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通用29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通用2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通用29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

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默默地躺在牀上,看完了這本三十萬字的小說。

坦白地說,我是沒看懂的,這本小說不僅篇幅長,而且其中的隱喻,魔幻成分之多遠遠超出《舞舞舞》,《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作品。因此在讀時總有些茫然無措,無法理解。

然而讀的過程還是十分流暢,一如村上其他的小說一樣,總有一種“不明覺爽”的**。正因如此,雖然我並未充分理解,仍想試着寫一些評價。難免有錯,希望大家指正。

一如其他幾本長篇,小說的結構依然是村上標誌性的雙線敘事。奇數章節講述的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歲少年離家出走二十餘日內的故事。他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實現了父親的邪惡預言,一度進入了無始無終的“理想鄉”卻又退了出來,決定回到現實,接受自己的人生。

偶數章節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伯,這位名叫中田的老者雖不認字,卻有着能與貓說話的神奇能力。他在中野區殺死了一個名爲瓊尼·沃克的殺貓人,接着便在神祕力量的誘使下前往四國尋找“某樣東西”。期間結識了名爲星野的卡車司機,這位星野甚至還與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有過交流。最終,中田完成了打開“入口石”的心願而死去,嘴中冒出白色的怪獸並被星野殺死。

相信若是沒看過這本書的人看了我上文的概述,一定會如墜五里雲中,大呼“這都什麼跟什麼”。即便是看完了的我仍是心中疑雲重重,久久不散。不過我還是姑且搞懂了幾件事的:

第一,卡夫卡的故事是有關成長的故事。他一出身父親便向他施加了俄狄浦斯式的詛(甚至更爲嚴重),並在他的成長中向他不斷重複灌輸這個概念。最終導致他爲了逃避這宿命而離家出走。然而,正如叫烏鴉的少年說的那般,命運之所以被稱之爲命運,就是因爲它不可避免。

某種情況下,命運這東西類似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局部沙塵暴。你變換腳步力圖避開它,不料沙塵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樣變換腳步。你再次變換腳步,沙塵暴也變換腳步————如此無數次周而復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這是因爲,沙塵暴不是來自遠處的什麼地方的兩部相關的什麼。就是說,那傢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麼。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徑直跨入那片沙塵暴中,緊緊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塵進入,一步一步從中穿過。那裏面大概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方向,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唯有碎骨一樣細細白白的沙塵暴在高空盤旋。

…………

而沙塵暴偃旗息鼓之時,你恐怕還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從中穿過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遠去你大概都無從判斷。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從沙塵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塵暴時的你。是的,這就是所謂沙塵暴的含義。

卡夫卡最終還是殺死了父親(通過“活靈”的方式,書中曾有所解釋),姦污了母親(佐伯),姐姐(櫻花),一字不差地印證了那份詛咒。此後不知所措的卡夫卡本想選擇進入森林,進入那片無始無終的世界:

我置身於閉塞的圓圈中。時間在這裏並非重要因素。在這裏誰都沒有名字。只要我需要她就會出現。在這裏她十五歲,想必永遠十五。而我將如何呢?難道我也要在這裏永遠十五麼?還是說在這裏年齡也不是重要因素呢?

就是這樣的一片”世外桃源“,想來對一個力求逃避的人,這裏一定是絕佳的藏身處了吧。但最終他接受了佐伯的建議(抑或說命令),選擇了回到現實。

”再見,田村卡夫卡君。“佐伯說,”回到原來的場所,繼續活下去。“

”佐伯女士“

”什麼?“

”我不清楚活着的意義。”

她把手從我身上拿開,擡頭看我,伸手把手指按在我嘴脣上。“看畫!”她靜靜地說,“像我過去那樣看畫,經常看。“

當然,在離去之時,村上也沒忘記借看門士兵之口教給卡夫卡一些人生建議:

“刺刀的用法別忘了。”高個兒說,“刺中對方後馬上用力攪,把腸子攪斷,否則你會落得同樣下場——這就是外面的世界。”

村上式的對社會的反抗一覽無餘。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

一直想寫《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後感,思緒沒來也就擱淺至今。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文字,我很佩服他那有血有肉的寫法,創意、想象力的結合和運用使整部小說妙筆生花,讀者所看、所思盡在腦海的聯想中。真真切切,實實在在,讀得令人煩悶的,內容血腥噁心的,心情隨之激動或平伏的……

就像自己受了無形的牽制,獨自闖進、穿越幽深的山林,所有的預想,可能或不可能發生,但它總存在於你的浮想聯翩的大腦中,難怪村上春樹的作品這麼受歡迎了。

如裏面十五歲的主人公——田君卡夫卡君,他有一點像我的是,喜歡圖書館,終日喜歡沉隱於書海之間,尋找隱藏其中的隱喻。

長長的小說,我記下了許多有味道的句章,只得短短的感言。

文字,有她的魅力,正是作者偉大的創造力與譯者厚實的功底,才成就了一部佳作華章。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3

剛看完了一本特“神”的書,是的,特“神”,對於這本書,我想不出更貼切的詞來形容它了。讀完之後,也始終很不明白,很不理解這樣的一本書。但它似乎觸動了我內心的某些東西,它讓我變得很不安,每次閱讀之後,總會沉浸在裏面恍惚好一會兒,我甚至在想,這段時間老師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夢以至於半夜被嚇醒後強迫自己掙着眼睛害怕怪夢繼續這些反常的事是否都跟着本書有關。

對於這本書,可能不應該辦重點放在它荒誕的情節上吧,可是,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不知道我到底該從中得到些什麼。不過,說不定我已經得到了該得到的東西吧,只是我自己沒有明白,沒有發現罷了。對於這本書,我談不上喜歡,可是很奇怪的是,我竟會爲它熬夜至深夜一點,真是莫名其妙,可能這也是這本書對於我愛說有些“神”的地方吧。

《海邊的卡夫卡》,其實,就這個書名,已經向我們宣佈了它的與衆不同,也已經向我們暗示了它將爲我們訴說一個多麼讓人不可思議的故事。故事的最後,是否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呢,能和貓君對話的星野君以後是否會變成中田君那樣呢,卡夫卡還會再回來嗎?

我在想,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夢吧,一個十五歲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有些不尋常的夢吧。不管如何,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的,那個時候,少年會變的越來越成熟的吧,那個時候,一切都會比阿的正常,或是循規蹈矩的吧?!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4

今天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五百多頁的書只用了3天的時間就看完,足以看出此書對於我的吸引力、看出我讀的是如何如癡如醉。沉醉於一本書,不眠不休地一氣讀完的行爲和感覺於我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10多年了吧?總感覺沒時間,總感覺心靜不下來。啊,這次終於又體驗了一次,感覺真好啊!

之所以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因爲慕名,慕名而讀。閱讀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故事按三條線索依次獨立展開:15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山梨縣的16名學生在山上離奇昏倒;昏倒後醒來的、變得智障的、能與貓對話的中田聰的故事。

在看的過程中,心情隨着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有困惑,爲那些不明所以的事件;有思考,如文明始自人類開始建立樊籬時;有恐懼,如逮貓人的殘忍行徑。感覺作品中有一種強烈的唯心的、宿命的東西,如田村卡夫卡之父的詛咒一一實現、如佐伯的死、如中田聰的預言和死亡等等,一切都擺脫不了宿命的安排。

雖說是本消遣性的小說,但是讀書時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因爲書中到處是隱喻以及充滿了哲理的語句,需要用心去思考、理解。讀這本書,讓人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即村上春樹思想的深邃,想象力的豐富、大膽、自由、飄逸。大家真不愧爲大家啊!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5

《海邊的卡夫卡》是通過分章節兩條主線交叉來寫,在最後兩線合一而結束。開始這兩條線給人的感覺毫不相關,隨着故事的發展,又若即若離,到最後緊密相連。這也是它的成功之處。

故事是通過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離家出走發生的事情爲一條主線,還有一條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一件離奇的事情爲背景而展開。故事的發展錯綜複雜,但基本入情入理,其中有些方面神化了一些事情。在生活中絕無僅有的事情,在書中卻起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讓故事繼續進行下去。

本書中對十五歲少年卡夫卡的描寫較多,其中對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寫比較細膩。生活起居很有規律,即算在山中一個人獨居也一樣。早上按時起牀,晚上準時睡覺,每天堅持鍛鍊身體,這很難得。在國內像卡夫卡這樣年齡的小孩,在學校生活起居有規律是不得已而爲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脫繮的野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遲才起牀。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5+2=0”或“6+1=0”。在學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歸結於零。這是學校教育的失敗,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我還比較喜歡書中的卡夫卡的閱讀的習慣,同時也呈現出日本與中國的國民的閱讀習慣差距。有人做過統計:中國人平均每年只讀0。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讀40本。現在中國人普遍不讀書,已經很讓人憂慮了。那麼業餘時間中國人在做什麼呢?大多數人業餘時間在做什麼?在打麻將!一個熱衷打麻將的民族,怎麼可能和熱愛讀書的民族相抗衡?

