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熱】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瞭解陽光有不同的顏色組成,知道陽光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紫色七種顏色。

2、探索觀察七種顏色的方法,並通過塗色表現自己的發現。

3、產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鏡子人手一面,多棱鏡每組一面。

2、裝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個。

3、畫紙和油畫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看陽光,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陽光是什麼顏色嗎?我們一起看一看窗外的陽光吧!

師:你們看到的陽光是什麼顏色的?(個別幼兒說一說)陽光真的像你們說的是這種顏色嗎?

二、瞭解探索陽光的材料。

師:老師這裏有很多的材料,看看它們是誰呀?(幼兒說說材料的名稱)用這些材料可以幹什麼呢?(幼兒自由交流)

三、利用材料探索陽光的顏色。

1、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材料親自動手探索發現七彩的陽光。

探索一,將水盆放在陽臺上,給每個小朋友一面小鏡子,讓幼兒將小鏡子斜放在水裏,玩一玩,看一看能發現什麼?隨即交流自己的發現。

探索二,讓幼兒看一看陽光下的玻璃瓶,還能發現什麼?幼兒自由交流後在集中交流。

探索三,引導幼兒利用多棱鏡觀察陽光,看一看有什麼新發現?引導幼兒繼續交流自己的發現。

2、教師與幼兒一起得出結論:陽光是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紫色七種顏色組成的。

四、引導幼兒用油畫棒記錄陽光的顏色。

師:小朋友今天真能幹,自己在玩中發現了太陽的光芒是七彩的,我們一起來畫個七彩的太陽寶寶吧!

幼兒進行塗色活動,活動完成後,讓幼兒自由交流欣賞。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動物奇特的用餐方式,和探索動物祕密的興趣。

2、嘗試用誇張、詼諧的肢體動作來表現各種動物用餐的樣子。

  活動準備:

1、課件 2、請小朋友事先去了解一些動物們進餐的方式活動準備:

一、教師表演吃東西的樣子,請幼兒猜測,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師:今天張老師帶來幾樣好吃的,你們來猜猜看我在吃什麼?用什麼方式吃的?

1、教師做舔冰淇淋、咬漢堡、吸麪條的動作。根據幼兒猜出來的答案,一一出示圖片。

2、幼兒自由表達所瞭解的各種動物用餐的相關信息。

師:原來我們吃東西有這麼多的方式,那動物們有哪些方式呢?

 二、語言表達與肢體表現。

1、看動物們"享用美餐"的圖片,引導幼兒用語言說出牛在咀嚼草、啄木鳥啄蟲子、蟒蛇吞吃老鼠、獅子撕咬獵物。

師:我們小朋友真棒,說了這麼多動物的用餐方式,張老師今天要給你們介紹幾種動物吃東西的方式,先來看看牛,你仔細看看它的嘴巴,猜猜它是用什麼方式在吃?

2、鼓勵幼兒模仿動物的樣子,用誇張詼諧的肢體動作進行表現。

你們來學一學它吃動西的方式。

你還知道那些動物也是用這個方式吃的?

:原來動物有這麼多的方式,有咀嚼的、啄的、吞的、撕咬的,其實還有些動物特別的聰明,會利用工具享受美食,我們一看。

三、遷移、想像。

1、繼續看圖片,觀察黑猩猩利用樹枝掏螞蟻、海獺用石塊敲開貝殼等情景。

黑猩猩利用了什麼工具,怎樣享受美食?

:黑猩猩利用樹枝掏螞蟻來享受美食。

這是誰?你認識嗎?它是怎麼吃的?

:海獺利用石頭敲碎貝殼用餐的。

2、討論,我們人類利用哪些工具來吃東西呢?

師:動物們真聰明,會利用工具來吃東西,那我們人有利用那些工具來吃東西呢?你知道哪些工具?(筷子、刀叉、吸管、勺子等)師:動物們的用餐方式真有意思,不同的動物他們有不同的用餐方式,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一看。

