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

昨晚把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完了,本來預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速度超出我預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從來沒有寫過看書的讀後感,這是第一次,希望獻給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年輕人。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爲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裏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爲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脫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裏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爲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2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一場放下一切,身體力行的遠行;一場帶着靈魂跳舞的遠行。這個旅途,會發生很多很多的故事,會遇見從未謀面的姐姐,會愛上拋棄了自己的母親,會有一個安靜的私人圖書館,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會有一個屬於海邊的故事,會愛着一位美麗的女孩,會走入兩個士兵把守着的森林深處,會看見只屬於自己的通話世界。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所有的行走和相遇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靈魂變得輕靈也變得純白。那些心中無法放下的黑暗,那些無法對人訴說的痛苦都會隨着不斷前行的腳步和時刻變幻的風景而被悄然放下,像是“烏鴉”身上的黑羽,最終隨着成長而逐漸蛻變。我們一直尋找着的,或許是夢、或許是痛苦的根源、或許是恐懼的虛無。每一次勇敢的邁出的每一步,每一句不再低頭說出的話語,每一張陌生卻親切的笑臉,每一個只是因爲愛的關懷,沖刷着的,是內心一直深藏着的痛苦和孤獨,是強迫自己的成長和告別,是一直想要找尋卻被深埋着的愛。

最純淨的聲音,勾動的,是靈魂的共鳴。最純白的靈魂,愛着的,是相信愛的人。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呢?孫悟空也成了鬥戰勝佛。你,並不會比其他人痛苦。可是,那些痛苦卻寫滿了記憶,飄蕩在你每天都無法安眠的夢裏。你,會這樣去說明你的痛苦嗎?你不會選擇禱告、不會選擇述說,只會任由那些心底的黑暗像是陰暗牆角處的苔蘚無邊無際的生長,遮住你心靈的窗戶,汲取你不斷涌動的血液,將心臟也變得微涼。你覺得世界是黑暗和不公的,所有人都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而你,何嘗又不是的呢?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一場沒有目標,沒有思想,也不會是告別的旅行,你不需要遵循你既定的角色,你卻需要讓靈魂來一場遠足。可能沒有鳥語花香,更多的時候你只是孤身一人,充滿着告別和分離的旅途,卻讓心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脊樑一步一步走向堅強,靈魂被掏空了黑暗和不甘,自由的在你的天空飄蕩。

並沒有所謂的皈依,也不會有剎那間的頓悟。佛前的金字銀語只是一副瑰麗的雨中煙雨,而你,必須走完你的人生。森林深處也好、泰山之頂也好、日落沙灘也好,每一個踩在大地上的腳印,都是靈魂無聲的告慰,自己向自己說着抱歉,自己和自己講着那些悲傷的故事。而這些,都隨着腳印,寫入沉默萬年的大地。每一句話語的離開都帶走了些許的不甘,像是一陣陣來自愛的輕撫,抹平心靈上的褶皺。你會學着勇敢、學着堅強、學着自由的面對耀眼的陽光、學着正視那些輕蔑和不屑的目光。你,會在這一步一步的腳印中,找到自己,找到一個可以驕傲無比的自己,找到一個散發着耀眼光芒的自己。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合上手中的《海邊的卡夫卡》,低耳傾聽佐伯的輕聲吟唱,閉上眼睛,看着中田頗有禮貌和流浪貓和短尾母貓和空地裏的許多對他的到來有些新奇又有些恐懼的貓們交談,偷一塊中田飯盒中的紫菜飯糰。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奶白色的月光照進夢裏的夜晚,陪着田村君一直站在海邊,和“烏鴉”告別着的,還有那夢中的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3

從來沒有人像村上這樣訴說過少年的第一次愛:“我最初感覺到的,是一種不同於任何東西的強有力的什麼在自己心中萌生、紮根、茁壯成長。那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感覺。被囚禁在肋骨牢獄中的炎熱心臟則不理會我的意願,兀自收縮、擴張、擴張、收縮……睡的時候我似乎哭了,醒來時枕頭又涼又溼,但我不知道是爲什麼流的淚。”

肋骨成了牢獄,無故淚溼枕頭,再也沒有比這更精確的對最初的愛戀的描述了。那種純粹的原因不明的悲傷浸透了整個心靈和整個身體,最初遇見愛的感覺便是:震撼。然而當人意識到爲什麼流淚的時候那種感覺或許已經退卻了,這就是記憶的悲哀。然而村上的這部小說把它明明白白地點了出來:就是愛。再說一遍:愛情。