書中存在不足之處還是有的,比如佐伯對卡夫卡的母子之愛。即算在卡夫卡四歲時有一萬個理由離開自己的兒子,但重逢也不能通過性來補償。在日本的倫理觀念我不瞭解,但在國內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還有書中神化的東西太多,與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遙遠。

本來想通過自己的閱讀與學生分享讀書的快樂,但本書中對於性的描寫過多,不太適合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學生。故看完此書,立即放回書閣暫時封存。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6

話說能看到這本書,倒是偶然的緣分。原本不知村上春樹有過這樣一部作品,在圖書館沒能借到《挪威的森林》,因而退而求之,便借了這本書。

我不知卡夫卡具體表示什麼意思,大概是世上一切荒謬和無稽的矛盾吧!書上每一位人物大抵都帶着這樣的特質:憎恨父親卻最後選擇回到父親家的少年;少時優異卻事故後不識字但能夠與貓咪交流的老人;心理是男性卻生理是女性的女性;熱愛兒子卻拋棄兒子的母親……而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甚至人生本身也是。人本就是矛盾的產物,至於荒謬無否,我們誰敢說自己不曾過荒謬過,莫說由人走出來的人生了。

無奈這本書實在太厚了,內容實在太豐富了,以至於我覺得我讀了兩三遍後,也只感悟到其中的點滴罷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次看的時候,被書中男主角——十五歲的少年所吸引,爲什麼他會選擇15歲生日的時候離家出走,逃離了自己的家,一點都不留戀;爲什麼他跟他的父親那麼陌生,那爲什麼父親又那麼厭惡他呢?還有,爲什麼少年腦海裏經常有另外一名叫做烏鴉的少年跟他對話呢?而越看就產生越多疑問,越看就越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場,他們無不一一吸引着我的目光。最令我吃驚,驚訝的是少年父親對他說的於俄浦狄斯預言更惡毒的詛咒: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和親生母親以及姐姐交合。

更令我吃驚的還在後頭,那就是事情正如父親惡毒的詛咒慢慢實現:父親被殺死了,少年卻不能明確地表示自己不曾動手過:而少年遇到了和他分離多年的母親並偷偷仰慕着她,最終也與她發生了關係;在少年離家出走的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並在夢中也發生了關係。在發生了所有的事情後,少年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入口,在另外的世界,時間不是時間,每個人都不會發生生理的變化,都沒有人應有的七情六慾,只是在那裏活着,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娛樂。少年決定投身於那個世界,他覺得父親惡毒的詛咒已經實現了,自己也被父親破壞得不是自己,在現實的世界已經沒有人牽掛自己,自己也沒有留在現實的價值,因此,他放下現實的一切,走進了那個世界。

在另外的世界,他遇到了十五歲時的母親——自己一直仰慕的少女。可是那位少女沒有了過去的記憶,她忘了那位她愛的愛人,她忘了她一直守候的甲村圖書館,她也忘了現在站在她面前曾與50多歲的她發生過關係的兒子。她就這樣活着,如同那個世界上其他的人類。在少年來到這個世界的第四五天,50多歲的母親也來到了這個世界,她告訴少年一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趁着入口還沒有關閉,而最終少年被說服離開這個世界,因爲母親最後跟她說:“過去,我拋棄了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如金,我一直在後悔。我希望你離開,我希望你能夠留在現實的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曾活在那個世界(因爲每一個來到另外的世界的人都會慢慢失去自己在現實世界的回憶)。我愛你”

也許大家會覺得狗血,怎麼她的一番話就會打動少年,打破了少年的絕望。但是,在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竟然眼眶溼潤了。我在想,當你以爲世上沒有人會愛你的時候,有個人對你說,他希望你活着,不僅爲你,而且爲她活着;有個人對你說;你是他最珍惜的東西,你還被人珍惜着,你不是孤單的;有個人對你說,他愛你,是的,他愛你。“我愛你”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一句話,在你寂寞無助絕望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簡直會讓人重生,更不用說對方還是你一直在仰慕,一直在尋找的親人。這樣的溫暖,這樣的意識,這樣的希冀,讓少年走出了另外的世界。

而我多麼幸運少年回來了現實的世界。如果他沒回來,他就不會遇到那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如果他沒遇到她,他也不會知道她那晚也做夢了,只是,在他的夢裏,他強迫與她發生了關係,而在她的夢裏,他在迷惘,他在哭泣,她在安慰;如果他不知道她的夢,他就不知道父親惡毒的詛咒並沒有完全實現——他沒有與自己的姐姐交合;如果他不知道父親的詛咒並沒有實現,他也還一定以爲自己被父親損壞得不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留在現實世界的價值,於是一直沉淪在絕望與矛盾之間。可是,世界還是美好,它還是不忍心傷害每一個人,所以最後,沒有如果,他回來,於是他遇到了他的姐姐,他知道了她的夢,知道了詛咒沒有實現,知道自己還是自己,雖然曾被自己的父親破壞過。但是,最後,他會會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他活了15年卻開始以自己意願活着的新世界,更不論世界很美好。

是的,世界很美好,不忍心傷害每一個活着的人,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人生也曾那麼卡夫卡,但是,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對你說愛你;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相信自己能走出這樣的生活,不再卡夫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真正擺脫卡夫卡。卡夫卡不可怕,因爲總有那麼一條道路會指引你離開他。世界就是那麼美好,因爲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條路,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後話:這是通選作業,有點注重內容了,寫得比較淺顯,但是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好書,另外,還有,另外一個話令我印象很深:“in dream begin responsibility.”(責任始於夢境),而在我看來,這裏的“dream”指得是人的意識,人的潛意識,所以,這話可以理解爲:責任始於意識。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能夠看看,說了一下教,大家請原諒。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7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爲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涌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說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說,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8

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奇數章講述一名叫做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於十五歲前夜離家出走的故事;偶數章以一名叫做中田的老人爲中心展開,講述了其奇異的遭遇。奇數章用寫實手法講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數章用魔幻手法表現中田的奇遇。

初讀這本書時,還是在上高二,讀完只是瞭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及得到一些難以名狀的感觸。再次翻開,讀完,晦澀感似乎少了一些,故事也稍稍清晰了一些。如村上春樹在序言中所說:“田村卡夫卡君的許多部分是我,又同時是你。”田村卡夫卡君只不過是以極端的形式將我們十五歲的實際體驗和經歷過的事情作爲故事承攬下來。

先說田村卡夫卡,“卡夫卡”在捷克語裏的意思是烏鴉,對應書中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也就是卡夫卡自身深處的意識。爲了擺脫父親對他“弒父辱母”的詛咒,爲了尋找母親和姐姐,爲了逃離那個正在被損毀的地方,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於十五歲前夜離家出走。卡夫卡的父親虐殺貓君,收集貓的活靈,用來做成笛子,其隱喻便是靈魂的禁錮者。卡夫卡的離家出走是其對自由的追尋。中田君代卡夫卡殺掉瓊尼·沃克,也就是卡夫卡的父親。後來卡夫卡在其打工暫住的圖書館提出了館長是其母親的假說,並與其交媾。再到後來,卡夫卡在夢中與櫻花有染。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卡夫卡一步步地去驗證了父親的詛咒。在詛咒應驗後,選擇了走入森林深處的卡夫卡進入了“彼世”。卡夫卡與俄狄浦斯王承受着相似的詛咒,但與之不同的是俄狄浦斯王在命運面前奮起抗爭,但在命運的安排下又不得不接受詛咒。而卡夫卡爲了讓詛咒結束或是說用別樣的方法掙脫這個詛咒,選擇了去接受詛咒。

書中將命運比喻成沙塵暴“穿過猛烈的沙塵暴,穿過形而上的,象徵性的沙塵暴······從沙塵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踏入沙塵暴時的你。”田村卡夫卡踏出家門時立志成爲最堅強的15歲少年,他他踏入了沙塵暴。“沙塵暴如同萬千把刀在割裂着他的血肉之軀,血液流下,用雙手接住,那是他的血,也是別人的血。”當沙塵暴停止時,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從中踏了出來。人們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沙塵暴,從中體會到世界到底有多兇頑,同時又領略到世界的美好。再次引用村上春樹在序中的話:“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

