完課文,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好笑呢?探討一下你對這篇文章內容的看法。

(1)作者專注於動物行爲研究,爲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類的“高貴身段”,與動物們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爲視爲怪誕或發瘋,由此產生喜劇的效果。

(2)可愛的動物們有時像搗亂的孩子一樣搞惡作劇,讓人生氣之餘也忍俊不禁。

四、重點賞析

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爲時,常常會發生一些趣事,不過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這句話?

明確:科學工作者專注於動物行爲研究,有時爲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顧自己的尊嚴,與動物們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本文與《老人與海鷗》,你認爲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強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確:這兩篇文章都寫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但情節差別較大。《老人與海鷗》表達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海鷗對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談動物,寫出了在研究動物過程中發生的趣事,抒發了對動物的熱愛。

六、總結反思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談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動物的傷害,讓我們共同保護人類的好朋友。

七、佈置作業

請掬起你腦海裏那思維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你與動物之間有趣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研讀課文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爲(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或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例)

溫故而知新 可以爲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爲人謀而不忠乎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例2: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三、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瞭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探究學習後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爲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三、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積累、拓展

1、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死而後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2、背誦課文

五、作業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六、教後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2、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並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時數】

2—3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觀察,採集實物,拍照,收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舉行“植物資源”共享會

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真是色彩斑斕,奇妙無窮啊!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植物資源”共享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實物,圖片,照片,介紹自己瞭解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二、提示課題,範讀課文

1、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4、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麼?爲什麼?

2、四人小組研究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體顯示):

a、作者是如何具體生動的描寫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向大家彙報、展示。

3、學生自由學習。

四、彙報交流

1、一組學生競賽讀寫“腳”樣子的句子,並交流圈出認爲重要的詞。

(反面、枝狀六七根細絲、嫩紅)

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從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來觀察、描寫的。

2、學生上臺板畫爬山虎的腳,並口述爲什麼這樣畫。可趁機讓全班跟着他畫,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3、三生依次上臺(師給帶上他自己畫的爬山虎的頭飾)作“自我介紹”,師鼓勵靈活表述。

4、同桌介紹。

5、四生開火車讀具體寫腳怎麼爬的句子,並交流“爬”有關的重要動詞。(爬:觸一巴+拉+貼)

6、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7、指導朗讀。

8、點擊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質疑:“一腳一腳”能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爲什麼?

9、從中你又能體會到什麼呢?(落實人文性)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體會,例如:往上爬、蚊龍的爪子、相當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組比賽朗讀。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說一說怎樣爬。

五、積累語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課前推詩,啓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後,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爲“詩仙”,與“詩聖”杜甫並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爲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並稱“七絕聖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爲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鑑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託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 、佈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並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教學總結】

一、成功之處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並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爲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爲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後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範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爲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3)板書設計,一目瞭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爲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於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後,速度較慢。爲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閒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1)反覆識記,加深印象。(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3)迴歸文本,爲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裏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 “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於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於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後應採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1)採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創意說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這堂課上,不僅要把這個例子讀透,還要達到舉一反三。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積累了優美的語言,還積累了學習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範讀、跟讀、朗讀等,利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直至背下來。

二、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哪句詩?爲什麼?2.你不懂的詩句是哪些?3.你讀出了哪幾幅畫面?4.你認爲本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氛圍?

三、引讀:美國狄金森的《秋景》。

1.你讀出了幾幅畫面?2.交流你已領悟到的美點。例: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寫出豐收之景)。3.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4.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設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並領會作者抓住特徵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 《早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 《山居秋暝》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 《絕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 《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峯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練寫,互相檢查。)

注①讀準字音。

靜謐( mì ) 蒞臨( lì ) 吝嗇(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獷(guǎng ) 乾澀(sè )

②掌握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捨得給別人,也不捨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 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文本分析(以小組爲單位,互相討論分析)

1、文章的寫作思路。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讚美之情,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4、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2——5段。

五、難點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淒冷的秋雨爲什麼能純淨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穫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淨人的靈魂。21

3、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溼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乾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W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爲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六、修辭分析