四、觀看動物用餐視頻,拓展視野

:動物世界是在太有意思了,其實動物們除了奇特的用餐方式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祕密呢,等着我們去發現,我們回到教室後進一步探索他們的祕密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由來: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永遠無法剝離的。近階段,"上小學"成了我們大班孩子共同的熱點話題,經常會聽到孩子們三五成羣地圍在一起討論有關上小學的內容,我意識到:上小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幼兒圍繞上小學展開深入與全面的探究,使幼兒在期待上小學的情況下主動獲得一些有助成長的生活經驗?認識鐘錶,學會看時間,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這類的活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比較枯燥,因此在設計時我不斷的思考,怎樣讓孩子們"動起來"。這個"動"包含着兩層意思,讓孩子們的思維"動"起來,讓孩子們的身體也動起來,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探索,發現時鐘的奧祕,對看時間產生濃厚的興趣。終於,一個充滿活力,撥動孩子思維琴絃的活動誕生了。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及它的用途。

2、初步瞭解時針與分針的運轉關係,學會看整點。

3、知道在什麼時間應做什麼事,培養幼兒的秩序感。

活動準備:幼兒帶來的鐘、課件、不同時間的鐘面、時間記錄卡、教師用大撥鍾、人手一面小鐘

活動過程:

一、引題: 請幼兒聽聲音,猜猜看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

二、參觀"時鐘商店",認識鐘面主要結構。

1、幼兒觀察"鐘錶展"上各種各樣的鐘,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提問:

(1)你們剛纔看到的鐘是什麼樣的?(顏色不一樣,形狀、指針的樣子不一樣。)

(2)它們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呢?(啓發幼兒發現鐘面上都有數字和指針)

2、認識鐘面結構,區分時針、分針提問:這兩根指針長得一樣嗎?它們叫什麼名字?

三、認識時針、分針的運行方向、運轉規律

1、通過觀察動畫,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行特點。

引導幼兒發現指針是繞着圈跑,順着數字1、2、3這個方向一直跑到12。

2、啓發幼兒尋找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提問:

(1)它們倆誰跑的快?

(2)分針從數字1跑到數字12,跑了一圈,這個時候時針跑了多少呀?

(3)時針跑了一格,是多長時間呢?

四、講解演示,認識整點

1、引導幼兒發現三個鐘面的共同點:

分針都指在數字12,時針指向的位置不同。

2、瞭解用數字符號的方式記錄整點時間。

(1)提問:這是8點整,它可以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出示"8:00")

(2)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卡:8點整用數字8表示,後面兩個點、兩個0。

(3)出示多張時間記錄卡,請幼兒嘗試找出9點整和3點整的記錄卡

3、集體遊戲《喜洋洋和灰太狼》,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1)介紹玩法和規則幼兒當喜羊羊,教師當灰太狼。喜羊羊問"灰太狼灰太狼幾點鐘"。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鍾,等灰太狼說:"喜羊羊喜羊羊幾點鐘"的時候,喜羊羊就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如果看到12點的鐘,喜羊羊要趕快跑回家。

(2)師幼共同遊戲,在遊戲中發現12:00鐘面的特點。

(3)再次遊戲,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在遊戲中觀察幼兒撥鐘的情況,以修鐘的形式及時糾錯。

4、時鐘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五、分組活動

1、連線:看看每個時間裏小朋友該做什麼事,把它連起來。

2、修時鐘:觀察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和記錄是否一樣,如果不符進行修改。

3、撥鍾:根據時間記錄卡撥鍾,是時間相對應。

4、設計小學生的一天:記錄下小學生每個時間段的具體安排。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認識圓柱螺旋彈簧,嘗試用細鐵絲環繞成圓柱螺旋彈簧。

2、通過比對、交流等方式,探索製作圓柱螺旋彈簧的方法。

3、體驗科技小製作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裝有彈簧的物品和玩具。

物質準備人手一份:細鐵絲若干、小棍棒一根(長20釐米)。

小組一份:紙、廢舊圖書、水彩筆、剪刀、膠帶、油泥、瓶蓋。

彈簧小玩具若干、已經繞好的彈簧一個。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幼兒玩彈簧玩具,體驗彈簧的特性

1、教師導語:今天,老師帶了很多新奇的玩具,你們想不想玩一玩啊?在玩的時候,你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任選一個彈簧玩具玩。

3、教師提問:你們在玩這些玩具的時候,發現了什麼?

4、教師小結:這些玩具有的能一上一下的動,有的玩具能一左一右的搖擺,因爲這些玩具上都有什麼?原來是彈簧讓這些玩具動了起來,找一找這些彈簧在什麼地方?

二、認識圓柱螺旋彈簧

教師提問:我們來觀察一下,這些彈簧是什麼樣子的?