另一位主人公中田老人,在戰爭期間遭受暴力,使得自己的一半進入了彼時,失去了實質,影子較別人也淡了一半。用書中的話說,中田是一個遊走在世界邊緣的人物,所以與貓君對話,天空中下竹莢魚也變成了可能。失去了實質,大腦空白,遊走在世界邊緣,中田老人是孤獨的,但也是真實的。如果說瓊尼·沃克是自由靈魂的禁錮者,卡夫卡是自由靈魂的追尋者,那中田便是自由靈魂的拯救者。中田尋貓,與貓對話再到無法忍受瓊尼·沃克對貓的虐殺,代替卡夫卡完成弒父。這些都是中田對貓的拯救,對卡夫卡的拯救,對自由靈魂的拯救。在殺害瓊尼·沃克後,“如果我是影子,我不願只一半”秉持着這樣的信念的中田展開了前往四國的旅程,尋找入口石,尋找另一半影子,想要變回普通的中田。中田是一個分裂的形象,一方面他極其厭惡暴力,但另一方面沒有實質的他又成了暴力的工具,被瓊尼·沃克利用。直到死後星野殺死了“那東西”,纔回到了普通的中田。

整本書提到最多的詞語是隱喻,最大的隱喻便是卡夫卡和中田二人了,正如書中大島對卡夫卡所說“世間萬物都是隱喻”。雷電,血液,入口石是貫徹整本書的一個隱喻。中田,佐伯,卡夫卡均在不同的時刻與這三個事物產生聯繫,打開了入口,進入彼世,又回到現世。進入彼世時對這世界充滿了絕望,領略了世界的兇頑,回到現實時又體會到這世界的溫存。中田在林中遭受暴力,佐伯在甲村圖書館自殺,卡夫卡在森林深處破壞自己這一裝置。懷揣着無處安放的心靈,因爲感到空虛而離去,一定是渴望得到充實。中田爲了成爲普通的中田,佐伯爲了向十五歲的佐伯贖罪,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回到彼世。最後卡夫卡不想放棄自己的記憶,不想讓自己停留在十五歲,而是返回了這個何等兇頑的世界。

整本書的基調是些許沉重的,但最後蘊含着積極面對生活的含義。卡夫卡起初是想要放棄生命,丟棄那些有時從內側溫暖身體,有時又從內測切割身體的回憶。儘管正視生活比死去更加艱難,卡夫卡依舊選擇了回到這世界,當從沙塵暴中逃出時,卡夫卡真正成爲了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一覺醒來,卡夫卡成爲了新世界的一部分。

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9

碌碌無爲的工作總是讓我們有很少的閒暇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讀物及其他,總以爲工作和生活是人生的第一使命,稍有偏離便會覺得是離經叛道。腿傷恢復之際,無疑成了我肉體和內心放縱的時刻。

與《海邊卡夫卡》相識是在13年評選“諾貝爾文學獎”之時,由於入圍作家莫言與我是同地老鄉,所以對其也特別關注。村上春樹作爲同期入圍選手也在關注之內,只是自己一直對日本的作品不甚喜愛,不止書作包括影視作品也是極少看,我猜是自己不成熟的內心還沉浸在某一渲染着憎惡仇恨的時期,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釋然博大。讀完卡夫卡雖然偏激仍存,但至少內心稍有平和。

整部書的結構我想象成一段“三角”形體,三點之間開始看似豪無銜接性,後來卻意識到三點之間都是虛線相連,有着妙不可言的關係。其中一個點就是整部書的框架,好比一塊強有力的磁鐵,而其他兩點呢無疑是兩段涉及兩位看似無關聯的主人公的故事,好比鐵塊,它們受磁場的影響逐漸地朝磁鐵方向靠移,最終三角的形態成了一個渾實厚重的圓點。緊緊相串。

一點講述的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因想要逃離“他將親手殺父,並玷污自己的母親和姐姐”的詛咒離家出走,但在這個過程中仍舊身不由己的驗證了預言,而所發生的一系列巧妙的事。

另外一點則講述的是一位五十幾歲的老伯中田聰,其小時在山梨區借讀,在一次上山摘蘑菇發生意外昏迷,醒來後記憶全無,無法識字,影子也只有別人的一半,腦袋也落得不好使,但稀奇的是他可以和貓君對話。雖腦袋不好使,但品性不壞也算安分守已,做了二十幾的木匠活,失業後靠知事大人的補貼和偶爾幫助找貓得來的報酬生活。他在找貓的過程中,遇到收集貓靈魂的變態殺貓狂瓊尼·沃克(少年的父親)將其殺害。其實殺他並非中田之意,實質是他的兒子進入了中田的身體,借他殺了自己的父親。而後,他憑着某種使命感的意識一路向前,藉助外人的力量一路從東京來到高鬆,也是少年所在棲身的城市,尋找“入口石”。

少年在高鬆一所甲村私立紀念圖書館棲身,結識了二十幾歲的管理員大島及五十歲的館長佐伯。富有音樂天賦和才華的佐伯小時與甲村家庭的長子青梅竹馬,一直相戀,直到15歲時她的愛人死去,從此她便消失。直到二十幾年後,她又回到了這個生長的地方,便開始管理甲村的這個圖書館。與她相愛的甲村長子曾經在圖書館的某一房間住過一段時候,而卡夫卡因無處要去,便在這個房間里居住。每晚,他便會看一位15歲的少女都會出現在房間裏,坐在椅子看牆壁上那副以海爲背景一個少年背影的畫,是如今五十幾歲佐伯的活靈。他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少女,也迷戀上了如今上這個和自己母親年紀相仿的佐伯。他也一度猜測,佐伯是小時拋棄自己,帶着姐姐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某一晚上他與佐伯真真切切地交合。

由於警方懷疑他是以共同作案嫌疑人到處搜查他,大島不得不送他回森林裏的小屋藏身。他懷着頑強的意志和精神進入迷宮一般的森林,在其深處的“入口處”偶遇到了六十年前(當時處在戰爭時期)走失,怎麼找也沒找到的兩位士兵,帶領他進入一個奇異的部落。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0

讀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博客介紹裏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爲《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閱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裏,他爲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爲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是需要邊讀邊思考的,小說貌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蘊含着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說、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裏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說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說假說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着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裏說: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着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着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着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着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蘊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說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說服力。

因爲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說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爲喜歡,因而對於小說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爲人的寫作對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說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着簡單的生活。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爲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爲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羣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溫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爲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裏呆着了。

《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着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裏寫的,“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裏,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爲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蘊含着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閱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類型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書中說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爲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爲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說,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1

講真,我看到書中百分之八十的時候還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講什麼。但我總覺得最後會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結局並沒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這是十五歲少年的成長記,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中間穿插中田和星野發生的玄乎事又爲何,雲裏霧裏。

讓我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國途中受過的恩惠以及冷漠,這是現實的,最後星野幫助到底,他講述的自己做司機的經歷,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揮,這不免讓人心疼。他說自己從請假到無故曠工,肯定會被炒魷魚,不過又安慰老伯說,自己那麼優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個怎樣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後,他說中田處事的影子已經成爲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時候都會想如果是老伯又會怎麼說呢?我想被中田影響的是他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尋找。在這一過程中,星野愛上了《大公三重奏》音樂,瞭解了貝多芬,他在最後都沒有忘記帶走光碟,應該音樂也會成爲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給人輕鬆美好的,背景又是艱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爲缺乏家庭的愛,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吧。從他化身烏鴉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對父親是有多恨,雖然是虛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寫作手法,對於殺貓片段,就讓人感覺身處那血腥畫面。卡夫卡是愛母親的,他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但是卻遭到了拋棄,最後也沒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習慣便是閱讀,無論在什麼場所都有寫到這個,所有他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實經歷時也認識自我,面對生活。與其說是因爲在虛幻世界裏佐伯的話語,倒不如說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們面對糟糕生活的第一反應,但只要你會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狀態一定不會一直持續,甚至過早得結束生活,現實會告知你這不是辦法。但在醒悟這一過程中,受到善意和愛是很重要的,這是人間值得的唯一說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島,櫻花,還有旅館前臺,大島哥哥。一點點微弱的星光點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遠不要放棄,一定有愛你的人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2

叫烏鴉的少年最後跟卡夫卡說了一句,這是你做的最爲正確的一件事了,卡夫卡15歲離家出走,少年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的語言詛咒着,爲了逃脫語言,卡夫卡離家出走了,當他走到社會中去,遇到了好心的大島,總之一切都還蠻順利。就是卡夫卡跟靈魂最深處的自己對話時,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最後,卡夫卡還是決定繼續回學校接受教育。

村上用這種雙線的寫作方法,剛開始的確是讀的懵懵懂懂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講什麼,讀到中間一點發現,其實這兩條線是有很大的聯繫的,直到最後真相大白的時候,那基本上整篇小說差不多也看完了了,雖然自己看得也是有很多的疑問,就像大多數讀者問的一樣,卡夫卡到底有沒有殺死自己的父親,父親的預言是否真的實現了……這些都不重要了,就像前篇說的,要以一種你,我的身份來做一個讀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這個說的有些多了,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必要去閱讀一下的文學作品,就算這其中的很多哲學哲理不清楚,但是村上的這種寫作境界,佩服,深深的佩服。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3

