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下《放飛蜻蜓》教學札記

蘇教版三下《放飛蜻蜓》教學札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對於陶行知先生我並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揚中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陶活動,曉莊師範的湯翠英老師曾應邀赴揚作巡迴報告,作爲學陶的一名積極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此項活動中去。那時候,先生的一些經典論述我們大多能出口成誦。什麼《小孩不小歌》等等學生們也是會背的,那時候如果有學生打架,往往老師還沒去處理,早就有三五學生圍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來打去借別人的手打自己;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借別人的嘴來罵自己。”也曾到曉莊去參觀陶行知紀念館,在先生的手記前駐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

蘇教版三下《放飛蜻蜓》教學札記

這次教《放飛蜻蜓》一課,我以爲應該很好地讓學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爲,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師廣場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學生走進校園。

對於這課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意見並不統一,大多是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爲重難點。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儘管教參上有這樣的建議,儘管在本單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是訓練重點,但我細讀課文後仍覺得將這作爲教學的重難點並不妥。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爲:“1、細讀課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爲什麼要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我以爲還要從課文中來說。課文講的是陶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藝術由此可見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就能體會先生的爲人,教學時爲何要放棄這樣的一個認識先生、走進先生的良好契機呢?

至於瞭解關於蜻蜓的知識,我以爲並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於瞭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纔是重難點。

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啓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着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啓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瞭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啓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並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陶先生曾講過的大意。)他們關於蜻蜓的知識其實並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爲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啓發與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