教師小結:彈簧有很多種,這種圓柱形、螺旋狀的彈簧,叫圓柱螺旋彈簧。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品上有這樣的彈簧?這些物品裝上彈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樂趣。

三、嘗試製作圓柱螺旋彈簧

1、介紹材料,幼兒邊猜想製作方法邊出示製作步驟圖。

教師提問:1)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一根小棍,一根細鐵絲,我們怎麼用它們來做彈簧呢?

2)小棍上有一個小洞,你們想想是做什麼用的?

2、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安全:細鐵絲有一頭是尖的,有一頭是圓的。我們應該把哪一頭戳到小小棍裏?

3、幼兒製作,教師觀察幼兒製作情況。

四、第一次製作後相互交流、討論,探索製作圓柱螺旋彈簧的方法

1、老師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麼繞彈簧的?

你們覺得哪個小朋友的彈簧製作的好?爲什麼?

2、教師小結:

1)繞彈簧的時候,要細心,眼睛要看清楚,按順序一圈挨着一圈慢慢地、均勻地往前繞,不能重疊在一起。

2)要把鐵絲緊貼着小棍,用點勁來繞。

3)拔出小棍的時候,要輕輕的拔。

五、用彈簧製作玩具

1、介紹材料,講解制作方法。

教師:這裏有紙、舊圖書、剪刀、彩筆、各種膠帶、油泥底座。小朋友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製作卡通人物固定在你的彈簧上,你可以畫畫、摺紙、也可以將舊書上的圖案剪下來。做好後,你可以用膠帶固定在彈簧上,最後固定在底座上,可愛的玩具就製作好了。

2、製作彈簧玩具。

六、交流分享

1、與同伴之間、與客人老師之間相互玩一玩。

教師提問:我們可以怎樣玩這個小彈簧玩具呢?

2、出示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彈簧玩具。

3、到生活中找一找,還有什麼材料可以做這樣的彈簧玩具。

活動反思:

通過讓幼兒自由探索彈簧玩具,發現彈簧玩具會自己動。然後又在組織交流各自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集中探索彈簧的特性:能伸能縮,鬆手後能恢復原來的樣子,體現了玩中學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品品、聽聽、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場地佈置(花仙子的花園)

金銀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薰香用品、乾花袋、花朵裝飾品、春姑娘圖片、花朵頭箍、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環境,感知花的美

1.帶入場地:今天我們去花仙子的花園玩,好嗎?

2.觀察環境:你們覺得花仙子的花園怎麼樣?爲什麼漂亮?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觀察、品嚐、發現、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禮物:花仙子還爲我們準備了許多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2.幼兒觀察、品嚐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是怎麼用的?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嚐嚐、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禮物。

3.逐個提問:這是什麼?可以用來做什麼?

4.小結花的用途

提問:花還可以做什麼?

(1)做藥(2)可以吃(3)泡茶喝(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5)清香空氣(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仙子的花朵頭箍:花仙子的禮物你喜歡嗎?我也用送點禮物給花仙子。我的頭箍是用什麼做的?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後面老師準備了紙筆,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等下說給大家聽,你做了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情感激發

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環保教育)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爲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吸引住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6

活動意圖

引導幼兒認識和使用溫度表,溫度表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它能幫助幼兒瞭解溫度變化的情況。本活動的重點在於引導幼兒探索溫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啓發幼兒注意觀察溫度表中刻度的變化,體驗溫度變化與幼兒身體感覺的關係,進而理解溫度表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探究溫度表的科學奧祕的興趣。

2、 認識溫度表,知道溫度表是測量氣溫高低的儀器。

3、 初步瞭解空氣在不同條件下的溫度不一樣。

活動準備

溫度表、空調、冰水和熱水。

過程建議

1、 探究活動:觀察溫度表遇到冷空氣與熱空氣時的變化。

(1) 幼兒分別將手放在裝有冰水的杯口和裝有熱水的杯口。

(2) 幼兒觀察溫度表尋找“紅線的頂端”,教師向幼兒解釋紅線的意義。

(3) 將溫度表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裏,讓幼兒發現溫度表的變化,紅線遇到熱氣會上升,遇到冷氣會下降。

2、 引導幼兒認識溫度表。

(1) 幼兒觀察溫度表的外形:溫度表上有什麼?是什麼意思?(刻度、水銀、數字、編號、°c特殊符號。)

(2) 遊戲:認度數。

(3) 幼兒將溫度表放在熱水和冷水中,根據溫度表的刻度學習如何記錄溫度。

3、 討論:哪些情況需要用溫度表?