隨着成長,我們漸漸認清這個世界,雖然不如當初嚮往時想象的那麼美好,甚至還有點殘酷無情,讓你感到無助,但是請銘記自己的珍貴,銘記自己的意志與渴望。

“某種情況下,命運這東西類似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局部沙塵暴,你變換腳步力圖避開它,不料沙塵暴就像很配合你似的同樣變換腳步。你再次變換腳步,沙塵暴也變換腳步——如此無數次周而復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

選擇寫一篇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我是猶豫了很久的。自己有很多地方都讀不太懂,一些故意表現的手法我也不能夠體會盡其中的深味。但是這本書的情節、情感以及文學方面都吸引且打動了我。更多的,是想給這位十五歲離家出走的、邁入“沙塵暴”的田村卡夫卡(化名)記錄下什麼,或者說,我自己所理解的卡夫卡兄。

這部小說有兩條線,甚至還有時間軸上的區別,看似毫不相干的少年與老頭,又有着微妙的聯繫。我自然無法準確概括,簡單點說,便是:十五歲生日到來的時候,少年離開家,去遠方陌生的城市,在一座小圖書館的角落裏求生。少年離開家,來逃避父親的類似“俄狄浦斯王”的詛咒,詛咒卻更變本加厲地降臨在十五歲的少年上。

“預言總是如黑乎乎的神祕水潭出現在那裏。平日靜悄悄潛伏於某個人所不知的場所。一旦時機來臨,它就無聲無息地涌出,冰冷冷浸滿你身上每一個細胞。你在殘酷的洪水氾濫中奄奄一息、痛苦掙扎。”

少年父親被老頭殺害後,血卻全濺到相隔萬里的少年身上,詛咒開始接二連三,以極其荒謬的手法靈驗,甚至不惜將現實與夢境相混淆。

“我不想殺人,也不想被人殺。”

少年選擇迷失在山林,並由兩位日本逃兵的亡靈帶入異界(在我看來異界就是進入墮落的最後邊界),在沒有時間的異界中又選擇重返人間,最終又回到到東京繼續上學。

如果少年留在了森林盡頭,那便是他放棄成長、放棄責任、放棄救贖的具象化。十五歲的少年,從拒絕社會到融入社會,從放棄責任到迴歸責任,走向新生,我不知“勇敢”一詞用得是否恰當。

村上春樹的序言我反覆讀過,有幾句頗值思索:“之所以想寫少年,是因爲他們還是可變的存在體,他們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去向,他們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然而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我想把如此搖擺、蛻變的靈魂細緻入微地描繪在fiction(小說)這一容器中。籍此展現一個人的精神究竟將在怎樣的故事性中聚斂成形,由怎樣的波濤將其衝往怎樣的地帶。年齡在十五歲,意味着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意味着世界觀在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遊移,意味着身體在跳躍與沉實之間徘徊。我們既接受熱切的祝福,又接受兇狠的詛咒。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小說中的少年所經歷的種種,是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但又有着很多少年的影子。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便是“認清這個世界,然後去熱愛它”。

每個少年的成長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少年渴望獨立、堅強的同時,又在害怕未知的殘酷。一邊拒絕成長的同時卻又在時間的催化下不知不覺變了樣子。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成長經歷吧。而各種或心酸難過或溫暖難忘的獨特的回憶,成爲構成自己的元素,確定一個個內在的獨立特殊體。有些人在極夜的冰原上迷惘了,有些人在翻來覆去的碰壁中沉默了,有些人因爲自己的路照明而重見陽光,有些人一直都在春天的花園裏百花齊放。

回到沙塵暴,這是因爲,沙塵暴不是來自遠處什麼地方的兩不相關的什麼。就是說,那傢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麼。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徑直跨入那片沙塵暴之中,緊緊捂住眼睛和耳朵,以免沙塵進入。一步一步從中穿過。那裏面大概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方向、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唯有碎骨一樣細細白白的沙塵在高空盤旋。當然,實際上你會從中穿過,穿過猛烈的沙塵暴,穿過形而上的、象徵性的沙塵暴。但是,它既是形而上的、象徵性的,同時又將如千萬把剃鬚刀鋒利地割裂你的血肉之軀。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那裏流血,你本身也會流血。溫暖的鮮紅的血,你將雙手接血,那既是是你的血,又是別人的血。

而沙塵暴偃旗息鼓之時呢,你恐怕還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從中穿過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已經遠去,你大概都無從判斷。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從沙塵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塵暴時的那個你。是的,這就是所謂沙塵暴的含義。

少年先是在逃離詛咒,再到接受詛咒。或許每個人都是被貶下凡的天使,無數的密密麻麻的如蜂窩式的詛咒已在你的軌跡中悄然設下。我們只能等待時間的推移,並在詛咒中儘量保持自己的純潔與可愛。又或許每個人只有經歷歲月中的磨難纔能有成爲神的資格,纔能有獨擋一面的能力。歲月長河是紅色的,無數失敗者深紅的血液已染盡這裏,但又沒有辦法,都是在這裏長大。

“缺乏想象力的狹隘和苛刻、自以爲是的命題、空洞的術語、被篡奪的理想、僵化的思想體系——對我來說,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東西,我從心底畏懼和憎惡這些東西。”

要我說,若是人生墮入黑暗、愚昧、自以爲是,不如不來這一世。這個充斥着各種元素的世界,哪怕身處扭曲之中,也不能讓自己的目光變鈍、談吐變粗糙、行爲變劣制。貧民窟中能出球王,黑人居住的地方能出州長,這是真正的勇敢、堅強與茁壯成長。

隨着成長,我們漸漸認清這個世界,雖然不如當初嚮往時想象的那麼美好,甚至還有點殘酷無情,讓你感到無助,但是請銘記自己的珍貴,銘記自己的意志與渴望。每個人都曾像田村卡夫卡(在捷克語中,卡夫卡意爲烏鴉),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回到屬於自己的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這是書中一位主人公——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話。田村卡夫卡的思想與靈魂讓我十分羨慕與敬佩,他是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在孤獨中前行,在獨行中成長。卡夫卡給頑強的性格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虛構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常常讓人眼前一亮。在書店挑書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當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以爲會與小說家卡夫卡有關聯,但是我完全想錯了。《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有人說,這是一部虛擬的寓言故事,敢於擺脫束縛,直面社會。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

書中兩條線索並行,一條線索就是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並逐漸成長的經歷。田村卡夫卡爲了掙脫父親的冷酷與詛咒,毅然決然地在十五歲生日離家出走。他試圖去另外一個地方來擺脫父親的詛咒,但那些詛咒如同宿命般還是發生了,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他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爲自己選擇的安身之地便是圖書館。“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畢淑敏的這句話也是書中十五歲少年的寫照。但他也曾試圖拒絕現實、逃離到“森林”,來追求精神成長。不過最終也接受了“母親”的勸告,直面現實、融入社會、承擔起責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們每個人的的影子,我們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現實人。成長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有身體上的成長,同時也追求精神成長。我不相信宿命論,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都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過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中不免會遇到挫折、孤獨、迷茫,但這並不是我們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些更應該成爲成長道路上的精神豐收。韶華易逝,我們就該抓住人生最美好、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間裏加倍努力去追求李相和報復。這樣,當你老了的時候,才能夠在回首年輕過往的時候不後悔、不遺憾。

謝謝《海邊的卡夫卡》,我相信自己終會由軟綿未定的靈魂變爲最頑強的少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5

這本書如之前村上春樹的作品一樣,令人難以讀懂。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結構所吸引,十五歲的少年爲什麼要離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爲什麼一羣學生踩蘑菇的時候會集體昏倒,日後又突然好轉呢?爲什麼五十歲的中田能和貓說話呢?很多很多疑問在我腦海盤旋,我想知道答案。於是只好不顧一切地讀下去……這一切都充滿着神祕的色彩,好像這些都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又相信作者訴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我在尋求答案,我想知道這一切並不是作者的臆想,這一切肯定會有科學的回答。然而,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也不知道這些答案。也許一本真正的好書並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找尋,即使沒有尋到,至少這本書讓你一直在思考。

很久以前,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我相信很多人年少的時候都有過這種念頭,只是我們沒有像田村卡夫卡那麼堅強,我們始終不敢踏出那一步,我們只是在心裏想想,在心裏渴望,在心裏等待,最後也在心裏滅亡。然而田村卡夫卡卻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想離家出走,於是他真的離家出走了,他是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少年卡夫卡的童年是悲慘的,母親帶着姐姐棄他而去,父親對他許下殘酷的賭咒(總有一天你會親手殺掉自己的父親並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姐姐交合),可以說他是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和陽光的世界,他的童年有的只是孤單和抑鬱。所以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急於逃避現實,想尋求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我很不明白爲什麼他的父親要對他許下這樣一個殘酷的賭咒,這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真的過於殘忍。從他父親對他的賭咒就可以看出這個父親是多麼殘忍,少年卡夫卡生活的世界是多麼陰暗。雖然我們不似卡夫卡這樣悲慘,但是我們很能理解一個少年成長時期極易產生的孤獨、彷徨、與矛盾。我們一邊渴望融入世界一邊又渴望脫離這個世界,我們一邊渴望着愛又一邊抗拒着愛,就像小說中的卡夫卡一邊抗拒着賭咒一邊又親手實現這個賭咒。也許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如我們的心有時候不屬於我們自己。有人說年少的時候喜歡賦詞強說愁,也許並不是因爲強說愁而是少年的心畢竟敏感脆弱,經不起太多的愁苦與苦悶。一旦有一些愁苦,便會被無限的放大放大,以至於無法承受,從而只好逃離。一切安好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那麼悲慘的卡夫卡呢?