學生找出文中運用了修辭的語句,並選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談。

七、作業

1、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到積累本上。

3、以“風的四季”爲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

【教學總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閱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纔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麼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複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麼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纔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麼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爲什麼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大典之後》。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通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通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祕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爲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爲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爲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本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局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羣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羣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着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着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僞、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爲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裏。”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裏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裏,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裏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後,回到宮裏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爲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爲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爲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觀滄海》教案3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範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爲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

a、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爲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爲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爲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爲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背景資料,蒐集有關作者老舍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都經歷過冬天,那麼,石家莊的冬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說到北方冬天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那白雪皚皚的畫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會想到呼嘯的北風,迎面如刀割的凜冽寒風,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總之,北方的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既有美麗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風。然而,在北中國有這麼一個地方,不但那裏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而且冬天裏沒有呼嘯的寒風,卻有着無限的溫暖,那水不但不結冰,反倒冒着點熱氣,同學們,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今天,我們一起跟隨老舍的腳步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裏的溫情吧。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導入,給學生以親切自然之感,同時教師也點到了濟南的冬天與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處,給學生以提示。

二、驗收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把易讀錯的字音和難寫的生字記在預習本上,並想辦法記住它。

(2)瞭解文章大意,想想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什麼?

(3)蒐集有關老舍的資料。

1、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4人小組學習中1號同學當小組長負責組織輪讀課文,互相傾聽,彙集預習中讀音、生字詞問題,並互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負責記錄在預習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學成果與遺留問題。

3、教師出示整理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2號同學負責,在小組中讀正確。

4、檢查詞語能否讀正確。3號同學讀詞語。

5、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通順。

6、檢查課文朗讀情況。4號同學在小組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通過小組學習的主要形式驗收學生的認讀情況,小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能在團隊中負責,都有任務,鍛鍊、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能力。

三、驗收預習第二項,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大意。

1、默讀課文,然後試着想一想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的冬天——溫晴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養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這在教學大綱中對高年級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感受。

1、教師設置情景導入,讓孩子們想象濟南的冬天的畫面。

2、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的?

預設: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3、配樂創設情境,朗讀體會濟南冬天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之後,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可以讓學生交流的過程更加整合,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有更熱烈,有更多的感受與同伴分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誰來說一說,文章圍繞 “濟南的冬天”主要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複習導入,回顧全篇,儘快讓學生走進文本,爲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不同尋常的“冬天”,品讀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中心話題,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

學生賞析濟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寫了濟南的山、水,現在請四組同學的代表分別上臺給我們介紹作者筆下的山水,其餘同學把書合上,從畫中,從同學的複述中感受濟南的山、水。

1、第一張圖片:陽光下山景圖。

請第一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複述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

教師提問:濟南陽光下小山有什麼特點?

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

板書:陽光下的小山:溫晴

2、第二張圖片:薄雪後山景圖。

請第二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複述第三自然段內容。

教師指導背誦:根據學生複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指導背誦。

提問:濟南小雪的小山有什麼特點?

板書:小雪後的小山:秀氣

3、第三張圖片:城外遠望山景圖、冒着熱氣的綠水圖

設計意圖:使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對問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三、深入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小組交流中心話題。

課文處處流露着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熱愛。現在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用心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並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預設點: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溫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④雪後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可能會不定性的說到某一部分。教師深入學生回答,與之展開深入對話,有機結合在一起。

設計意圖: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感悟。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二、回顧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師引導: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點,你寫《家鄉的冬天》準備抓住什麼特點?

學生寫簡要發言提綱,然後口述。

教師作綜合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將語文打開。

①推薦閱讀:《沁園春.雪》

三、作業。

1、背誦整篇文章。

2、學了本文之後,你的感想是什麼?記錄下今天的收穫。可以採用詩歌、文字配畫等形式。

3、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向書的世界引領,激勵着學生種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種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整體感悟:

上節課我們瞭解到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類文章寫作成功的基礎是先

把景物寫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寫景的。

學生默讀課文,然後發言談談自己認爲本文寫景哪裏寫得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加以引導總結,可以將問題總結到以下幾點上來: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寫的順序

3、景物描寫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辭手段

研讀賞析:

此階段要緊承上階段的討論總結,以解決上面列出的問題,本階段主要在於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反覆閱讀、體會文章在寫景上的獨到之處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從側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麗,也引出下文,照應結尾。

2、描寫的角度

花形(像一條瀑布;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泛着點點銀光;顏色邊上淺下深)

花態(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在笑,嚷嚷;)

