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將相和》教學設計(通用8篇)

《將相和》教學設計(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將相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教學設計(通用8篇)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則故事,着力描繪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謳歌了他忠於國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文中三個故事的因果關係。

2、通過自學研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從多角度理解並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品質。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語句。

【教具準備】

“完璧歸趙”故事的連貫圖片、課文磁帶、幻燈片一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爲什麼不和呢?(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爲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氣。)

2、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爲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1、錄音播放2~10自然段內容,實物投影展示2~10段畫面:

思考:你從哪裏發現藺相如還具有什麼品質?聽好後與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談自己的發現。

2、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⑴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沒去秦國之前,藺相如已想好兩個對策,可見這人做事——

② “一定”說明什麼?

③誰願意做一回自信的藺相如,讀一讀這段話。

出示撞柱畫面,體會藺相如心情。

⑵思考:如果秦王沒有勸阻,藺相如會不會與玉同碎?

①鼓勵學生做多種設想,並且說出根據;

②什麼叫“理直氣壯”?

③對於秦王的欺騙,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給秦王,誰能理直氣壯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以上是直接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句,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在此基礎上再滲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識,請學生找一找,能不能從別人的言行中看出藺相如機智勇敢。)

⑶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並讀讀“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後果,談談自己的體會。

③朗讀所找句子。

你們說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趙王的沒辦法(或秦王的無可奈何)讀的很好?

⑷小結:

①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憑的是什麼?(板書)若是“就憑一張嘴”是不可能“完璧歸趙”的。“完璧歸趙”中處處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無畏,難怪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齊讀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結:

在完璧歸趙中,我們通過對個別詞語、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證明了藺相如不是憑一張嘴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個故事。

三、繼續閱讀(澠池會見),深入發現

1、自學“澠池會見”,邊看邊思考,藺相如還有什麼可貴的品質,完成練習紙:

研究詞句,研究發現。

2、學生彙報:

⑴着重指導:

出示句子:

“藺相如說:你跟我只有五步之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爲什麼要和秦王“拼了”?

②爲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不惜以死相逼迫秦王爲趙王擊缶,這是多大的勇氣啊!誰有勇氣讀好這句話?

③能給這句話加個提示語,讀一讀嗎?(如:怒氣衝衝)

指導學生朗讀,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約趙王去澠池會見,趙王有什麼顧慮?是誰“才”讓他決定動身去澠池?這說明了什麼?(側面反應了藺相如做事果斷)

⑵澠池會上秦、趙兩國外交之戰是誰勝利了?(估計:趙國勝;秦、趙打平。)

①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從課文中找到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教師提示:秦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秦王是一個大國的王,藺相如是個小國的臣。幫助學生分析總結,得出是趙國勝了的結論。

⑶此時,你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⑷根據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給第二個故事改題目(板書:“澠池會見”改成“澠池立功”)

四、迴歸開頭,瞭解起因

1、藺相如在兩次立功中都是與誰較量?(秦國)秦王爲什麼與趙國過不去呢?

2、齊讀第一小節。

3、強大的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它早對自己的鄰邦──趙國虎視眈眈,無論是換璧,還是澠池會面都是一種挑釁行爲,想找藉口吞併趙國,藺相如在這種嚴峻的時刻,接受任務以自己過人的機智和膽識挫敗了秦王的陰謀,從一介平民升爲上卿,你說他的官該不該升?

五、把握層次,分清因果

藺相如的官越當越大,導致了將相的不和,經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了,那三個故事間存在什麼聯繫呢?

幻燈片出示:

⑴詞語搭配:

總因秦王騙璧

故事一起因想佔趙國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國最強大

故事三起因職位比廉頗高

⑵根據三個故事之間聯繫填空: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的——,前兩個故事的——又是第三個故事的——,三個故事構成了——這一有名的歷史故事。

六、課外延伸,開放課堂

課外閱讀有關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或人物辯論會。

【板書】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會見

負荊請罪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完成,學生根據自己對人物品質的體會進行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歷史故事嗎?爲什麼喜歡?你知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板書:將相和

2.請同學們讀課題。看到課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3.(檢查預習〕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板書文中出現的三個小故事)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爲什麼?(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麼呢?(愛國之心)

三、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後做評論:哪裏演得好,哪裏不好,爲什麼?