卡夫卡雖然恨自己父親,但是他並不想親手殺掉他,只是結局卻並不如他所願,究竟是不是田村卡夫卡親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我們也無從得知,我想應該是的。只是這殺法有點神奇。我們說不出原因,就連作者也並沒有向我們完整交代清楚,也許這冥冥中一切自有註定,田村卡夫卡就是殺掉自己父親的兇手。十五歲的少年萬萬不會想同自己的母親交合,但是少年卡夫卡卻這樣做了。究竟是十五歲的少年性慾太過強烈還是十五歲的少年太孤獨太無助,急切需要一種愛來溫暖?卡夫卡也不想同自己的姐姐交合,但是在夢裏他卻這樣做了,與其說自己無能爲力,不如說是自己放縱了心裏的那個魔鬼。當然,因爲年少,所以這些都可以被原諒的不是麼?所以這裏沒有牽扯道德。十五歲的少年,他自己親手實現了父親的賭咒。

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經歷過一番出走才能成長,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犯過一些錯誤之後才能明白生活的意義。就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走的路那就是青春的彎路。少年卡夫卡無疑是在走一條青春的彎路,他也無疑是在這條彎路上成長起來的。事情兜兜轉轉終究會回到點,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不兜兜轉轉,因爲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其實改變了很多,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同樣的風景,然而看風景的心情早已不一樣了。雖然最後卡夫卡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老家但是我相信現在的這個少年已經和以前的那個少年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少年纔是最堅強最勇敢的,因爲他的心中有種叫愛的東西。愛是能讓人變得堅強的,能讓人重獲希望,當卡夫卡決定永遠呆在森林裏與世隔絕的時候,他的母親佐伯卻告訴她“我希望你返回,我希望你留在那裏”,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是深深愛着佐伯的,不管他愛的是十五歲少女時的佐伯還是五十歲作爲自己母親的佐伯,總之他是愛着她的,很深很深的愛。所以他願意留住她的記憶,所以願意返回,願意重新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這本書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名叫中田的老人,我是比較喜歡這個老人的。因爲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看似腦子不好使,但是他卻能預知別人猜測不到的未來,他能和貓說話,他能呼風喚雨,這一切都是那麼神奇……他看到一羣貓被怪人瓊尼。沃克殺死後用來做笛子憤慨不已,於是他把瓊尼。沃克殺死了,他爲了完成佐伯交給他的任務,堅持到死的那一刻。他有時候說話很可愛,他不明白孤單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他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很難把老人中田和少年卡夫卡聯繫在一起,但是仔細一想其實他們又是那麼相似。他們都在逃離,逃離這個殘酷的世界,一個是內心受盡煎熬,一個是身體受盡煎熬。最後他們同樣又獲得了重生,一個靜靜地死去,一個掙扎過後獲得新生。

少年卡夫卡的重生其實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的,比如大島,比如櫻花,又比如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呵護了一個少年的成長。

這個社會是矛盾的,有美好也有醜惡,有陽光也有黑暗,就像我們人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邊抗拒一邊接受,一邊脆弱一邊堅強。我們總是想極力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想去看清這個世界於你就越模糊。我們總是極力去追尋完美的自己,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去追尋就越會失去自己。那個叫烏鴉的少年說“學會去接受吧!接受這個世界,不管它是美好還是醜惡,接受自己吧!不管你是有優秀還是愚笨”!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6

其實書是四月底就讀完的,至今才落筆讀後感,倒不只是因爲懶惰。

更多還是因爲剛讀完時的感覺,像是播種後還沒有發芽的土地,你知道種子在那裏,營養和水分也算充足,發芽是遲早的事,只是總是看不到發芽的跡象。所以,也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感覺下筆。

這幾天的某個早上,我昏昏醒醒,電話響了,那個總是讓我覺得在用力吸我進去的無底的深淵,再次發出了沉重的呼喚。我所有的堅強和快樂,又一次被這不定時的呼喚,輕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淚可以表達的傷感,遠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萬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試圖逃脫,卻總是如詛咒般糾纏我的,再次將整個的我淹沒。

我感覺我所有積極的意志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裏,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如同15歲的卡夫卡,面對他的“詛咒”,也曾試圖逃脫,以爲遠走可以擺脫“詛咒”,但是命運總還是以各種方式,讓該來無一例外。

雖是不一樣的境遇,卻有着同樣的痛苦,讓我覺得,那個遙遠虛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書中說,“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時的我,那我該是怎樣的我?或者說,我該是怎樣的我,纔可以從命運的沙塵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爲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吧。

即便依舊對生活和命運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滿,但是不會只想着逃跑。不管是主動進入,還是被動被捲入。那些命運非得是要給我們的,那些無法迴避的,都要學會勇敢的去面對。當我們看透了命運的把戲後,不管它再施以怎樣的暴虐,我們都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時的我們,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了吧。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很多網上的讀者評論說,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治癒。我讀的時候,還對這些評論產生了疑惑。直至現在,我的“詛咒”來折磨我時,我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書中,其他讀者說到的那些治癒了。也許往後的很多時刻,我會常想拿出來再讀一讀,和卡夫卡互相鼓勵,一起在命運的沙塵暴裏,成長爲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來讀一本書,和愛上一個人一樣,是需要一點點機緣的。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都有可能會錯過對方。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機遇裏,你遇見一個人,一本書,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覺得剛剛好的,書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麼人和書,就都是對的。

除了故事本身給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認,讀村上的書,總能開啓音樂的大門。

村上的書,我讀的少,加上這本,也才兩本。但是每次搜索相關內容時,總能看到來自各方評論中提到村上對音樂的喜愛,並常在作品中運用音樂,來使人物更豐滿,亦或推動故事發展。

《海邊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國後,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傑作”,音樂帶給了星野感動,他從咖啡館主人那裏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係。

魯道夫大公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主要贊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爲感謝魯道夫大公而寫的,也是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爲精彩的一首。

星野爲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頭中田來到四國,做着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內心其實是有掙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個過渡。

文中說:“全都是偉人、天才,人世間就麻煩了。必須有人四下照看,處理各種現實性問題才行。”這讓跟隨中田一路前來,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這般的意義所在。也纔有了後邊,義無反顧繼續幫助中田完成各種奇怪事情的執着。

爲着書中這一情節,我特意找來了“大公三重奏”去反覆聽,確實是好聽的曲子,只不過,不懂音樂的我,除了好聽,聽不出更多。但還是會覺得是一份奇妙的緣分,在文字裏認識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許也會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刻,給出一些朦朧的建議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一些傷痛的治癒,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網查找了關於這本書的很多解讀,有的說,村上的很多小說都是一種寓言,而“卡夫卡”是關於存在的寓言;有的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本小說,是村上對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民實施的類似“集體昏睡”的精神催眠,來誘使國民陷入對戰爭的迷戀的一種隱喻;有的從心理學解讀“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對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寓言的一個擴充版解讀。

也許吧、也許吧,也許這本有些晦暗的小說裏,確實寄託了作者無數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經歷的一絲絲共鳴而已。

當這本書讀到最後,卡夫卡對那個叫做烏鴉的少年說,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着的意義。”

“看畫,聽風的聲音,這你能辦到,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吧,也許我們也總是感到,即便經歷再多,還是覺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彷彿走出了原來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這時就需要想辦法在內心存住一個理智的聲音來時時提醒我們,真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前路迷茫也沒什麼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經歷過的困苦,都會幫助你獲取開啓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會不斷成長更好的你自己。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7