描寫的順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體——局部。

從描繪的形象看:作者先從所見的整體着筆,“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將花瀑擬人化,使靜態變爲動態,讚美花繁花盛,如盛裝少女歡歌笑語,生趣盎然。再按照視線所及,從局部着筆,細寫每一朵花,像“帆”、如:“艙”,“船艙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進而提出花中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的問題,這便寫出花不僅生機勃勃.而且還具有神話般的美麗。

從描繪的顏色看:仍是先寫整體,“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條幅”.再寫局部“泛着點點銀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上深下淺,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作者着力描寫紫色是因爲紫色是深沉的,象徵着生命的永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爲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着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着雨,雨帶着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麼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變爲: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爲: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後,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資料整合平臺】

感情·意境·語言——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寫作(金波)(節選)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大部分是詩。寫詩對於我寫童話,很有好處。詩的特質是抒情。能感動自己的,纔有可能寫好,纔有可能感動別人。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後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裏行間。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沒有了視覺,就像丟失了整個世界。我在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時候,常常緊閉着雙眼,體驗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這使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們,愛他們,想給他們安慰,想激發更多的人關愛他們,並在關愛別人的過程,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種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盪,這已成爲我創作這篇童話的感情寄託和動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這樣一個難忘的場景:一個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園裏,側耳傾聽着身邊一羣同齡人在喧鬧嬉戲,雖然他也被他們講的笑話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沉默不語地側耳傾聽着,他無法參與他們的遊戲。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獨、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兒一動不動,身邊拖着長長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這情這景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讀自己的影子》:“小時候,不識字,/總喜歡坐在那裏,/讀自己的影子,/像讀一本童話故事。//總是讀一頭黑熊,/或是幾隻很黑的小兔子,/坐臥在我的腳下,/和我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太陽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還會來,/還會有新的故事……”

我重溫童年的體驗和幻想,把過去和現實的兩種感受加以融合。

就這樣,我覺得一篇童話的構思逐漸清晰起來了。

在構思情節時,我既設身處地,懷着盲孩子渴望關懷的願望,又懷着一個健康人對他們同情關愛的感情。因此,我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寫內心的感受和氣氛的烘托,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調和意境的渲染。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所以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他“喜歡聽鳥兒黎明時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連蜜蜂扇動翅膀的聲音他也很喜歡聽”。這種寫法,在作品中多處可見。

我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設計擬用主問題探究法,即用一個大容量的問題來統帥兩文的教學。同時針對兩文的主旨和風格,對教材作了靈活處理,深教細教《行道樹》,淺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課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節奏。

教學步驟:

一、探究主問題:這兩篇小散文,你更喜歡哪一篇?深入鑽研課文後,作出有理有據的回答。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作答,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提倡有價值的爭論。明確兩文特色:

從內容上說,《行道樹》讚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後文告訴人們嘗試第一次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從藝術魅力上說,前文富有感染力,後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上說,前文含蓄,後文直白;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式,是詩意的抒情,後文是寓理於事式,是敘議結合……

二、探究分問題一:《行道樹》讀起來極優雅動人,你認爲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合作學習,然後作答。

明確: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選擇高妙——行道樹本身就是城市裏一道亮麗的風景,況作者還喻它爲無私奉獻者,的確惹人喜愛。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爲行道樹設置了一種獨特的背景氛圍,使描寫主體始終處於鮮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雲托月。

③作者構思奇妙——用行道樹形象與原始森林同伴、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對比,讚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還有諸多對比隱在文中,如墮落與高尚、神聖與庸俗、深沉與膚淺、痛苦與歡樂、黑夜與朝霞、喧鬧與孤獨、污濁與清新、憂愁與快樂等等,發人深思。

④語言表達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詞語達意,善用轉折句層層翻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探究分問題二:《第一次真好》所闡述的一些觀點你贊同嗎?結合課文及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學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願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發的句子設問探究。學生各抒己見,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結。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後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敘述、詩意的抒情,適合於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瞭解課文先敘事後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範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於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着滿山蓊鬱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裏。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裏,孤獨地望着藍天,並且試着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雲。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裏,使得梧桐木成爲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並且在我夢的幽谷裏低迴着。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爲喻的鳳鳥鵷鵮,“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鵷鵮,但我卻深深地愛着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苟於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裏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溼冷的山陰裏。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於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於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徵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爲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併爲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爲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的境界呢?人生爲什麼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併爲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