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山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

經過一階段的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作爲同學要把那些枯燥無味的課文學好是多麼的難呀!教完《山行》這一課後,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同學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一、以讀爲主,讀中感悟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同學自身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同學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同學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勝利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幹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小同學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同學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同學自身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方: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同學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規範》強調:“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需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同學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同學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同學戴着頭飾,自由想象扮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同學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在教同學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遊戲激發同學的識字寫字的願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並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同學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同學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習活動爲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二、語文教學應注重溝通課堂內外,結合同學的生活實際和其他課程的融合

1、在學完這首古詩後,我設計讓同學回家查找有關描寫動物的兒歌或古詩,也可自創兒歌,再配上自畫的圖畫。目的在於讓同學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並鍛鍊多方面的能力,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

2、趁同學初學古詩、愛上古詩,可讓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多學習古詩,並定期開展“小小古詩會”、評選“優秀小詩人”。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2

《山行》這首由晚唐詩人杜牧所寫清新俊逸的小詩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中,我以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爲出發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再加上詩畫相通的特點,大膽讓學生想象畫面,說畫面,將片段的意象展現出來,再讓學生加以綜合,展示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走進夕陽西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詩的理解和意境的體會。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於內容的寫景詩,又有基於作者的寫景詩,達到了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積澱。

另外,時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快樂學習的目的,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於詩畫相通的特點,讓繪畫成爲理解古詩,體會意境的方法。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行,但還需完善。

反思本節課,我認爲自己有以下幾點不足:

其一,課堂上描繪畫境,有些耽誤時間,影響了誦讀,導致讀得不夠。

其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課堂雖活躍,也使教師在時間調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課堂內容的取捨,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修改意見爲:

其一,縮短描繪畫境的時間,那背誦和默寫的環節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質疑處也可以壓縮時間,隨機加進閱讀的環節,會增強讀的效果。

其三,拓展積累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積澱,再多背一背寫景的古詩就更好了。

其四,板書的設計,可以圖文並茂,突出本節課的特點。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穫,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爲,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願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爲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3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詩中有畫”

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爲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2.“畫中藏詩”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爲古詩配畫。適當的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至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着,體驗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學古詩,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今後我還要多閱讀,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文化底蘊,從而豐滿自己的課堂。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4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瞭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後,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着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後我們爲這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活動結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麼是人家?”我一愣,這纔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原來小傢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說:“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師,那裏的人怎麼那麼有意思,居然住到白雲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爲。

爲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於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於心以後,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麼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麼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後,再讓學生聽範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並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範讀的節奏反覆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擡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裏,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住着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豔,實在是太美了,於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着美麗的景色……通過剛纔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雲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雲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豔’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後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裏看到了什麼?”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餘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麼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雲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爲那些人家都被白雲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纔是會讀書的孩子!”我誇讚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麼美的景,這麼美的詩,我們怎麼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着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裏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後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學《山行》,開始時按課前預設,前兩步都很順利。第一步,出示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課。看到美麗的楓葉,學生熱情一下子就上來,紛紛說“啊,真美啊!”當我問他們:“看了這些楓葉,你有什麼感受時?”學生的小手舉得老高,有的說:“這楓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遊,親自看一看。”有的說:“我想把這些楓做成書籤,把它珍藏起來。”有的說:“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覺。”第二步,出示詩文,學生自己練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再讀出節奏。

但第三步出了問題,按照預設,是出示圖片,先說說圖上有哪些景物,再說說詩句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後讓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句。圖上有什麼景物,詩句寫了哪些景物學生都能說出來,但是讓說詩句的意思的時候就沒幾個人舉手了,與第一步讓學生說看了楓葉後的感受時的那份興致、興趣、熱情相比,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

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放棄原先的預設,耐心地給學生逐字地講解起來。從“徑”的意思到“石徑”的意思,從“斜”理解到“遠上”的語序,從“生”的“產生”意到詩中的“飄浮”意,最後再讓學生將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就這兩句詩的意思前前後後就花了十幾分鍾,導致後面還有幾個教學步驟沒有完成。

三年級古詩教學要達到何種程度?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7

《山行》與《贈劉景文》相比而言,簡單易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理解詩意,但是個別字義還需老師點撥,例如:“坐”,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詩中是“因爲”的意思,“於”是比的意思,“紅於”是“比……紅”;“徑”是指小路;“斜”是指彎彎曲曲的意思。抓住這些關鍵詞,古詩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再抓住詩中的幾處景物: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學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詩的主題,感受到作者對着深秋的讚美與喜愛,再配合多媒體教學,詩情畫意,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感輕鬆,課後拓展兩首詩,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夕》,與《山行》形成對比,《秋夕》描寫的是一幅孤單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詩選自《聖言善語》節選:……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

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讓學生更準確的理解《山行》中霜葉和二月花相對比的寫作特點。語文教學既抓住課本教學,又拓展課外閱讀與積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8

年組“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於小學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學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着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纔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於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山行。

杜牧。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於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後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說話時有的學生說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乾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說完整。話說不好還怎麼寫呢?說完整話,就是爲寫話打好基礎。

後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範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說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12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後我收穫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麼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9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經驗和體會,初步瞭解了古詩的一些特點,對古詩有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基於這首詩是描寫秋景的,課堂上,我立足於讓學生通過朗讀、藉助插圖入境悟情,體會詩的意境並達到熟讀成誦。