田村卡夫卡愛上了深夜在他的房間凝望那一張叫做《海邊的卡夫卡》的畫像的幽靈少女。這種愛卻是絕望的幻想,在心裏狠狠生根。

村上強調了這種絕望的幻想的愛,它不是一種可以言說的人產生出來的感情,而是屬於人的一部分像巨大的咒語的力量一樣成爲人身體的一個部件,我想它是一個絕好的部件,它支配着佐伯永遠活在過去的'時光、過去的愛的體驗裏,夜夜潛人生命裏最美的夢幻當中。

沒有經歷愛情的青春便是並不完整的青春,因爲青春真實是一個認識的狀態,完成了認識青春便飄搖而去,那麼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是因爲明瞭了青春的真義,知曉它會如同純真一般從身上脫落。愛讓人明瞭這個道理,是這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碎不及防地跌進幻夢,日復一日奔向世俗。命運和死亡

《海邊的卡夫卡》構築了兩個世界,一個現實,一個虛幻,人在兩個世界遊移,心在希望和絕望之間闖蕩。所有的人都進人了看似荒誕的重構的生命,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和佐伯、櫻花彷彿皮影戲裏的主角只是作爲一個構成成分出現在命運的背景上。少年卡夫卡在真實和虛幻的衝擊中找到了命運的“人口”,像佐伯年輕時唱過的《海邊的卡夫卡》裏所宣示的那樣: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人口的石頭,張開藍色的裙據,注視海邊的卡夫卡。

死亡在村上的小說中總是經過了特殊的淡化,好像人生命中、身體裏、靈魂裏的東西而存在着,在他的書中令我們悵然的不是死亡而是消失。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4

讀完海邊的卡夫卡,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村上用平實的白描畫筆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故事,其穿梭於兩個境界:現實於虛幻。更多時候,兩者的界限是無從定奪的。閱讀的同時,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於兩者之中,不得自拔。

書的筆調灰暗但不陰鬱,卻着實散髮這陰鬱的氣味,散盡這種空氣,讓人無法喘息。

小說的主角:15歲的田村卡夫卡、叫烏鴉的少年,背起行裝,離家出走,爲了逃離纏繞他的近乎詛咒的預言。漫長的旅途,他時而感覺寂寞,又不時地被叫烏鴉的少年鞭策,被大島開啓,一步步成長。不費吹灰之力地,他遇見姐姐櫻花、母親佐伯。如同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他越是苦心掙扎,試圖逃離命運,命運就越將其操控於手掌之間,讓其不得動彈。

我想起與小說同名的那幅畫:海邊的卡夫卡。一望無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傳遞着靜謐,或孤寂。少年面對大海,顯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卻賦予了畫面生氣。人類與現實的抗衡,總是需要每一個人掙扎地尋求平衡點的吧。

畫的主人:佐伯,曾經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爲無法承受戀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從此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被顯示束縛的人類又尋尋覓覓着令人嚮往的領域。苦澀的PARADOX。

小說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人類在生存境界之間的選擇。一部分選擇活在殘酷的現實中,任意隨波逐流,無力逃脫。一部分人走進入口,在夢境辦的世界中沉醉。還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與佐伯,有意或無意的走進了那個世界,又眷戀現實。於是他們在現實中非同尋常,卻在光照下投下了殘缺的影子。

小說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後的不久,她就已經靜靜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預示了她的死亡。在閱讀前半部分小說時,我覺得,卡夫卡進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個世界,看來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然後,當佐伯的生命在現實中完結,茍延殘喘的在那個世界裏命令卡夫卡迴歸現實。佐伯終究劃開了自己的動脈,殷紅的鮮血結束了她殘餘的半條生命,意味着她的終結,以及,她的痛苦的終結。

我總覺得,單純的活在現實中,被命運操縱,抑或活在虛幻中,讓自己操縱命運都是不可取的。穿梭於兩者之間,人或許能夠獲得輕鬆瀟灑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藉此表達:人,必須依賴與現實。即使跨過了入口,進入那片森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乘入口關閉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對殘酷,承擔痛苦。人定勝天?未必,人終究是被人操縱的,一股無形的力量,永遠無法企及,不能戰勝。

小說的結局,一如既往的平實。和衆多小說如出一轍,主人公辛勞地經歷了風風雨雨,並從中成長。但不同於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沒有武力的戰役,自己與自己的鬥爭更爲艱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結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動,隨着耳邊的鋼琴曲慢慢散開,瀰漫。

校園、社會,混居在太多虛無縹緲的規則中,感覺枯燥,庸碌,虛無。躲進自己的角落,停泊在屬於自己的港灣,頓時感到安定和幸福。我不想離開,不想走出。但現實終究是現實,稍稍休憩後,如果不衝回外界,出口終將關閉。然後,你就想靜靜的在站臺上,等着着一輛列車駛來,記載你的幻滅。

村上的文學,如同幾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塬以爲,繪本的優勢在於,無聲的畫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訝於村上的文字:簡單的黑與白,卻奇蹟辦地,以文字超脫了文字本身,編織了不可思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