在外人看來,田春卡夫卡每天機械枯燥的生活,是難以理解的無趣的。但他自己卻樂此不彼的重複着這種生活。我想也許是,這種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給他帶來一種強自我掌控感,從而獲得對充滿許多未知生活的安全感。卡夫卡自稱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通過刻意的高強度的訓練,把自己的軀體變的強壯,看起來像個十七歲的年輕人。通過閱讀,在這個年紀也比同齡人擁有更多對世界的瞭解與想象。強壯的外表,讓他看起來年紀偏大。豐厚的知識積澱,讓他談吐顯不凡見識。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圖書館後,在圖書館前臺與大島的對話中,許多關於文學書籍的交流觀點中都能提現,他對事物擁有自己獨到犀利的見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對世界豐富的認識,給他帶來獨自出走的勇氣。每個人的人生都註定會有一段,孤獨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爲了詩和遠方,可能是爲了冒險,也可能是爲了逃離現在都生活。不管怎樣,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夠爲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簡單枯燥重複的動作,直到成功的人。

卡夫卡的成功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能吃苦外,我覺得重要的還有他遇見了能夠理解他,並願意幫助他的人。第一個是,讓他覺得像他姐姐的櫻花。第二個是,幫助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圖書館的大島。第三個是,支持鼓勵他愛他,讓他找到自我熱愛生活的佐伯,同時也是他的母親。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8

身上的某個開關被打開了,或者說這本書與這個時空的我相遇,恰恰好。我的腦海中能夠勾勒出一幅幅畫面,因中田我的行爲方式莞爾一笑。我有時是卡夫卡、是大島、是佐伯、是中田,更多時候我誰也不是,只是靜靜聆聽他們的故事。在大島講“田村卡夫卡君,我們的人生有個至此再後退不得的臨界點,另外雖然情況十分少見,但至此再前進不得的點也是有的。那個點到來的時候,好也罷壞也罷,我們都只能默默接受。我們便是這樣活着。”時悲痛不已,也對他所說的“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時點頭不已。對於自己不知道、迷惑的事竟也學着他們的方式去尋找答案—“看畫”“聽風”。

只有一點耿耿於懷,像中田這樣,幼時聰明,因一場無端事故而改變人生走向,這樣的人生,真的可以做到心平氣和嗎?

但再也不想去改動誰的命運一分一毫。一切都,順其自然就發生了。

陪伴完朋友走了一場,要告別啦!卡夫卡依然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你必須這樣做,叫烏鴉的少年說到。我也要成爲現實世界上最頑強的二十二歲少年,或許是青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19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題記

在四國的海邊,躺在白沙灘上,迎着涼爽的海風,十五歲的卡夫卡該多麼愜意。

二戰過後,千瘡百孔的日本,所面臨的是國民集體物質和精神的空虛。十五歲本是輕狂年少,幾度風流。卡夫卡忍受不了父親的淫威。於是,在一個黑夜離家出走了。

他的出走,更確切地說應該是逃避。既逃避現實,又逃避未來和過往,更逃避宿命。他不想和父親一樣傑出而平庸。他的心中想得應該是風流浪子,輕狂少年郎。

他似乎陷入了一個詛咒:弒父,間接導致母親佐伯的死,直接導致姐姐的離家。這些苦難,估計只要是個人都要發瘋,但立志“我要做最堅強的少年”的田村卡夫卡毅然堅強地活着。活得持久,活得堅忍,因爲他並不只爲他一個人,而是爲着他的父親,他的母親,還有他的姐姐而活着。他是他們生命的延伸,他們也是他生命的依託。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紅塵,只彈指間便是一個人生。無論快樂與否,它也只是一段人生,多不了一刻,少不了一分,壽由天定,但掌命之權卻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輕狂一度少年郎,詩酒風流最當場。

“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十五歲的少年如是說。少年是輕狂的,也是浪蕩的。其實當人看破了紅塵,看破了一切,其實一切都是空和寂。少年亦識愁滋味,但少年所愁的,不是“莫使金樽空對月”,也不是“爲伊消得人憔悴”。少年所愁是孤獨,是看破一切和親人散盡的孤獨。如果把一點孤獨比作一顆水滴,那麼少年所在的,正是無垠的孤獨之洋,而少年則只能在洋麪上孤獨求存。千里以內,絕無人煙。那不遠處的遠方有一座燈塔,燈塔兀自在洋麪上散發自己永不消退的光芒。那座燈塔就是親人——父親、母親和姐姐。他孤獨的兀自向燈塔游去,燈塔還在那裏,但卻漸行漸遠。

回首歲月,卻扼然發現蒼老的白髮和鬍鬚。這段旅程比起救人,更像是救己。救已然沉淪和孤獨蒼老的自己,救贖其實並不是上帝才能做的事,有時候自己也能救自己。佛度三千,我只度我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在老了的時候,看着漫天的繁星,不悔,不悔當年的歲月,不悔過往的無情,不悔未來必然的終老。只要這樣,即便死神手持着他無情的鐮刀殘忍地揮下,也可以笑着面對。去笑,去跑,去迎接明日的朝陽。紅塵萬丈,每個人都有當年的血與淚,每一天也都有各自的傳奇。

我們每個人都是英雄,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我們自己都可以度自己,我們可以救贖自己,我們的人生都是一段自我救贖的旅程。自己渡自己,自己救贖自己,如此,安好。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0

其實我不大明白這本書想要講明的是什麼,這本書裏講述了一個奇怪的故事,想知道這個故事是怎麼樣的,結果還是沒看懂。

故事講了兩條線,一個是失去母親的男孩,離家出走想要擺脫父親告訴自己的詛咒;一個是小時候遭遇了一場事故後變笨的老人,兩個人的生活都跟那件事故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老人的這條線還挺有意思的,老人是一個笨笨老人的形象,因爲一場異常的事件腦袋變得不太聰明,但是卻擁有了可以和貓對話的能力,在幫一家人找回丟失的貓的過程中殺死了一個著名雕刻家,也就是主人公之一男孩的父親。殺完人之後老人身上沒有半點血跡,男孩身上卻有很多血。

具體爲什麼後面的情節也沒交代,最終根據情節大概猜測到男孩借用了老人的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但是什麼方法什麼途徑不知道。

結尾他發現自己這一生只是一個空殼,什麼都不瞭解,即使他會和貓說話,但是卻不知道貓的種類有那麼多。

覺得如果自己如果什麼都沒體驗過,自己不也是一個空殼,腦袋裏空空如也,所以生活還是要多接觸點新鮮事物纔好玩。

男孩的故事線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懂講的什麼意思,在男孩小時候,母親帶着姐姐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過,父親和他之間的關係非常冷淡,並且詛咒他說未來會和自己的姐姐和母親交合。最後這個男孩進入一個空間經歷了一些事情和思考之後,再回到現實世界心理上彷彿完全解脫了。

大概是不太理解書中說的暗喻吧,可能就理解不了這個故事的意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1

昨晚,我讀完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最初估計需要一個月,但這個速度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在10天內讀完了它。我以前從未寫過我的閱讀經歷。這是第一次。我期待着把它給和我一樣困惑的年輕人。這篇讀書筆記關鍵觀念並並不是對於書自身的,關鍵還是借閱的內容來解剖學一下本身的一些疑惑和念頭,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不經意的機遇,以前並不瞭解《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僅僅十天以前下班了在家裏看《青年文摘》在其中有一篇文章中提及了這本書,借閱中的暗喻來表明他的文章內容中有關隨意與約束的關聯,當見到隨意這一關鍵字時我也觸電事故了,由於近期心裏恰好是被這個問題所疑惑的,因此就果斷的一定需看這本書,立刻馬上!

隨後就上外網在網上購買了這本書。28歲是個分岔口,僅僅每一個人的分叉水平不盡相同,但必須遭遇挑選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市+工作和家鄉+婚姻生活生活,單身、工作無成,一向隨意慣了,假如上海市區然後闖蕩,就沒法照料家中父母,不論是身心健康上還是經濟發展還是精神實質上,也難以成家立業,這種是隨意的背面。假如回家去,由於有房屋住,尋個一般的工作中,三十好幾的年齡,被督促的婚姻生活,一路穩定,它是約束的反面。卡夫卡剛開始挑選了出走的隨意,十五歲的年紀做下決策是多麼的的舒適,杜絕自身不願應對的物品,單獨上道,遇上善心的人,做想幹的事,隨意酣暢淋漓。

卡夫卡未完的基礎教育和與自身不相干卻脫不開關聯的父親被害案。如果是暗喻,那就是我的終身大事,和照料父母的義務,人一直要完婚的,誰也不願虛度光陰去論述這一見解的準確性,一如基礎教育一直要進行的。而父親人體一直很差,父親和媽媽兩人能夠一起自立自身的生活,原本是和自身回不回來沒有關係的,伴隨着時間的變化,父親讓其回家了心願的明顯,變爲愈來愈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點又和警員四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中原本是能夠不出來的,始終過着舒適安逸的生活。

