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通用12篇)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後反思(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通用12篇)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1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默讀有利於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說,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2

《秦兵馬俑》雖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文章中有好多四字詞語,有不少詞語學生較難理解,雖然不要求學生字字都要求掌握,但是,如果光讀讀過去,會不會就如同秋風掃過一般,了無痕跡呢!

因此,這篇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成了精讀課文,讀詞,結合文本理解詞語含義。讀句子,結合看圖想象各個兵馬俑的特點,通過讀悟想象,揣摩作者是如何把這些兵馬俑的特點寫得惟妙惟肖,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體會文章中,把兵馬俑的神態結合作者想象的寫法,仿寫運用。看圖,說說寫寫其他兵馬俑的神態。讓學生猜猜分別寫的是哪個兵俑,學生寫得興致盎然,也頗有成效。

雖然,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來學習這篇略讀課文,雖然可能不合時宜,因爲現在對略讀課文如何上出略讀課文的特點來,忌諱把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學習還是比較有效的。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3

《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字詞教學和課文內容的聯繫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生字詞的讀寫完全可以在預習時自己解決。我覺得,課堂上應該把重點放在詞語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意思理解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首先,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對兵馬俑的高度評價和讚美,學生很快找出了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然後,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兵馬俑的“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這樣,把詞語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緊緊聯繫在一起。其實,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的描寫都可以感受到兵馬俑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直到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於長句子和難讀的段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把原本枯燥的字詞教學和機械的檢查朗讀,變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過程,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使學生學得輕鬆快樂。另外,抓住含有這幾個詞語的句子三次震盪,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讀中得到昇華。

二、課內與課外的聯繫

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製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圖片,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看來,學習〈秦兵馬俑〉讓他們情緒高漲!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4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知、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倡導多角度、創造性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程的重點是接觸文本材料,體驗兵馬俑的衆多類型和生動形象。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秦始皇兵馬俑時,我嘗試了以下方法。默讀幫助學生不受外界干擾,冥想並與課文進行充分對話。咬字是學習漢語的重要方法。在品嚐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選詞造句的微妙之處,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從長遠來看,這有利於提高漢語技能。合作學習是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這樣每個人在小組交流時都有發言權,合作學習得以實施。傾聽他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指導和培訓,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有效地把握課堂生成,不留痕跡,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我認爲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我認爲僅僅依靠書中的介紹和幾張圖片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不夠的。還應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多地瞭解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5

上完《秦兵馬俑》一課,心中有許多的感觸,同時心靈也受到極大的震撼。又一次感受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教學過程中學生也不時發出由衷的讚歎。

這篇課文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麼?研讀文本以後,我們認爲:語文課要教的應是《兵馬俑》,而非“兵馬俑”,除了讓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文本的表達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做到讀寫結合。

《課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而本篇課文,值得學生研讀、學習、借鑑的寫作方法較多,如採用數據、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說明事物;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採用“總——分——總”的行文結構,運用過渡連接上下文內容等等。本節課作爲第二課時,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是課文3至11自然段。

本文作者在介紹秦兵馬俑時,用大量筆墨分類描摹了兵馬俑的的個性特徵,同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描摹與想象之中,秦兵馬俑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彷彿被帶到了2000年前的古戰場上,秦始皇統率千軍萬馬,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吞併六國,威震四海。描摹與想象,是狀物文章最大的特點。教學時,如何讓學生既感受到秦兵馬俑絕無僅有的高超的製作工藝併爲之驚歎,又習得這種觀察描摹並加以想象的表達方法呢?我們以爲必須以文本爲依託,以言語爲聚集點展開教學。學生初步感受各類兵馬俑的特徵後,以一種兵馬俑爲例,如“將軍俑”,先請學生閱讀文本,體會四字詞語和短語的表達效果:整齊、有力、節奏感強。然後追問學生:這樣介紹,我們已經足以認識哪個是將軍俑了,可是作者爲什麼還要說“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呢?學生天生好奇,此一問,是學生不曾想到過的,必定會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對比交流中體會到,聯想,能讓將軍俑顯得更逼真,更能說明兵馬俑的惟妙惟肖、個性鮮明。