四、總結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麼收穫?獲得了什麼啓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3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敘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繫。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纔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力,通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後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通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通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連詞成句地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三個故事。

2.教學難點: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改編自西漢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

2.齊讀課題。“將”指的是誰?(廉頗)“相”呢?(藺相如),一個是趙國的武將,一個是趙國的文將。“和”是什麼意思?(預設:和好、團結)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理解課題,爲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快速默讀,概況故事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不回讀”的方法來增加閱讀速度,通過閱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閱讀方法?(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沒錯,我們先來看看課後第二題,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原來,“連詞成句地讀”就是一眼掃過去,要儘可能多地看到詞語或者句子,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2.快速閱讀,記錄時間。

3.交流閱讀方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通過交流閱讀本課過程中運用的方法以及閱讀效果、閱讀感受,體會閱讀方法的運用。

【設計意圖】結合課後題,先讓孩子熱身,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在閱讀中運用方法,讀後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和氏璧強逼允諾劃歸抵禦

侮辱擅長上卿削弱戰袍

多音字“強、劃、削”組詞。

指導書寫“臣、獻、拒”。

(三)整體感知,概況故事內容

1.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幾個小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2.用簡潔的語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內容時,要注意不說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形容詞等,將對話轉化爲自己的語言。

3.說一說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預設: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於是有了第三個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爲體會人物形象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在當時,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心想要統一六國,所以不斷向其他國家進攻。本文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之時,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來佔趙國的便宜。可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裏,秦國佔到便宜了嗎?(預設:沒有,在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設計意圖】回憶課文內容,對“廉頗”、“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細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2.交流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

語言:“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深謀遠慮、機智過人。

語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語言:“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勇敢無畏。

語言:“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有勇有謀,把選擇權留給秦王。

語言:“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於盡。”——將生死置之度外。

語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顧全大局。

動作:說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無畏。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3.除了語言和動作,文中還有很多表現人物說話語氣、態度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充分思考、謹慎行事。

“他怒髮衝冠”——態度堅決。

在與手下的對話中,稱“廉頗”爲“廉將軍”——謙卑有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從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點。

3.分角色扮演。同學一人扮演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將“完璧歸趙”“澠池會面”中藺相如與秦王之間的對話、動作表演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演繹,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三)體會人物形象——廉頗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廉頗帶着軍隊送他們到邊境上,作好了抵禦秦軍的準備。”——勇敢,保衛國家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讓敵人不敢侵犯。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在。”廉頗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廉頗立下了那麼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不服氣、衝動。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對連續越級升職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從說話的口氣“我廉頗”、“他藺相如”中看出廉頗的居功自傲,與藺相如口中的“廉將軍”形成鮮明對比。

“他脫下戰袍,背上綁着荊條,到藺相如請罪。”——勇於改過,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爲重,廉頗從不服氣到負荊請罪,做出巨大改變。

【設計意圖】通過言語細節、與藺相如的對比、前後行爲的變化體會廉頗勇於改過、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既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也學會通過理解人物的言行,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點,我們也就真正明白了爲什麼能將相和。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勇於改過

顧全大局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瞭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並能使用。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爲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權,顧大局,識大體,爲國家的利益着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權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爲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穫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人?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並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2.理解最後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麼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爲了什麼?(爲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過渡:爲了國家的利益,爲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鋌而走險與秦王進行了機智勇敢的鬥爭,既做到了完璧歸趙,又使秦王處於被動的局面,爲趙國立了大功,受到了趙王的重用,封他爲上大夫。我們看看藺相如在幾年之後的澠池之會上有什麼表現?