僅僅這類生活非常簡單換句話說枯燥乏味,一如我現況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舒適安逸的生活,僅僅我拒絕了盆友的好心。末尾卡夫卡決策回來對警員說清晰出走或是父親被害案的前因後果,由於父親並不是卡夫卡殺的,因此交待清晰後就不容易有一切麻煩了。隨後進行基礎教育,假如把一本書縮句,便是:卡夫卡從約束中邁向自身決策的隨意,隨後從隨意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後。僅僅誰都搞清楚,卡夫卡返回約束中與警員交待完,進行剩餘的基礎教育,他又隨意了。更關鍵的是,大島說過熱情歡迎他回公共圖書館,也有那打電話,櫻花盛開說:你隨時隨地能夠打電話,而且幾個月後她也會返回日本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2

村上春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他的作品在全球都非常暢銷。《海邊的卡夫》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趁着休息我打開了這部作品。

《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小說作品,小說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一個從小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於是他做了很多同齡人都沒有做的事情——離家出走。15歲離家,他自稱烏鴉少年,想要打破詛咒,他擁有冷靜的心理,和堅強的性格,他鍛鍊身體,舉止成熟,考慮周全,儼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樣。他在甲村圖書館找到自己的生母,走入神奇森林之後又回到現實世界。

我們看到卡夫卡從逃避到掙扎再到認識自我,似乎也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說是荒誕的,根本無法用邏輯去解釋;而現實是冰冷而荒誕的,不是嗎?許多多初入社會的少年不就是經歷無數的挫折與荒誕逐漸成長的嗎?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村上先生奇特的想象力非常令人敬佩。《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着彎來理解與思索。自日本烏鴉是一種象徵吉祥的鳥。然而田村去沒有那麼幸運。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歷經重重,那個惡毒的詛咒還是驗證了。

我感到命運真的就是那樣令人畏懼,令人無法抗拒。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3

這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伴隨着少年的出走有了一系列的出場人物。叫烏鴉的少年,列車上偶遇的櫻花,回憶幾十年前的廣島原子彈事件,命中註定的賈村圖書館,和貓說話的老人,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難以有交集,但就是這些,讓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最終堅強的去面對生活。書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直面靈魂深處最脆弱,最裸露,最真實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性與愛的關係,時光與記憶的本質,書中始終沒有很直接的挑明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個不壞的故事,卻由不得讓人去思考很多。雖然已經過了十五歲的時光,不過能在心地依舊善良無暇的時候讀到這本書,感覺也會很釋然,人生某個階段結束的時候,總是應該好好去深思的。

正如作者所說,十五歲的少年,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主人公田村小的時候被母親遺棄,在一個並不疼愛自己的父親的養育下成長,有着同齡人缺乏的成熟,更有着不屬於這個花季的恐慌,不過我們共同擁有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長,去接受祝福,去挑戰世界。接下來,就用我拙劣的文字,讓我談談這個故事之於我的深思。

幽幽歲月,浮生來回,愛情,總是一個美好的話題,可是,書中的愛情似乎缺乏中國固有的倫理。田村小的時候就被父親詛咒會跟自己的母親姐姐交合,而田村又成爲母親幼時愛情的替代物。田村因幼時被母親拋棄,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他迷戀永遠十五歲的佐伯(田村母親)的活靈,更深愛着五十歲的佐伯。

他們交合,相愛,用靈與肉的交融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田村選擇離開森林,帶着佐伯的畫去勇敢的面對生活,將自己深愛的人埋藏在記憶中。開始讀的時候,內心總會隱隱作痛,爲什麼如此相愛的人會是這樣的結局。

閉上書仔細想想,身邊的愛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神把世人劈成了男男,女女,男女,於是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的過程中惶惶不可終日。縱然找到,又會有種種原因不得在一起。作者筆下這種違背倫理的性與愛,讀完之後,對自己的愛情釋然好多。對愛情中的無可奈何,道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訴離傷。

書中這樣寫了一句話:“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你是否想過生命之於我們的無力,田村父親小時候在他身上的詛咒,靈驗的是那麼自然,大島天生就是血友病,生理上又分不出男女,佐伯的男友被誤殺,田村父親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殺貓,中田在生命的最後毫無緣由的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等等。好像那些宿命中安排好的我們根本無法去掌控,縱然你試圖去改變,總會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將一切落回起點。可是,你難道就這樣袖手不管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錯,田村縱使離家還是未能擺脫在他身上的詛咒,可就是在他試圖改變的過程中,他變得堅強,他嚐到了人世間的情暖,他最後終於有勇氣面對生活,面對現實。在我們頹敗的時候,總會有宿命論這樣的理由支撐自己頹敗下去,感覺成事在天,可是你是否忽略了事在人爲呢。縱使結局不會有太大差別,可是你是否忽略了過程中的美好?當結局最終到來的時候不至於那麼的措手不及。

書的最後,作者還是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告訴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生活。田村想將自己留在第三空間,用以逃避現實生活,最後在母親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園,選擇了正視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活着比死更難。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而田村,成爲了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世界,試圖傾聽畫中的聲音,感受愛情的美妙,體味人間的溫情,命運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卻又那般無償。縱然過了十五歲的年紀,不在那麼彷徨,不在那麼憂鬱,那麼,就繼續在這最美好的年華,去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4

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別。——《海邊的卡夫卡》

後感:簡單或許單調,但它蘊含了一種羞澀的氣質需要高品位來品着。

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第一眼相中的東西會很快厭煩,因爲使人能夠第一眼相中的因素是強烈的感官衝擊,但這種衝擊太強烈,所有的功夫都做在表面上,而缺乏了內在能夠被人細細體會琢磨的品質。這種品質倚靠的是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積澱,深沉、內斂而又存在着厚重的爆發力。

經得起任何推敲。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5

世界萬物都是隱喻。當你用一顆體味生活的心去看待周圍每一件事物的時候就會發現,實際上身邊的一切都在向你傳達生命的真諦。

我們都在毀滅,都在喪失,是因爲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毀滅與喪失之上的,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其原理上的剪影而已。作爲這個世界上的微小存在,我們無從對周圍的世界做出許多改變。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適應而沒有徵服,但適應也不是屈服,屈服於身邊的一切,而是將自己變得堅強,堅強的足以征服身邊的一切,然後才能夠適應,才談得上適應。我們就是在這種屈服與征服的邊緣,尋求着中庸的適應。因爲,無論是征服還是屈服,最終的結果只是毀滅,唯有讓自己的世界無比堅強,纔有在毀滅當中的新生。

例如風,既有飛沙走石的狂風,也有舒心愜意的微風,但所有的風終究都要消失。風不是物體,而不外乎是空氣移動的總稱。側耳傾聽,其隱喻即可瞭然。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6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一場放下一切,身體力行的遠行;一場帶着靈魂跳舞的遠行。這個旅途,會發生很多很多的故事,會遇見從未謀面的姐姐,會愛上拋棄了自己的母親,會有一個安靜的私人圖書館,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會有一個屬於海邊的故事,會愛着一位美麗的女孩,會走入兩個士兵把守着的森林深處,會看見只屬於自己的通話世界。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所有的行走和相遇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靈魂變得輕靈也變得純白。那些心中無法放下的黑暗,那些無法對人訴說的痛苦都會隨着不斷前行的腳步和時刻變幻的風景而被悄然放下,像是“烏鴉”身上的黑羽,最終隨着成長而逐漸蛻變。我們一直尋找着的,或許是夢、或許是痛苦的根源、或許是恐懼的虛無。每一次勇敢的邁出的每一步,每一句不再低頭說出的話語,每一張陌生卻親切的笑臉,每一個只是因爲愛的關懷,沖刷着的,是內心一直深藏着的痛苦和孤獨,是強迫自己的成長和告別,是一直想要找尋卻被深埋着的愛。

最純淨的聲音,勾動的,是靈魂的共鳴。最純白的靈魂,愛着的,是相信愛的人。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呢?孫悟空也成了鬥戰勝佛。你,並不會比其他人痛苦。可是,那些痛苦卻寫滿了記憶,飄蕩在你每天都無法安眠的夢裏。你,會這樣去說明你的痛苦嗎?你不會選擇禱告、不會選擇述說,只會任由那些心底的黑暗像是陰暗牆角處的苔蘚無邊無際的生長,遮住你心靈的窗戶,汲取你不斷涌動的血液,將心臟也變得微涼。你覺得世界是黑暗和不公的,所有人都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而你,何嘗又不是的呢?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一場沒有目標,沒有思想,也不會是告別的旅行,你不需要遵循你既定的角色,你卻需要讓靈魂來一場遠足。可能沒有鳥語花香,更多的時候你只是孤身一人,充滿着告別和分離的旅途,卻讓心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脊樑一步一步走向堅強,靈魂被掏空了黑暗和不甘,自由的在你的天空飄蕩。