4、 操作活動:測量氣溫,幼兒到有陽光的地方和沒有陽光的地方進行氣溫測量。

延伸提示

將溫度表放在科學角內。讓幼兒通過測量和記錄,發現一天氣溫的規律。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7

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嚴謹有序的。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麼是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現操作規律,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態度。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2、經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活動重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要多於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並鞏固上次實驗結果與經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麼結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麼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爲什麼你認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爲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麼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纔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它右側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着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着頭看了看:“行了。”幼兒①拿一塊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果。接着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麼回事?”於是又拿一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說着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果。教師:“你們發現什麼結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幼兒④:“不是多一塊。”教師:“到底多幾塊?”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幼兒④說:“不對。”教師:“你們爲什麼會記不住了?”幼兒③:“忘了記錄了。”教師:“你們發現了一個規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現呀。”

5、分享實驗結果,總結規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量填寫在大的記錄錶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現什麼規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爲什麼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麼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爲什麼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爲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現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於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爲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麼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裏,我們看到了幼兒敢於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於平衡的相關經驗。

不足之處:

由於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小百科:實驗,指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儘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並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而人爲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幼兒能感知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熱水壺一個、涼玻璃片、裝有熱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塊冰、圖表

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

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它請出來好嗎?

2、出示冰塊,感知,討論教師出示冰塊,引導幼兒感知,教師啓發式的提問。

(1)小朋友這是什麼啊?

(2)討論水和冰有什麼不同?

(3)小朋友,那水爲什麼會變成冰啊?

3、觀察和實驗實驗一:

教師將電熱水壺中的水燒開,幼兒仔細的觀察,之後教師再出示相應的圖表一。

提問:

(1)小朋友,你們要仔細的觀察熱水壺,告訴老師你看見什麼了?

(2)那水和水蒸氣一樣嗎?

(3)想想水爲什麼會變成水蒸氣啊?

實驗二:

在熱水杯上放塊涼玻璃片,幼兒再觀察,並出示圖表二。

提問:

(1)小朋友,老師在熱水杯上放了一塊涼玻璃片,你們仔細地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

(2)你們想一想爲什麼會有小水滴呢?

實驗三:

幼兒分組實驗,自己操作教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塊冰,幼兒自己操作,感知觀察,

動手體驗探究的樂趣。出示圖表三。

4、聽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

提問:

(1)小水滴被太陽公公曬着變成了什麼?(水蒸氣)

(2)水蒸氣在天空遇到冷變成了什麼?(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變成了什麼?(雨,雪)

(4)最後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地)

5、看水的三態循環圖加深幼兒對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的瞭解、

六、活動延伸

遊戲:集體遊戲《我是一滴快樂的小水滴》把自己化作水滴以遊戲的的形式鞏固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廢品再利用的意義,懂得愛護環境。

2、啓發幼兒積極思考,提高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使幼兒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懂得廢物利用,節約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知道廢物利用所帶來的社會價值,體驗變廢爲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固體膠,製作手工的廢舊物品材料若干。

2.用廢舊物製作的小物品。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什麼是垃圾?(不要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

2.垃圾的來源?(生活,工業,農業,商業)

(二)廢品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看圖片)

(三)垃圾的處理方法(掩埋法,焚燒法),以及它們的弊端。

小朋友又能做些什麼呢?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激勵幼兒立足於生活實際,從我做起,爭當環保小衛士。

如何成爲一名優秀的環保小衛士呢?老師有一個好辦法:我們可以將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廢品做成漂亮的禮物送出去,你們覺得呢?

(四)廢舊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們見過什麼樣的廢舊物品?它們能製作成什麼東西?

孩子們回答。

教師總結:有煙盒、藥盒、火柴盒、粉筆盒、鞋盒等,紙杯、掛曆紙、蛋殼、舊電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們能做成飛機、輪船、汽車、火箭、坦克、企鵝、高樓、大橋等。

2、小朋友,你們真聰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課件:請幼兒觀看用廢舊物品做的物品圖片、玩具。

3、出示利用廢舊物品製作的玩具《紙燈籠》,引起幼兒的製作興趣。

(1)教師:看,這是什麼?知道這件寶貝是用什麼做的嗎?(廢舊的宣傳單),小朋友想要一個這樣的燈籠嗎?快動起手來吧!

