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江雪》說課稿彙編

四年級語文《江雪》說課稿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江雪》說課稿第一篇

  一、說教材:

四年級語文《江雪》說課稿彙編

《江雪》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的一首詩。本詩描繪了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慄,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她不是爲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爲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爲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二、教學目標:

我認爲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多元解讀漁翁,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習《江雪》,指導學習多元地解讀漁翁形象,本課的難點是教會學生多元地解讀漁翁形象,因此在授課時我緊緊抓住這兩點來教學。

  四、說教法: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還穿插許多小遊戲。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比賽時,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 、“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五、說學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讓學生用詩意來朗讀古詩,去理解古詩,並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把你的感悟寫到“臉”上。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爲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我們傳統的古詩教學都十分注重講究學法:解題——讀詩——釋意——悟情——吟詩,但是如果我們過於強調這些學法,則忽略了學生內在的對於事物新鮮感的需求。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也應爲學生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儘量淡化教學痕跡,做到教育的“無痕”。因此我首先創設了香港拍賣會這個情景,淡化學習的場景。

(二)愉悅情境,積極探究

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吸引學生的眼球,關鍵是教師要善於改變陳舊的觀念,真正把“講臺”變成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完成由“配角”向“主角”的轉變。即由學生來唱主角。此時,學生已不再將翻譯詩句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了一種樂趣。關於漁翁的形象,我們總是給他貼上“頑強不屈”的標籤,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們的漁翁又爲何如此“孤獨”呢?爲了我們的漁翁不再孤獨,我設計了讓學生多元解讀漁翁這個環節。這正體現了新課標的內容,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朗讀方面,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把自己感悟到的感情“寫”在臉上,面對此要求,學生怎能不詩意地朗讀。此時的讀不僅是單純多元朗讀,更是學生創造性自主探究教材感悟地朗讀,是學生髮自內心地朗讀。

(三)拓展知識

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要有三度——深度、廣度、溫度,但是廣度決定深度。”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設計了這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通過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我們的漁翁形象更加飽滿,讓我們的漁翁不在孤獨。

  《江雪》說課稿第二篇

  一、領悟教材,確立目標。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的頂峯。學習唐詩,研究唐詩成爲我國一千多年來世代相傳的風氣,從未衰落。因此,教好這部分內容,對於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雪》出自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此詩爲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江雪》就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詩,又像是一幅畫,僅20字描繪出了一幅“寒江垂釣”的畫面。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慄,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江上雪景。它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老翁,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爲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立足於此,我認爲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二是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的意思,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三是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瞭解古詩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詩境,感悟詩情是難點。由於四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經驗、理解能力有限,對於感悟詩情只要學生明白老漁翁不畏嚴寒的精神即可。至於詩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講,點到爲止。今後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對該傷口背景的深入瞭解,自然而然就能體會了。

  二、注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教法。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法。

在課堂上,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爲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四、訓練學生思維,優化程序。

本課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採用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課題:“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見過在漫天大雪裏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簡介柳宗元。這樣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頭腦中接受到“開始上課了的”訊息。開課談雪不僅激趣,而且點題。

(二)初讀感知,想象畫面。

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爲知味。”(見《朱子語類》)通過自讀自學、範讀感知意境、朗讀想像等讀的形式,使學生對本詩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以個人的不同經驗對詩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認識。加之美妙的音樂的幫助使學生更好的進入教材,進入情景,在抒發自己情感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美的薰陶。就古詩學習而言,我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大體分爲三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詩的意境;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意境。

1、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2、抽生朗讀。

3、聽老師配樂朗讀,儘可能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麼,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若是像小和尚唸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閱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裏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閱讀本來就是閱讀主體的個性化行爲。學生的閱讀活動,離不開閱讀主體固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對於課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記憶貯存中能夠找到與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以後,才能夠進行匹配與識別。這種匹配與識別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的相似組塊和課文中的信息通過相似運動而相互激活、相互聯繫、相互調製的過程。由於每個學生頭腦裏存儲的相似模塊(即存儲於記憶中的知識與經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1、對於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2、抽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交流。

⑴播放音樂,抽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隻鳥在飛,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這冰天雪地裏,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坐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⑵剛纔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⑶你有什麼補充的?

根據學生對詩的理解來作畫,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併爲學生架設了從直觀思維通向抽象思維的橋樑。

⑴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⑵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⑶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詩的意境,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詩的意境中。如: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

⑴抽生讀。

⑵集體評議。師相機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⑶練讀。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⑷抽生背誦。

(四)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爲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後作業,“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後同學們再找自己喜歡的一兩首他的作品,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促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兩者之間總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爲有缺憾,才更凸顯追求的價值。要達到預設目標,還懇請在座的各位老師多鼓勵也多建議。讓我們在教育的藍天下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