除了以上對兵馬俑的整體描摹外,作者在課文第10自然段重點描摹了兵馬俑的各種神態並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這一段文字非常精美,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

點所在。在學生找出想象的部分以後,我提議把想象部分的文字拿掉讀讀看,再和原文作比較,以此體會加上想象描寫的妙處,學生很快體會到這樣的寫法給兵馬俑注入了思想和感情,把泥塑的兵馬俑寫活了。這時水到渠成讓學生讀出兵馬俑的思想和感情,讀出不同神態的特點,學生的朗讀也更加有滋有味起來,且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出這一段。

總之,本節課教學重點在於欣賞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同時,學習現實加想象的寫作方法,最後要求學生觀察本學期課文中的人物鄭和的塑像,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進行描寫,效果良好。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6

今天我上了秦兵馬俑課。課前,我認爲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應該能夠順利學習,多方面提高語文技能。然而,由於以往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使得整個課堂秩序混亂,教學效果低下。

問題教學環節是讓學生通過語言體驗兵馬俑的種類繁多、形象生動。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了解自己擁有的兵馬俑類型,然後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兵馬俑。一名學生模擬,一名學生離開書本進行介紹,其他學生結合文本材料評估他們的模擬和介紹。這個鏈接不僅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理解文本,體驗文本語言的魅力。學生必須首先理解模擬,學生在離開書本時必須內化,學生在想要評估時必須理解,並且在介紹學生時能夠欣賞到原文的魅力。

然而,當我們到達這個階段時,我們擔心學生的書沒有被讀回家,所以我們指定了幾個學生分別閱讀4到9個自然章節。結果,這一階段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單調的閱讀中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導致後來的合作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因爲這個環節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在教學的第十自然段中無法很好地體驗和擴展。最後,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下課文。學習課文後,你對秦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用一兩個詞概括一下。然後選擇黑板上的單詞,談談閱讀課文的經驗。這不僅是對文本的總結,也是對語言的積累,並將語言用於言語訓練,可謂一舉兩得。然而,由於缺乏教學時間,我決定不佔用學生的課後時間。遺憾的是,這一聯繫尚未實現。

上課就像下棋。一個不小心的舉動就會使全班失去信心。今後重點章節教學設計要細化,教學計劃要完整,無特殊情況。不要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7

《秦兵馬俑》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也是將秦兵馬俑的特點重點來詮釋,理想與現實永遠都會有差距,在這堂課上,我沒有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我想要傳授給學生們的知識沒有全部完成,這是需要我反思的。

回顧本堂課,我想我之所以沒有完成這堂課主要是因爲我想面面俱到,想要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給學生講明白,而不是在有的地方,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自己讀書感悟,所以以後上課,作爲老師更需要做的是引領學生去讀書,引領學生自己去感悟,而不是總是不放心地去不斷囑咐。所以,教師的課堂語言還應精煉,教師應把主動權返還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也應讓給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前提是教師少說甚至不說。必要時,教師語言應通俗精練,學生一聽就懂,節約時間。

除此之外,還要做到主次分明,在展示蒐集資料這一部分,老師說的過多,學生們能夠展示出來說明他們已經都預習過了,而且都已經瞭解過了,老師就沒必要再重複一遍,帶着學生們在學習一遍了,在這一部分用的時間過長。其次,在講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這一特點時,分析過細,《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只要引導學生們去讀並抓住重點來分析就可以了,而不是將全段都分析過來,在這一部分老師說得過多,所以,課文講解還應有詳有略,我覺得重點是

做到自讀自悟,學生感興趣的詳讀,學生不感興趣的略讀,每一遍讀,都有體會,都有感悟,這樣學生就會讀書,越讀越有興趣。這一點做得實在不好,應深挖掘。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通過認識總結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仔細研究改進,爭取在以後的課中能克服掉這些問題,不斷改進。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8

《秦兵馬俑》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教學目標有兩個,1、我能正確認讀8個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能說出秦兵馬俑的特點。通過學習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秦兵馬俑有什麼特點和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介紹清楚特點。