四、學習“澠池之會”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麼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爲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並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爲趙王擊缶。”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最後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爲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爲趙王擊缶。

2.同學們想一想,澠池之會這場政治的鬥爭秦趙兩國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爲什麼?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絃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缶”是古代的一種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能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很好。的確,澠池會上的鬥爭是趙國佔了上風。那麼這場鬥爭的勝利應該歸功於誰?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爲趙國立下了大功。可見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鬥爭之後,被封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小組合作學習

你覺得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說說爲什麼。

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說說爲什麼。

2、 交流學習結果

廉頗知錯就改。(看圖讀課文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藺相如顧全大局。(讀藺相如的話,體會他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精神)

六、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七、質疑、釋疑

附:板書設計

藺相如 廉頗

機智勇敢 不畏強權 知錯就改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

(3)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把握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表演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識大局和大將軍廉頗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

自瀆感悟,討論交流。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完璧歸趙”這一故事的層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本文的難點是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一,處在戰國七雄時期(出示戰國形勢圖),七國有秦、楚、齊、燕、趙、魏、韓,其中秦國的勢力最強大,經常欺負其他國家,與他相鄰的趙國是一個弱國,經常遭到秦國的威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1、讀課題

學習3個多音字

2、質疑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預設:文中的將是指誰?相是指誰?和是什麼意思?通過預設,使學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以及人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題目來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 預設:生這篇課文講的是廉頗和藺相如從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師追問:他們因什麼事不和?後來又爲什麼和好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聽錄音朗讀,掃除障礙。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學生學習字詞情況。

三、設疑激趣、理清文脈。

1、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2、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文中的“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預設:“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3、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四、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學習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歸納整理:(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鬥秦王。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2、秦王憑藉什麼來騙璧?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3、趙王接到信後是什麼反應?此時大臣們是怎麼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無策時,他們想到了誰?(藺相如)爲什麼說他能解決這個難題?(勇敢機智)從哪裏可以看出他勇敢機智?

5、討論、交流、整理:

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語言的句子,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行動的句子。

語言:

(1)“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勇敢)從兩個如果說明了藺相如已經做好了應對秦王的幾套方案,從中可看出藺相如還是位深謀遠慮、智慧過人的人

(2)“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3)“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指導朗讀:讀得理直氣壯,語氣堅定、態度堅決)

行動:

(1)當滿朝文武爲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2)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讓步後,藺相如又提出了什麼要求呢?目的是什麼?秦王爲什麼不殺藺相如呢?

7、小結: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8、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五、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爲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爲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爲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爲上卿的呢?下節課我們再學習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六、課堂練習

簡要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起因:(1-2)秦王企圖騙璧

完璧歸趙 經過:(3-9)藺相如勇鬥秦王

結果:(10)藺相如完璧歸趙

語言:深謀遠慮 智慧過人

藺相如

行動:勇敢無畏 不畏強暴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6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爲什麼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個故事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

2、交流。

完壁歸趙(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澠池之會(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負荊請罪(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個地方描寫了將相的不和?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服氣、不滿、妒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着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裏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3)“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爲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爲什麼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後爲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②從這裏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爲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4)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並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着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3、廉頗開始很不服氣,後來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是什麼原因讓他改變了呢?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呀!”

廉頗聽了這話心裏在想什麼?

4、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這時候兩人相見會說些什麼呢?

5、你認爲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爲人坦率)

6、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7、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五、課後延伸

1、同學課後去閱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後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後來怎麼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2、閱讀根據《史記》改編的其他小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爲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爲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爲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爲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後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爲誰?他是怎麼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爲什麼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爲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麼?(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麼?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麼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麼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麼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爲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麼?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爲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爲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麼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他爲誰而攻?爲誰而戰?

(2)“克”是什麼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麼來的?爲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麼體會?

4、廉頗是一位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爲了國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又是怎麼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麼想的?引讀。

2、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爲自己有什麼罪?他背荊條做什麼?

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麼新的想法?別人會怎麼想?(廉頗爲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於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板書:勇於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麼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於改過的將軍,爲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國家,多麼偉大的兩個人物啊!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麼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麼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着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爲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啓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爲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和)你會給“和”字組什麼詞?人與人之間講究“和爲貴”,滲透着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處事智慧漢朝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和”的故事-—題目是《將相和》。(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

(1)檢查讀四字詞語

(2)聊課文內容

課文中“將、相”分別指的是誰?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二、學習新課板塊一:

1、題目是《將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時候,爲什麼不和呢?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廉頗是怎麼說的?

