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八冊《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

蘇教版第八冊《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一

5月21日,我有幸聆聽了於永正老師的徒弟莘縣明天小學鞠明老師講的《黃河的主人》一課,聽完之後,受益匪淺。鞠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和各位評課老師精彩的點評,讓我回味無窮。回來後,我也講了這一課,上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仔細鑽研教材,設想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及會出現的意外情況。一切準備就緒,我就去上課了。上完課之後,我的感觸很多。

蘇教版第八冊《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

作者袁鷹以獨到的角度、大氣流暢的文筆,以自己在黃河岸邊的所見所聞爲線索,通過環境渲染、人物對比、襯托等藝術手法,刻畫了戰勝驚濤駭浪,在黃河上操縱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貨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現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同時也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道理:只要勇敢、機智,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可以說,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人文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黃河的主人》寫的是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因而被譽爲“黃河的主人”。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爲黃河的主人。”理解這個重點的關鍵是放手讓學生讀通課文,幫助他們藉助語言文字創設的情境,展開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涌的激流裏鼓浪前進的驚心動魄的景象,乘客在羊皮筏子上談笑風生的情景以及艄公操縱着羊皮筏子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的壯觀場面,從而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中心,知道艄公成爲黃河主人的原因!

那麼怎樣讓學生體會黃河的氣勢和艄公的品質呢?我主要採用“以讀爲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在朗讀中感受艄公這一形象,在朗讀中激發學生情感。我在教學時,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句“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爲黃河的主人”,然後由這個重點總領全文,讓學生去感受黃河萬馬奔騰的氣勢、感受羊皮筏子在黃河上貼着水面漂流的驚險,從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這樣,對課文的賞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課文有了一個整體性。同時我以作者的情感爲線索,通過“我”的“提心吊膽”,感受到艄公面對着黃河險惡的環境表現出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其次,以乘客的“談笑風生,從容的神情”襯出艄公的技術高超,再次領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

但上完課,我感覺整堂課的朗讀欠缺指導,那麼究竟怎樣的朗讀纔是有效的呢?我經過反思,覺得應該從這幾方面去考慮:

1、讀有所思。教師首先要明確朗讀的目標,讓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讀。朗讀的過程中有思維的過程,那麼這樣的朗讀就是積極主動的。

2、讀有所獲。從一句話,一個字,甚至一處標點着手,紮紮實實地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情感。

3、讀有所感。學生朗讀後要有所感悟,這個感悟不是教師通過傳授,通過暗示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髮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通過朗讀,學生腦海中留下的是豐滿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真切的情感,是蘊涵於語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簡單的浮於文本的文字。我想,這樣的朗讀纔是有效的,而這些正是我以後的教學中應該仔細鑽研的地方

新課程的教學需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才能達成有效結果。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爲主體的開放式教學,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深入研討課文、全面篩選資料、細緻瞭解學生的前提下,考慮“一種”或“幾種”教學思路,選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組織教學。總之,深刻的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專業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二

《黃河的主人》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袁鷹的一篇敘事性散文,原題《筏子》。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戰士了母親河——黃河那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以及羊皮筏子在奔騰咆哮的黃河上鼓浪前進的壯觀場景,進而讚頌了黃河艄公機智勇敢、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

課文一共8個自然段,分爲三個段落。三個部分層層深入,揭示了艄公爲什麼能被譽爲“黃河的主人”的道理。

那麼怎樣讓學生體會黃河的氣勢和艄公的品質呢?我主要採用“以讀爲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在朗讀中感受艄公這一形象,在朗讀中激發學生情感。我在教學時,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句“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爲黃河的主人”,然後由這個重點總領全文,讓學生去感受黃河的氣勢、感受羊皮筏子的驚險,從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這樣,對課文的賞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課文有了一個整體性。同時我以作者的情感爲線索,通過“我”的“提心吊膽”,感受到艄公面對着黃河險惡的環境表現出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其次,以乘客的“談笑風生,從容的神情”襯出艄公的技術高超,再次領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

但上完課,我感覺整堂課的朗讀還欠缺指導,那麼究竟怎樣的朗讀纔是有效的呢?我經過反思,覺得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

1、讀有所思:教師首先要明確朗讀的目標,你爲什麼要讓學生朗讀?朗讀的目的是什麼?讓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讀,朗讀的.過程中有思維的過程,那麼這樣的朗讀就是積極的,主動的。例如,我可以提這樣的問題,“讓我們把黃河的氣勢讀出來吧!”

2、讀有所獲:一節課下來,學生朗讀的時間是很充分了,朗讀的面也極廣,可是朗讀的能力卻不見有多少提高。爲什麼?就是因爲缺乏指導,這也是我這堂課最失敗的地方。我們常說讓學生“自讀感悟”,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但是,朗讀也是需要訓練的,沒有訓練,學生的語感從哪裏來呢?因此,課上教師的指導攸關重要,從一句話、一個字甚至一處標點着手,紮紮實實地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最後一句時,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可以把句中“驚濤駭浪”和“如履平地”兩個詞語提出來,教師進行點撥,學生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既對這兩個詞語加深了印象,又對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在去朗讀課文,我想效果更明顯。所以,有效的朗讀要能體現層次性,要使學生在這一堂課中朗讀方面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3、讀有所感:學生朗讀後要有所感悟,這個感悟不是教師通過傳授、通過暗示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髮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通過朗讀,學生腦海中留下的是豐滿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蘊涵於語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簡單的浮於文本之上的文字。我想這樣的朗讀纔是有效的,而這些正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仔細鑽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