考慮到課文的這一脈絡,課前我認真編寫了導學案,精心設計了教學程序:讓學生分五個板塊去展示自己的所學所悟。導入新課時,我以介紹兵馬俑的特點導入,意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出兵馬俑的獨一無二,這是課文的重點;然後通過組內預展、全班展示,讓學生了解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學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大部分小組都能做到分工合理,展示時鏈接緊密。展示的學生自信、大方,傾聽的學生認真、並學會了做課堂筆記。評價不在是停留在聲音、分工等方面進行評價,已經上升到對展示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評價。特別是田銘佩小組展示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時,形式多樣。他們不僅通過讀文,抓重點句子談感受,通過圖片讓學生去感受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還教給大家說明方法。

仔細反思一下,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學生在抓兵馬俑的特點時,介紹太簡單,如準備一些圖片展示,更直觀形象一些。其次,時間安排前鬆後緊。第三、學生的語言組織不夠精煉,還需老師經常指導。

總之,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低估的,今後,要多給學生提供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大膽、自信地去展示自己。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9

四月一日,我執教了小學五年級的16課《秦兵馬俑》,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通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但這堂課,存在着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學生到多媒體室上課很新奇,發言不如教室熱烈,另外,由於攝象頭有些問題,導致播放的課件不清楚,尤其是圖片模模糊糊,影響情境的創設,學生的發言不夠積極,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上課實際操作時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比如老師即要上課,又要操作電腦,還要板書,與學生進行交流,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3、總覺得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要求學生瀏覽這麼豐富的資料,學會選擇,準備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生只能從文字上說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體驗。爲此,我覺得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品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重點、難點解決。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10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

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資料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並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可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樣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之後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我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可是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11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爲切入,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來給給大家表演,讓同學們猜猜你表演的是哪一個兵馬俑。因爲要表演,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特別注意揣摩兵馬俑的特點,如將軍俑的神態自若,武士俑的嚴峻等等,變被動爲主動。表演的同學對人物形象認識透徹了,得到了鍛鍊,觀看的同學也在閱讀、觀看錶演中對兵馬俑鮮明的形象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秦兵馬俑》教後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寫了秦兵馬俑的龐大氣勢以及高超的雕塑技術,感受它的氣魄,爲何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蹟。我在講述這篇文章時,抓住文中的中心段落“秦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並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安排教學。同學們很容易發現這個自然段除了概括了全文資料之外,也很好地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這時,我請班級同學應聘小導遊,爲觀光者介紹這些兵馬俑。首先是講述它規模宏大的特點表此刻哪裏,這個問題由我和其他同學問,而小導遊就大聲地回答我們第二段中的話。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個小導遊合格嗎?爲什麼?”有的說合格,有的說不合格。這時我就繼續問:“爲什麼不合格呢?如果是你,你怎樣說呢?”這位學生就站起來說:“大家好!歡迎來到西安臨潼,此刻我們眼前出現的就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秦兵馬俑。我們能夠看到,它的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再之後說第二段的資料,這時候同學們都覺得異常的有意思,思路也放寬了。

那麼在第二個環節,讓學生介紹兵馬俑的類型時就十分的順暢,也能抓住它們的特點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兵馬俑。如:“在你的眼前出現的是秦始皇的將軍俑。”有的說“威武”、有的說“沉穩”、有的說“有遠見卓識”等,形容得十分貼切。第八段寫個性鮮明的特點,主要抓住神態描述,訓練學生運用句式“有的……好像在……”來表達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由此我們能夠感受到兵馬俑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了。組織學生對文段進行朗讀的時候,還是分配不夠到位,必須要讓全班同學參與,而不只是一部分同學,這樣學生容易分神,又不能認真體會神態各異的兵馬俑內心的情感流動。再最終的時候採用男女分讀,效果就很明顯,讀出了應有的情感。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她的活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我異常在這堂課上用抑揚頓挫的話語,優美的肢體語言,一步步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他們讀書就更認真,不需要去強調紀律。最終一段,對秦兵馬俑的讚頌,大家讀得是十分的自豪、驕傲、欽佩,在他們的朗讀中就感受到了這堂課的效果。收尾時對課文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進行了歸納總結,再一次來疏通全文,加深整體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