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2篇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出塞》教學設計之一

  教材簡析: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2篇

《出塞》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後人曾把這首詩推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評價甚高。這首詩的主旨看上去是一首歌頌守邊將士、懷念守邊名將的詩,但是構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遠。詩人從千年以前的秦漢、萬里之外的關山寫起,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明月依舊,關山仍在,連年戰爭不斷,將士們爲國捐軀,百姓們流離失所。自古以來,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的憂患,對英雄的懷念和歌頌,更寫出了戰勝敵人、保衛祖國的堅強信念和祈求和平安寧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目標:

1.會寫1個字.

2.瞭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3.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感悟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一、引入

1.你知道現在世界上哪些國家還存在戰爭?我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希望人類和平,在古代,各民族間經歷了無數次戰亂。今天,我們就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我們從詩中瞭解當時的戰爭情況,體會詩人的情感。

2.齊讀課題《出塞》(板書),多音字“塞”還讀什麼?有關詩人,你知道什麼?

 二、學習古詩

1.教師範讀,聽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3.齊讀第一句,找出書中哪一幅圖是寫這句詩的?“關”指什麼?“明月”代表什麼?還學過那些帶有明月的詩句?古人借明月寄託思念,今天,我們仍可以把它寫進作文裏。

4.過渡:明月和關塞還在而戰爭的人呢?哪一句能看出來?理解第二句。假如你是戰士,會想些什麼?戰士的家人又會說些什麼?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戰士的心情?

5.引導學生自由說一說。

6.過渡:詩人有感於戰士遠赴邊疆不再歸還的悲劇命運,產生了強烈的感想,齊讀最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結合圖理解。“飛將”指誰?有關李廣你都知道什麼?“教”是什麼意思?字裏行間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希望朝廷啓用良將,讓人們不再戰爭。指責了統治者的無能,詩人關心國家安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7.愛國,你能做到什麼/

  三、感悟古詩

1、讀全詩,第一句“明月,關塞”寫什麼?(景物)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寄託了深厚的情感。第二句,聯想到人,人不在,採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借古代李廣諷刺當今守邊將領的無能,語言含蓄,感情深沉。

2.再讀幾遍,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指導書寫本課生字

  五、小結:齊背古詩

板書:

明月 關塞 依舊 渴望和平

出塞 龍城 飛將 不在 關愛生命

  《出塞》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課題“出塞”。你爲什麼讀sài,詩題中“塞”是什麼意思?(邊塞、關塞)

從詩題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反映邊塞生活和戰爭的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爲“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衆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衆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提到邊塞,你想到了什麼?

(大漠、烽煙、黃沙、荒草……)

可見邊塞自然環境惡劣,怪不得王維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昌齡寫過“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這樣的詩句。

(將士、血戰、兵戈……)

戰爭是慘烈的,王昌齡曾寫過“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王翰也曾寫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詩句。

[評:人文性,不管怎樣理解,說成是人類、文化、文明也罷,說成是人性、修養、情操也罷,總之,必須承認,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想活動。它的物質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且,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象,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生對古代戰爭的苦了解並不深刻,因此要結合一些資料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是怎樣描寫邊塞生活的?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句詩中“人”指的是――?(戍邊的徵人)

從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邊塞遠,離家時間長)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條件艱苦,戰爭殘酷,離家的徵人只有什麼相伴?讓我們從上一句詩中找答案。(明月,邊關)

那“秦時明月漢時關”你怎樣理解呢?

學生回答。

爲了理解這句詩,讓我們先看一段資料: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來詩人想告訴我們的是: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一批又一批的徵人依舊是萬里長征久未還。

假如你是徵人,仰望明月心中會想些什麼?

是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徵人們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一同來看一看,(出示)

① 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着,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着,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眼淚;

③ 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淚水,稚嫩的心靈在吶喊;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髮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評:通過想象,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徵人的苦,以及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戰爭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

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古代的邊塞詩,也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爲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唐·李頎《古意》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讓我們齊讀。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後兩句講了什麼?

“龍城飛將”指的是誰?(漢朝李廣將軍)

秦漢至唐,將軍無數,詩人爲什麼單單提到漢朝的李廣將軍的?

讓我們看一段資料:漢朝李廣將軍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爲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後,稱其爲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結合資料,說一說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了什麼?

這兩句是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教師提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小結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一齊讀全詩。

[評:在這節課中學生深深地體味到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國家的愛,這一切都是對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體驗上,給學生一個正確地認識,從小樹立對和平的熱愛]

 三、結課昇華

學習這首詩,我們不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古詩,更結合了大量資料,讀出了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和平的渴望,這些詩文深處的內容。我還有一些資料可作爲這首詩的補充。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爲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師: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千年戰爭”讓我們感慨,讓我們唏噓,這讓我們看到了和平的可貴,我們呼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