2、生讀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頗說的話,指名讀。

3、你知道廉頗爲什麼這麼說嗎?

指導朗讀:是啊,廉頗是上卿,而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趙國宦官繆賢家的一個門客,而這樣的人最後職位卻比廉頗還要高,你是不是也會爲廉頗抱不平呢?來,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練讀後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4、小結: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那麼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隻會耍嘴皮子?官到底該不該升?板塊二: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的話做上記號。(生自由讀文,找出:

“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2、你覺得璧有毛病嗎?你能找到相關的證據嗎?

(體會“無價之寶”成語的含義。)

(1)、既然璧這麼珍貴,那就是藺相如在說謊了?到底是不是這樣?來讓我們找到當時的背景來談一談。(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結: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說藺相如說璧有毛病,這是在說謊嗎?你能體會出什麼?

(藺相如機智、聰明)

(3)、指導朗讀:讓我們機智聰明地讀出“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3、讓我們接着交流你對第二、三句話的理解。

(1)課件出示第二句藺相如是怎樣說這句話的?理“直”在哪裏?

請大家默讀2到8自然段,劃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師生交流)

(2)導讀:是啊,拿城換璧是你秦王提出來的,我把和氏璧給你送來了,你卻不交城。理由充分,說話纔有氣勢。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讀“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有理有據,所以藺相如面對的雖然是虎狼之國的秦王,卻仍然毫無懼色,言語中字字擲地有聲。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齊讀“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3)小組討論交流:藺相如真的撞嗎?(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是愛不釋手,藺相如已看在眼裏。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4)、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幾個計。請大家接着讀書,看看誰能讀出來?

(生讀書後交流,師相機引導:“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

(5)過渡: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心裏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所以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他進宮見了秦王纔會怎樣說?

(6)引讀課件⑦: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

(7)討論交流: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相機指導: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

(8)導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藺相如已經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會殺他,所以纔會大大方方地說——

(生齊讀“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9)、你們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氣氣地送回了趙國。咱們懸着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裏有把握嗎?請大家讀書,找出文中的句子來。

“我願意帶着這塊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A、指名讀後自由讀。B、你們又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機指導朗讀)

4、提升:“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切盡在掌握。這就是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板書,纔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這個“完”是什麼意思?那你說還有什麼也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是啊!是趙國的尊嚴,藺相如憑着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是耍嘴皮子嗎?

(擦去黑板上“嘴”後的“?”,改爲“!”)

板塊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讓我們走進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和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

1、總結學習“完璧歸趙”的學習方法,課件⑧出示:抓住藺相如的嘴說的什麼話來學習。

2、生自由讀書,找出相關語句來體會。

(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3、結合《史記》的原文,小組討論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表現。

(教師讀《史記》原文):課件⑨出示藺相如前曰:“趙王竊文秦王善爲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缻。

4、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藺相如呢?他再一次維護了什麼?(不畏強暴)

5、而這樣的藺相如卻被廉頗誤解,如果你是藺相如會怎麼做呢?來讓我們看看藺相如究竟是怎麼做的?

(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爲的是我們趙國呀!)

6、同學們,如果你是廉頗,現在面對這樣一個“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愛國的人才,你還會不服氣嗎?那會怎麼做?怎麼說呢?他們兩人最後的結果樣?結合插圖表演“負荊請罪”這一部分。

7、通過同學們的表演,你體會到了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板書:(知錯就改)

8、小結:同學們,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立了大功,官職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兩人不和,最後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寬容大度的藺相如和知錯就改的廉頗,二人和好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多麼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塑造,這就是《史記》給我們帶來的精彩人物,課後,你可以走進《史記》,來認識更多這樣的人

(課件⑩出示:《史記》封面和作者司馬遷)

課堂小結

中國文學浩如煙海,它正等着我們去親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讓我們再回到奧運會的開幕式課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帶給我們更深的體會,它表達了我們國家共建和諧社會的的願望,寄託着中國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爲貴”的崇高理想,讓我們一起努力,記住這個並不複雜的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