(2)動手製作。

1、師:現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是老師用廢舊的紙裁好的各種圖形,小朋友可以從中選擇喜歡的圖形進行製作。

2、教師進行示範,幼兒進行操作。(製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多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

(五)教師小結:

小朋友,小燈籠漂亮嗎?老師這還有很多這樣的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廢舊材料做成的,你們千萬不要小看身邊任何一件看似沒用的東西,說不定用處可大了,所以,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要蒐集一些廢舊材料,準備二次利用。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能變廢爲寶。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溼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裏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裏,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溼?(請你說一說)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溼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溼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裏的,卻沒有溼,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裏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裏,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溼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溼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溼了沒有?(溼了)爲什麼會溼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裏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溼了。而第一次沒有溼,是因爲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纔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裏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裏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裏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麼袋子裏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裏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你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裏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纔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麼你們說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着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爲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說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後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最大,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衛士。

1、教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爲什麼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爲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裏,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說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麼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菸了,我們應該怎麼對他說?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麼?(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做環保小衛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纔會棒棒的,身體纔會健康。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1

 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發現只有是鏤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進行驗證的能力。

3、體驗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知識和本領的愉悅情感。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準備:

記錄卡、幼兒用筆吸管、筷子、花片、積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視平轉換儀磁帶錄音機

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樂中,一起進入活動室。

師:我們都很喜歡吹泡泡,那可愛的泡泡們在陽光下五顏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種材料,並討論。

(1)師:平時,我們都是用吹泡器來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來看看,我給你們準備了什麼呀?

(2)出示記錄卡,幼兒猜想。

師:老師還帶來了一張記錄卡,並把這些材料畫在了卡上,請大家一起來猜猜,你覺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這一個格子裏打上勾勾,覺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兒猜測,教師巡迴指導。

4、討論、介紹幼兒想法。

(1)師:誰來介紹自己的猜想?請一到兩名幼兒上臺介紹。

(2)師:你爲什麼這麼想呢?有沒有和他不一樣的猜想?

(3)師生共同討論,並統計在教師的記錄卡上。

師:我們一起來侃侃,你認爲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請舉手。(依次統計各個材料)

二、幼兒操作。

師: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樣,那到底對不對呢?老師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試試!

1、請大家拿着你的記錄卡,把每一樣材料都去試一試,並且馬上把結果記錄在“試一試“這一格內。

2、幼兒操作嘗試,教師指導。(重點指導花片和漏勺)

3、比較猜測和嘗試後的結果。

(1)師:誰願意來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後的結果?

有沒有不一樣的結果?

請有持不同意見的幼兒上來再次操作比較。

(2)師生再次討論,統計在教師記錄卡上。

師:在我們小朋友操作了過後,你覺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請舉手。(依次統計各個材料)

三、總結

1、誰來告訴我,你發現在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們有什麼特點嗎?

教師總結: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有洞洞,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個名字,我們叫它“鏤空”。因爲它鏤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來。

2、結束部分。

師:我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們能吹出泡泡嗎?爲什麼?

想知道它們吹出的泡泡是什麼樣子的麼?我們一起到戶外去試試看吧!

在音樂《吹泡泡》中跳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2

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也會時常遇到一些失敗的課。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確不錯,當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失敗時,如何去正確面對呢?是放棄,還是繼續嘗試、改進,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以求得發展呢?

新理念、新教材指導下得幼兒教育事業,要求教師“一切以人爲本,爲了每一位幼兒得發展”。所以,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勇於創新,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不斷的嘗試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和進步,21世紀的幼兒教師正是需要有這樣的創新精神。

一、設計意圖:

我選擇的是一個科學活動《青蛙》,現在正是春天,結合春季的特徵,我們開展了春季的主題教育,由於青蛙是在春天裏繁殖的一種動物,青蛙媽媽生下了許多的寶寶——小蝌蚪。所以,幼兒們就會經常走到自然角去觀察小蝌蚪,對小蝌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我問幼兒:“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幼兒說:“小青蛙”。我又說:“那小蝌蚪怎麼長得和青蛙不一樣呢?”幼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疑惑的樣子。故我又根據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劉佔蘭教授也指出: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奧祕,有益於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使他們從小善於觀察和發現。爲此,我就結合新《綱要》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次科學教育活動。

二、主要的教學描述: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青蛙,初步瞭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及生長過程。

2、使幼兒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係。

3、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教學準備:

  硬件方面:

青蛙玩具或圖片青蛙的生長過程圖小蝌蚪

  軟件方面:

事先飼養小蝌蚪

教學過程:

一、出示小蝌蚪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觀察青蛙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是誰呢?(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青蛙)

二、出示青蛙玩具或圖片,讓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徵。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玩具廠的叔叔根據青蛙的樣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問:

1、青蛙長得怎麼樣的?

