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遲子建泥濘讀後感大綱

遲子建泥濘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泥濘》是當代作家遲子建創作的散文,記錄了作者在北方生活的感受與體驗,尤其是北方初春的泥濘。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遲子建泥濘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遲子建泥濘讀後感

  篇一:遲子建泥濘讀後感

偶讀《讀者》2008.22期,看到這篇視角極爲新鮮的散文,遲子建不愧爲女作家,大家深爲厭煩的普通的“泥濘”都能從中悟出人生的深刻。

我也是小時候生長在北方一個平原上的小村莊,作者寫得那種雪的潔美及雪融後的泥濘以及由此生出的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我一直也是感受頗深,只是沒有象作家這樣精闢地用文字表述出來。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裏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這段描述讓我讀後會不由自主地生出笑意,這種情景也是我兒時經常會遇到的場景。做爲70年代出生,而又生長在貧瘠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一塊小小糖果有着無限的甜蜜和幸福愉快的記憶。而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樣,從口中滑落到泥濘中的糖塊會讓歡愉的心情沮喪到極點。不僅如此,泥濘也限制了孩子奔跑,追逐,做各種兒時遊戲的範圍,使好動的孩子們減了興致。否則就是渾身泥污,象個泥猴似的回了家,輕則是母親的嘮叨責備,重則是父親的大手在屁股上留下的紅紅的印跡。

再大些,是離開小村子去外面的鎮上讀中學,那時的柏油路只有一條主線是黃河防汛用的,更多的村子還是窄小的土路,記得是放寒假的時候,大雪過後,厚厚的積雪融化,將土路浸泡得泥有5CM厚,自行車不能騎只能手推着,但是走不了幾步,車輪和輪瓦間便被厚厚的粘粘的黃泥塞得緊緊地,車輪一點也不能轉了,只能用小木棍把黃泥摳掉,車才能前行,走不出幾百米,人被車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棉衣也被急出的汗浸溼了,遙望前行的漫漫泥濘路,人的心也絕望到極點。

那時人的心中只有對這泥濘的痛恨。

後來工作生活在城市裏,天下雨雪不僅徹底沒有了泥濘之苦,而且平時滿眼的鋼筋混凝土,孩子的衣服上根本不用擔心沾上一點泥土,在家養花還要去很遠處找來泥土做花土。每每這時,心中便有些不太安然。

兒子二三歲的樣子帶他回我農村的老家,因爲小村離黃河很近,媽媽便盛一盆細細的黃河沙給兒子玩兒,他用小鐵鏟鏟來鏟去,高興得不亦樂乎,不知爲什麼一些細細的泥沙會給小小男孩帶給如此的樂趣,讓他樂此不疲。那盆黃河泥沙一直玩到他五六歲的樣子。

還有一次,也是我和兒子回老家,快到回來時,適逢一場大雨後。家離長途車站還有三四里的土路,媽媽讓我換上膠底平跟運動鞋,兒子還是穿他的小涼鞋,我們倆個一路走來,腳底沾上了厚厚的黃泥,兒子興奮得小臉通紅,看着自己越走越高的鞋底呵呵地笑了,說:“看!媽媽,我也穿上高跟鞋了!”走到一條小溝的時候,兒子想跳過去,是他太小的緣故吧,一隻腳完全陷入淤泥中,急急忙忙只拔出了一隻光腳,鞋子空留在淤泥中,兒子由起初的緊張不安轉而變爲哈哈大笑,笑他自己的窘相,笑他自己的光腳和那隻陷在泥中的空空的鞋子……我不禁頷首淺笑,兒子的眼中沒有泥濘之苦,心中只有對這黃泥的新鮮的體驗。

好在現在農村村村通公路,汽車也能在大雨天開回自己家院子了。

我沒有人家女作家由泥濘而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只有最簡單的生活記述。

  篇二:遲子建泥濘讀後感

遲子建、池莉、畢淑敏是我最尊敬的三位女作家。相比之於池莉直面生活的勇氣,生活細節的真實描繪取勝,畢淑敏外科醫生一樣直透人心的冷靜和條分理析、火沉於冰下的不動神色,遲子建則以豐贍的思辨色彩和雄健筆力,直透生命的本質讓人折服。

作爲東北作家,作者將俄羅斯傳統文學和中國本土的思想相融合,東北廣袤的黑土和目力不所及的俄羅斯的傳統相互參照印證,使他的.作品有華貴之氣。《泥濘》便是其中一篇。

“北方的初春是骯髒的”,作者起筆不俗,一開始便顛覆了春的風花雪月的概念,同時也給全文定下了灰暗蒼涼的基調。接着以雪的潔淨反襯大地的泥濘。筆鋒一轉,突出“純美至極的事情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愛雪,愛她的美麗單純,也愛他的脆弱和被迫消失,當然更愛她消融時給這片大地帶來的空前的泥濘。”

因爲“泥濘常使我想起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索羅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寧、普希金都是踏着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種高貴,典雅、博大,陰鬱和不屈不鬧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他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平和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這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珍貴、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

接着作者由實入虛,從眼前之景轉入回憶,“想起木輪車碾過泥濘時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們跋涉其中的艱難背影,想起我們曾有的苦難和屈辱,我爲雙腳仍然能碰到他而感到欣慰。”

這樣,由自然界的泥濘引申到對民族苦難歷史的態度“我們不會永遠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製造一種泥濘讓她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如果承平日久,在面對着無邊的落葉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我們的筆墨面對着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的時候,我們是否渴望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爲此我真應該感謝雪,他帶來了寂靜、單純、一覽無餘的美,也帶來了骯髒、使人警醒而給人力量的泥濘。

我幾乎是整段抄錄,因爲好久沒有聽到這振聾發聵的新聲了。而且文筆起承轉合,九折回瀾。通篇象徵,將眼前之景、回憶之景幻化成哲學思考,很少寫具體的苦難,但通篇全是對歷史的思索、應對苦難的態度,洋溢着陽剛之氣、思辨色彩而又不失文字的華麗溫柔。

金錢使人沉重,思想使人輕盈,女作家尚且有如此胸襟和思考,擺脫生活的沉重還是要多思多學纔是。

隨讀隨記,也算補課的一種方式吧。

拓展:《泥濘》遲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骯髒的,這骯髒當然源自於我們曾經熱烈讚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

在北方漫長的冬季裏,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於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着枝條濡着雪緘的樹,看着教堂屋頂的白雪,看着銀色的無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着一股激情:爲着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客顏蒼老、憔悴,彷彿一個即將撤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蔓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爲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弭.——小巷裏泥水遍佈;排水溝因爲融雪後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溼的空氣裏銜着溼泥在檐下築巢;雞、鴨、鵝、狗將它們遊蕩小巷的爪印帶回農家的小院,使院子裏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裏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歷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唐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濘已經不像童年時那麼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時節,我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種丸違的泥濘。泥濘中的廢紙、草屑、爛菜葉、魚的內臟等等雜物若隱若現着,一股腐爛的氣味撲八鼻息。這感覺當然比不得在永遠有綠地環繞的西子湖畔,撐一把傘在煙雨淳淳中耽於幻想採得愜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種懷想。想起木輪車沉重地輾過它時所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艱難的背影,想起我們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我爲雙腳仍然能觸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當我們在被細雨洗刷過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當我們面對着無邊的落葉茫然不知所措時,當我們的筆面對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時,我們是否渴望着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爲此,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餘的美,也誕生了骯髒、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因此,它是舉世無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