爲了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之美,在教學時,我適當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拖腔”的準確運用,每句第四個字做較大的停頓,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樣一指導,就能顯示出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這首古詩配有符合詩意的插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我讓學生說說讀完這首詩後,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都能借助插圖和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山腰間繚繞的白雲、隱隱約約的幾戶人家、滿山遍野火紅的楓葉,學生腦海中都留有了畫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語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0

《山行》是一首描寫秋景的詩,明麗、充滿生氣。作者的觀察力很強,以豐富的想象,凝鍊的語言把這首詩寫活了,意境之美讓人心曠神怡。由於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學習能力不是很好,“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今後古詩的教學打下基礎。在教學《山行》這首古詩中,引導學生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主要體現三點:

1.讀說整合,感知詩意:

留出充足的時間,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使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2.讀聽訓練,感知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使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3.讀演交融,領悟情趣:

興趣很多時候表現直觀性,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邊讀便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學生自然進入情境,呈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1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我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並且知道一些常規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到“白雲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雲和人家。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雲應該畫在人家的哪裏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爲山很高,雲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雲裏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着說到。在後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2

對於古詩,我一直有着恐懼的心理,學生時代時對古詩的態度就是跟着老師學,自己從來不會去挖掘領會,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講臺上把曾經我認爲最頭痛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準備。

《山行》是我教師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詩,我想我會終生難忘吧,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展現美麗的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是教學這首古詩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爲學生平時接觸古詩不是很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也就不夠強,因此“欣賞意境”的訓練就顯得尤爲重要,另外,有些字詞的解釋和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針對這些特點,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沒想到第一次教學古詩,效果還是可以的,起碼在理解意境的環節達到了之前的預設效果。根據每句詩,我一次出示圖片: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出現幾戶人家,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豔,詩人停下馬車,駐足在楓林邊,仔細欣賞這美好的景色。然後邊看圖邊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例如:我問:“在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麼?生:我看到了一條小路。師:仔細看看是什麼小路?生:哦,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師:那你能在詩句中找到表示石頭小路的詞嗎?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地就進入了古詩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學古詩,感觸還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詩的意境是那樣的深遠,看來要想教好古詩,還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識啊!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3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後的註釋,體會理解詩的大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於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結合圖片指導閱讀,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畫面朗讀詩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然後有人經過這裏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讀,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覆朗讀,體會意境。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於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搖頭晃腦讀等,反覆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4

《楓橋夜泊》是第三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詩。在教學時我先檢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況。

1、檢查背誦。

2、出示填空題,瞭解重點內容的掌握,特別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名句是“坐、霜葉、於”的意思。

3、檢查默寫。

從這首詩引出另一首描寫秋天的詩——《楓橋夜泊》。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朗讀,注重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音,特別是“眠”字的讀音。

3、圖文對照,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抒發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4、指導朗讀、背誦。

5、生字教學。

閃光點:

1、複習導入,檢查學生對上一首古詩中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夯實基礎。

2、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

不足:

1、檢查古詩的默寫可放在課後,複習舊知的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新課的教學上,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2、在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時要放手讓學生各持己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成爲學習的主人。本課雖然也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夠,應不怕學生說錯、說得不到位,這時才能凸顯教師的“導”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說法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中去。

3、對“楓橋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點淺嘗輒止,部分學生仍像霧裏一樣。另外,詩人寫詩時的背景缺少介紹,學生很難真正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情感。

在以後的古詩教學的備課中,還應多備些學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蒐集些有關古詩及作者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真正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引導學生做好以下“三讀”。

一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所以在指導學生初讀古詩時,我除了要求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還引導學生髮現古詩朗讀的這兩個特點。因爲學生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讀了幾遍後還沒有發現。於是我進行了範讀,由於範讀時停頓比較誇張,有幾個聰明的同學發現了古詩朗讀的停頓和節奏。接着,我再讓他們讀讀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引導他們發現古詩的押韻。雖然第一次教學時花了一點時間,但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掌握了古詩朗讀的節奏和韻律,一定會在以後的古詩學習中加以運用。

二讀、讀出理解,讀懂詩意

理解詩意應該是古詩教學的一個重點。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和現在一樣,如“停車”、“楓林”、“白雲”、“人家”等。還有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理解的字詞,再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那些與現今意思不一樣的詞語。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畫圖法。在理解“遠上”、“石徑”和“斜”的意思時,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座高山,一條從山下通往山頂的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圖一畫,學生就理解了“石徑”、“斜”的意思,接着我讓一學生上黑板從山腳往上看,讓學生說說看的感受,學生理解了“遠上”的意思。

聯繫前後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時,因爲意思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前後文進行理解。感受“詩人停下車不走”與“喜愛傍晚時候的楓林景色”之間的因果關係,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導學生用“調換順序法”和“擴充意思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應該說,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好。

三讀、感悟意境,體會情境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後,我讓學生再讀古詩,說說自己看到的情境,學生把自己看到的遠景、近景都描繪得十分具體。我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讓學生受到感染。還適時加以音樂渲染,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總之,通過“三讀”,學生基本讀懂了古詩,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得紮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