2、眼睛、嘴巴怎麼樣的?

3、肚皮、背是什麼顏色的?

4、青蛙有幾條腿?

5、青蛙有頸嗎?頭能轉動嗎?

6、青蛙生活在什麼地方?

三、初步引導幼兒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現在,小朋友們都認識我了,但你們知道我是怎麼變成青蛙的嗎?

1、幼兒先借助已有的經驗講述青蛙的生長過程。

2、教師出示青蛙的生長過程圖,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小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媽媽身下寶寶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慢慢長大後又變成怎麼樣了?最後又變成怎麼樣了?

3、遊戲《蝌蚪寶寶變青蛙》,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青蛙的生長過程。

①假如你是一隻蝌蚪寶寶,圓溜溜的,用身體的動作怎麼做?

②變成小蝌蚪了怎麼做呢?

③長出後退怎麼做?

④長出後退怎麼做?

⑤脫掉尾巴怎麼做?

最後,教師做青蛙媽媽,幼兒做寶寶一起遊戲,將青蛙的生長過程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四、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係。

1、青蛙有什麼本領?

2、青蛙對我們人類有這麼大的用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青蛙》結束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從選材、設計、準備到教學,雖然我能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季節和興趣需要出發,詳細地考慮了各個方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在課後發現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改進的。如: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給幼兒觀察的玩具青蛙科學性不夠,幼兒的探索、嘗試機會不夠,就此問題,本人認爲這節課還可作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一、注重幼兒已有的基本經驗。新《綱要》明確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但是我在教學前的幼兒探究做得還不夠,幼兒只是對小蝌蚪感興趣,但課前教師沒有細緻地引導幼兒觀察過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故幼兒缺乏已有的基本經驗。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都說不出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這時教師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去觀察,講述和用身體的動作來體驗、表現,故科學活動的目標體現還不夠。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讓幼兒觀察過青蛙的生長過程了,那麼就可避免此問題的出現了。

二、提供的科學活動材料要真實。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觀察的材料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給幼兒提供的觀察物與真實物有所不同的話,那麼會給幼兒的觀察造成一定的錯誤,影響科學活動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在本次科學活動中,教師雖然爲幼兒提供的玩具青蛙與真實的相差不遠,但畢竟還是有所出入的。因此,這裏教師可將觀察物玩具青蛙換成圖片或多媒體,就可避免這一問題了,達到教學的目標。

三、採用的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

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對每個環節的精心設計與考慮。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出發,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在第二、三環節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圖片,讓幼兒枯燥地觀察瞭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和生長過程,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興趣不高。這裏可製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進行教學,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總之,本次教學活動存在的不足說明,在我們預設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兒的基本經驗、需要、能力、興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使幼兒在愉悅、輕鬆的教學活動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目標。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的食品,有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活動準備:

木耳、茶葉、餅乾、方便麪、溫水、透明玻璃杯、攪拌棒等。

活動過程: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手)對,老師的手能做很多事情,它還會變魔術,你們想看嗎?現在請你仔細看一二三變,看老師變出什麼了?(活動前在大拇指上畫出小娃娃)好玩嗎?