並沒有所謂的皈依,也不會有剎那間的頓悟。佛前的金字銀語只是一副瑰麗的雨中煙雨,而你,必須走完你的人生。森林深處也好、泰山之頂也好、日落沙灘也好,每一個踩在大地上的腳印,都是靈魂無聲的告慰,自己向自己說着抱歉,自己和自己講着那些悲傷的故事。而這些,都隨着腳印,寫入沉默萬年的大地。每一句話語的離開都帶走了些許的不甘,像是一陣陣來自愛的輕撫,抹平心靈上的褶皺。你會學着勇敢、學着堅強、學着自由的面對耀眼的陽光、學着正視那些輕蔑和不屑的目光。你,會在這一步一步的腳印中,找到自己,找到一個可以驕傲無比的自己,找到一個散發着耀眼光芒的自己。

人生,需要一場遠行。合上手中的《海邊的卡夫卡》,低耳傾聽佐伯的輕聲吟唱,閉上眼睛,看着中田頗有禮貌和流浪貓和短尾母貓和空地裏的許多對他的到來有些新奇又有些恐懼的貓們交談,偷一塊中田飯盒中的紫菜飯糰。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奶白色的月光照進夢裏的夜晚,陪着田村君一直站在海邊,和“烏鴉”告別着的,還有那夢中的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7

從來沒有人像村上這樣訴說過少年的第一次愛:“我最初感覺到的,是一種不同於任何東西的強有力的什麼在自己心中萌生、紮根、茁壯成長。那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感覺。被囚禁在肋骨牢獄中的炎熱心臟則不理會我的意願,兀自收縮、擴張、擴張、收縮……睡的時候我似乎哭了,醒來時枕頭又涼又溼,但我不知道是爲什麼流的淚。”

肋骨成了牢獄,無故淚溼枕頭,再也沒有比這更精確的對最初的愛戀的描述了。那種純粹的原因不明的悲傷浸透了整個心靈和整個身體,最初遇見愛的感覺便是:震撼。然而當人意識到爲什麼流淚的時候那種感覺或許已經退卻了,這就是記憶的悲哀。然而村上的這部小說把它明明白白地點了出來:就是愛。再說一遍:愛情。

田村卡夫卡愛上了深夜在他的房間凝望那一張叫做《海邊的卡夫卡》的畫像的幽靈少女。這種愛卻是絕望的幻想,在心裏狠狠生根。

村上強調了這種絕望的幻想的愛,它不是一種可以言說的人產生出來的感情,而是屬於人的一部分像巨大的咒語的力量一樣成爲人身體的一個部件,我想它是一個絕好的部件,它支配着佐伯永遠活在過去的時光、過去的愛的體驗裏,夜夜潛人生命裏最美的夢幻當中。

沒有經歷愛情的青春便是並不完整的青春,因爲青春真實是一個認識的狀態,完成了認識青春便飄搖而去,那麼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是因爲明瞭了青春的真義,知曉它會如同純真一般從身上脫落。愛讓人明瞭這個道理,是這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碎不及防地跌進幻夢,日復一日奔向世俗。命運和死亡。

《海邊的卡夫卡》構築了兩個世界,一個現實,一個虛幻,人在兩個世界遊移,心在希望和絕望之間闖蕩。所有的人都進人了看似荒誕的重構的生命,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和佐伯、櫻花彷彿皮影戲裏的主角只是作爲一個構成成分出現在命運的背景上。少年卡夫卡在真實和虛幻的衝擊中找到了命運的“人口”,像佐伯年輕時唱過的《海邊的卡夫卡》裏所宣示的那樣: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人口的石頭,張開藍色的裙據,注視海邊的卡夫卡。

死亡在村上的小說中總是經過了特殊的淡化,好像人生命中、身體裏、靈魂裏的東西而存在着,在他的書中令我們悵然的不是死亡而是消失。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8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稱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終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乘坐夜行長途巴士遠赴四國。出走的原因是爲了逃避父親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還要可怕的預言:爾將弒父,將與爾母、爾姐交合。

卡夫卡四歲時,母親突然失蹤,帶走了比卡夫卡年長四歲、其實是田村家養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卻將親生兒子拋棄。他從未見過母親的照片,甚至連名字也不知道。彷彿是運命在冥冥之中引導,他偶然來到某私立圖書館,遂棲身於此。館長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歲氣質高雅的美婦,有着波瀾曲折的神祕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卻對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戀上了佐伯,並與之發生肉體關係。

小說還另設一條副線,副線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戰期間讀小學時,經歷過一次神祕的昏迷事件,從此喪失了記憶,將學過的知識完全忘記,甚至不會認字計數,卻獲得了與貓對話的神祕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自稱焦尼·沃卡,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標上所畫的英國紳士的狂人,一路搭車也來到此地。小說共分49章,奇數章基本上用寫實手法講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數章則用魔幻手法展現中田的奇遇。兩種手法交互使用,編織出極富強烈虛構色彩的、奇幻詭詰的現代寓言。佐伯是將這兩個故事聯結爲一體的結合點,而弒父的預言似乎最終也未能避免,因爲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喬裝改扮的,真正的兇手也並非中田……

開篇即點題。“某種情況下,命運這東西類似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局部沙塵暴。你變換腳步力圖避開它,不料沙塵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樣變換腳步。你再次變換腳步,沙塵暴也變換腳步——如此無數次周而復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這是因爲,沙塵暴不是來自遠處什麼地方的兩不相關的什麼。就是說,那傢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麼。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徑直跨入那片沙塵暴之中,緊緊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塵進入,一步一步從中穿過。那裏面大概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方向,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唯有碎骨一樣細細白白的沙塵在高空盤旋——就想象那樣的沙塵暴。

“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通過十五歲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恕我重複,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裏。倘若您也能以這樣的眼睛看世界,作爲作者將感到無比欣喜。”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29

想象一個15歲的離家出走的少年會有怎樣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卻能夠和貓們閒談。人能不能同時愛着15歲的少女和50歲的中年婦女,而且這少女和中年婦女只是不一樣時刻域裏的同一個人?如此這般,《海邊的卡夫卡》給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衝動。

故事固然奇特,但風格卻和《挪威的森林》沒什麼不一樣。舒緩淡雅,細節豐富。隨便兩個人都能夠很隨意地就人生好處和談論一番,就像你我談論天氣和流行歌曲。我想日本的日常生活也未必如此,村上但是省略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和表象,讓小說裏面的人物直接了當地觸及人生這一本體。靈魂是害羞的,在人多的時候,在光天白日之下藏匿在皮囊裏面。需要我們營造了氛圍,佈置了場景,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然後畢恭畢敬地去請它出來。

靈魂開始活動的時候,我們直接應對最脆弱的自己、最露的自己、最真實的自己。就是說開始思考生之好處,時光又是什麼東西,我們理解什麼,摒棄什麼,諸如之類的問題。我很是羨慕村上小說裏面的人物,田村卡夫卡、渡邊,統統繞過那些瑣碎的準備工作,同其他人交流切實的思想。

當然我不奢望我的生活真能如此,只是期望有小部分的時刻跟一小部分人能淡然地說着話,就像置身在村上的小說裏。

15歲的少年揹負着父親對他人生的詛咒,決定成爲世界上最堅強的15歲少年。而這詛咒就是他將殺死父親,和母親和姐姐。陡然看到這些誰都會覺得難以明白,而作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把這樣一個違背常理的事情講得合情合理。

整部作品籠罩在一種世界邊緣的氛圍中,有些地方像極了《罪與罰》裏面入骨三分的心理描述。最終作者並沒有讓法律介入其中,這倒給我一種釋然。總覺得法律並不人性,公平大概公平,卻不盡合理。人有些時候做出違背心智的行動也是有的,是能夠得到原諒的。

裏面有一段描述瓊尼·沃克殺貓的細節,充斥着暴力美學、死亡美學。幾欲讓人覺得殺貓也能夠成爲一種藝術。我們的價值觀是如此脆弱,過不長時刻就來一個上下顛倒。我繼而又想,有太強的價值觀定位的人是讀不懂這部小說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現世世界無可無不可吧。15歲的少年只是在成長,艱難地尋找生活下去的好處。

這樣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讓人思考生與死的好處,性與愛的關聯,時光與記憶的本質,處處有着隱喻。如果我早幾年讀到就好了——在我16歲的時候,我否認一切童年時代被動灌輸的價值觀,深深覺得自己孤獨——那個時候讀到這樣一本書,就會釋然很多。此刻讀也不算晚,促使我對我人生的那一階段的形狀加以深入的認識。

一本書,不壞的故事,同時讓人思考很多,繼而催使對人生某一階段的深思。這樣一本書,不失爲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