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1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溫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爲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衆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捨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蘇東坡,並努力透過書去了解蘇東坡,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着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說“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爲之欽佩的是蘇軾蘇東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爲之推崇,並躬行實踐的清歡了。

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了,並隨着每一個讀者的閱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臺劇,我們也隨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爲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着細小處爲民造福,蘇軾處處爲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蘇東坡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捨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擡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3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說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爲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佩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本書共二十八章,從蘇東坡的童年寫到終了。讀林先生的作品讓你真正的理解什麼叫:行雲流水、妙筆生花、酣暢淋漓,閱讀的過程真是一種享受。

不過讀這本書,並不順利,文中摘錄了一些詩詞,遇到詩詞,不得不停下來想去弄明白詩詞的含義,所以目前還沒有讀完一整本。

蘇東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說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歡他與王弗的感情,只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暫,王弗身故後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能感受到蘇東坡對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蘇東坡與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讓我特別羨慕和喜歡,兩人不只是兄弟,還是良師益友,如果有兩個寶寶,培養出他們那樣的感情,也無憾了。

書中還有一些育兒方法,比如:東坡小時候努力苦讀經典名著,抄寫背誦;父母與孩子,晚輩高聲朗讀,老輩倚牀而聽,幫小朋友糾正錯誤等,很多美好的小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一本傳記,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歡喜,有苦悶……閱讀的同時心情也隨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書,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讀後感4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後。

做爲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爲官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爲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後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羣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於是羣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羣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爲百姓着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鉅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爲人坦蕩。回看那些羣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着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爲權財所困。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爲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爲樂,那麼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嚐人物的喜怒哀樂,並從他的事蹟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啓示。

  《蘇東坡傳》讀後感5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啓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纔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爲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爲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爲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記得林語堂對蘇軾的作品有一句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大異其趣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備受喜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誠懇,對待自己很誠懇,所以作品寫得也很真實,儘管受了“烏臺詩案”的影響,避諱一些,不過他還是很能直接面對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讀完《蘇東坡傳》,對於蘇東坡的人生並沒有一個系統的時間軸,感覺只是一堆耳熟能詳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來熱鬧,所組成的。雖然陳詞氾濫,也有幾句話能夠牽住我的心,在“瑜伽與煉丹”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說到:“螞蟻爬上了一個磨盤,以爲這塊巨大的石頭是穩如泰山的,哪知道又開始轉動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運對蘇軾的嘲弄,好不容易歸到紅塵世俗,快要修煉成仙,又被捲進命運的漩渦。還是不得不稱讚林老的'智慧與才氣。

蘇軾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蘇軾這個人不復雜,單槍匹馬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有着遠大報復也能安於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纔會更加有意味,作者賦予它們的意義在於背景,更在於作者的內心,文人寫東西說是給自己看,那是日記,可文章就是給外人看,要證明自己,自己的報復也好,還是清白。所以就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有“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過,江海寄餘生”的灑脫超凡,有“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的自持己見,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悲涼,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絕……

  《蘇東坡傳》讀後感8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題記

蘇東坡親歷五朝,而在這悠悠五朝之間,除去童年和青年時的春風得意,自神宗之後,一直到蘇東坡身死,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動盪,政治上的小人,爲了打擊這一代文豪,不惜使盡萬般手段,一次次的貶謫,離中原愈發遙遠,到最後,甚至有了元佑黨人碑的出現,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徒,而蘇軾,與司馬光一起,名列黑名單前列。但就是這樣的政治上的迫害,蘇東坡絲毫不以爲意。“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林語堂說,“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理由,只是以此爲樂而已”!而我看《蘇東坡傳》卻有許多的理由。其一,蘇東坡的詩詞既豪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婉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怎樣的一生,纔有這樣的才情?其二,蘇東坡與歐陽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樣的恩怨?其三,蘇東坡和佛家有怎樣的際會淵源?

天氣悶熱,來不及一一細寫。一言蔽之吧。東坡本人是個生性樂觀的人,多才多藝,深厚,廣博,詼諧,智利超羣,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鴿子的溫柔敦厚(林語堂語)蘇東坡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王安石是個怪人,徒有救世之心,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與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無人可與相處,他還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王安石儀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華21歲到46歲,一直謝絕任命,在一個偏遠的省份當一名小吏。他有創見,也善於言談。但在人際交往上,被認爲矯揉造作,不盡人情。

蘇東坡本人一生坎坷,幾次被流放,浪跡天涯,成爲百姓之友。他與道佛兩家都交往甚密。

  《蘇東坡傳》讀後感9

最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愈發喜歡蘇東坡和他的詩。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長的流放中度過,但他始終有一顆豁達的心,這最令我佩服。

提起蘇東坡,或許大家並不陌生。“眉山出三蘇,草木爲之枯。”說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裏,我最喜歡的就是蘇軾,蘇軾以東坡自居,所以後人又稱之爲蘇東坡。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烏臺詩案讓他跌落谷底,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慘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總能苦中作樂。閒暇之時,遊歷于山水之間,廣交天下有志之士,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歡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也喜歡《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更喜歡《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情。

才華橫溢的蘇軾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貶黃州時,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做的“東坡肉”,特地把這道菜譜編成順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們記憶,以至於現在這道菜還十分有名。他對生活的樂觀,對做菜的喜愛,對此可見一斑。也正如書中所說,正是這樂觀的精神,讓他在鬱郁不得志的時候,也能抵禦負面情緒的侵襲。

書中還寫到,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風雨對牀”的約定。正是這般親情,維繫着兄弟倆,讓他們同甘共苦,伴他們走過風風雨雨,共同面對困難和挫折,榮耀和掌聲。還記得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時,東坡這樣描述他們分別時的複雜心情:登高回首坡壠隔,惟見烏帽出覆沒。苦寒念爾衣裘波,獨騎瘦馬踏殘月。以至於後來,爲踐行風雨對牀之約,三番五次想要從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處的喜悅。

蘇東坡是一個傳奇的存在,他寫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華章,他的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國際上竟有如此曠達之人,而他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終身都在被貶,但是咱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豁達的詩句,比方《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寒酸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但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悵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敬服的心悅誠服。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前史長河中永久那麼光芒耀眼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終身,我學到了兩個字:豁達。

蘇家出了三個文人,稱爲“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賞識蘇東坡不只僅由於他豁達,還由於他是一位正派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行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行醫。”由此可見,他很重視人品。當咱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爲“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適宜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嫺人和銜人。蘇東坡儘管宦途含辛茹苦,但也很會日子,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並且他的日子風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咱們說失落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端在東坡一片田地裏作業,自稱“東坡居士”,所以咱們纔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一般的農民,真實開端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教師最喜歡的詩人就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爲什麼了,由於蘇東坡的異乎尋常。當咱們去閱覽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靈靈通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異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世俗,而又光明正大、淡泊閒適,並且具有豁達曠達的胸襟,真的是一朵當之無愧的天主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陷,如此絢爛的聳峙在文學史上的頂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