2.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會把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相信嗎?現在請你仔細看。

3.看老師的手裏拿的是什麼?(出示木耳)它們兩個一樣嗎?現在老師要把這兩塊木耳分別放到兩個杯子裏,然後在一個杯子裏放上水,另一個杯子不放水,你們猜木耳會有什麼變化?(幼兒回答)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木耳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

4.小朋友,我們看了木耳用水泡發後就會變大,這就叫泡發。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經過泡發後會產生變化呢?(幼兒回答)

5.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東西,現在就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他們泡發後會有什麼變化,我們還可以用攪拌棒來攪拌一下幫助它們泡發。

6.我們的實驗做完了,那個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泡發的是什麼?它和沒泡的時候一樣嗎?它是怎樣變大的?剛纔你攪拌的時候他們是什麼樣子的?現在請你來學一學它攪拌時的樣子。

7.小朋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變了變了”現在請小朋友當木耳和茶葉,開始的時候木耳和茶葉是什麼樣子的?(小小的)老師開始加水了,現在木耳和茶葉怎樣了?(慢慢變大了,越來越大,變到最大)現在老師開始攪拌了(幼兒翩翩起舞)。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積極參與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瞭解的知識。

活動準備:幼兒事先收集了許多種子並在自然角中進行了展覽;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等;種子傳播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1)師:我們已經收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3)師:種子有什麼用?

小結:種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實裏的種子種到地裏,就會長出新的植物。

(1)出示農民播種的圖片,討論。

(2)師:小朋友,我們吃的菜和米飯扥等食物是農民伯伯播種種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誰來播種呢?

(3)幼兒討論,論述自己的猜測。

2.瞭解種子的傳播途徑。

(1)閱讀幼兒用書p10頁,請幼兒猜猜小狗、風、水、小鳥和植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種子是靠動物進行傳播,如蒼耳子,此外種子還有三種傳播方式,分別是:風傳播、動物傳播、水傳播和彈射傳播。

(1)教師逐一介紹種子的四種傳播途徑。

(2)請幼兒看幼兒用書p10頁,說說小狗、風、水、小鳥分別傳播了哪種植物的種子。

小結:水傳播來荷花的種子,風傳播了蒲公英的種子,小鳥傳播了櫻桃的種子,小狗傳播了蒼耳子的種子。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1)師:小朋友,荷花生長在哪裏?櫻桃有生長在哪裏?

(2)師:原來荷花用水傳播種子師因爲荷花生長在水裏,小鳥喜歡吃櫻桃,吃剩的櫻桃核吐在地上。所以這些植物的傳播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

(3)師:爲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着風兒去旅行呢?爲什麼蒼耳子會將動物當“馬”騎?

小結:因爲蒲公英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蒼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動物的毛,讓動物帶着它到處跑。還有豆莢這類植物,是因爲它們的殼成熟後會自己爆開,種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動延伸

1.圖書區投放一些關於種子傳播的繪本,讓幼兒閱讀。

2.瞭解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稱和形狀。

2.瞭解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命名法”。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十二星座

2.ppt課件:太陽系

幻燈片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航天旅行

教師:今天有一個宇宙旅行團要出發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呢?

好的,老師來駕駛航天飛機,(教師雙手平舉模仿航天飛機飛翔狀)

教師:小朋友,上飛機了。

(口中發出飛機馬達的聲音,把幼兒帶入情境)。

教師:小朋友現在要穿越大氣層了,······

二、引導幼兒認識星座。

1.ppt課件-太陽系

引導幼兒觀看:太陽系的一家,直觀的瞭解各個星系。

2.認識星座

(1)瞭解十二星座的標示。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麼多星星我們怎樣才能記住它呢?

(引導幼兒認識新事物的方法,根據特徵命名。)

(2)課件-十二星座

通過觀看星座的圖形,並提問圖形像什麼,然後介紹星座的名稱。

(告訴幼兒,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學家已命名好的)。

白羊座:

教師:小朋友看看這些小星星,用一條線把它們連在一起,看看像什麼?

(引導幼兒發現,像羊。)

教師:我們叫它“白羊座”

以此向幼兒介紹其它的星座

白羊:

金牛:

雙子:

巨蟹:

獅子:

處女:

天蠍:

天秤:

射手:

摩羯:

水瓶:

雙魚:

三、遨遊太空,尋找星座。

1.教師:現在我們開始遨遊太空了,看看我們能遇到哪個星座。

課件演示

逐一出示星座圖示,請幼兒說出星座名字。

2.我自己的星座

請幼兒對照自己的出生日期,瞭解自己的是哪個星座的。

白羊座 (3.21-4.19) 金牛座 (4.20-5.20) 雙子座 (5.21-6.21) 巨蟹座 (6.22-7.22)

獅子座 (7.23-8.22) 處女座 (8.23-...

四、討論:怎樣才能到宇宙去

通過討論讓幼兒知道,到宇宙去需要用到很多很多的知識,所以一定要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