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最好的新教師讀後感大綱

做最好的新教師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做最好的新教師——必須直面的24個專業成長問題》一書由劉勝峯所著,本書列舉了在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困惑、解決方法和思路進行回顧和總結,告訴我們如何成員一名優秀的教師。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做最好的新教師讀後感2500字欣賞。

做最好的新教師讀後感

我是一名新教師,踏上工作崗位之初,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大陀螺,不停的在原地旋轉旋轉,卻找不到方向。這種感覺讓我一度懷疑,這還是我踏上教師崗位的初衷嗎?正因爲這份迷茫,讓我一拿到劉勝峯老師的《做最好的新教師》便愛不釋手。

書分五章,直面24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章章有新意,節節接地氣。全書“術”中有“道”,“道”中有“術”,且“道”且“術”,作者劉勝峯將自己的經驗和盤托出,爲新教師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引導我在被動的旋轉中努力尋找自己的方向。

作者劉勝峯老師本身對我就是極大的激勵。查了劉勝峯老師的資料,他的出生年月讓我自慚形穢。他是1980年出生的,比我只大5歲,幾乎可以稱之爲同齡人,而劉老師已經是教師界的翹楚,我纔剛剛邁入這個行列。或許只有更努力的學習、奔跑,才能無愧於光陰,無愧於青春!

多換幾種形式,提高德育的興奮點

書中講了一個這樣的事例:2009年的10月1日,廈門市教育局選派作者班級的30名學生作爲小學生代表參加國慶的升旗儀式。10月1是國慶假期的第一天,升旗要起得很早,這是許多同學不願意的。作者並沒有採取強制的方法,一開始的號召失敗後,依然沒有放棄,而是換了多種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活動的光榮進而補報;補報後沒有馬上允諾,而是觀察一天;報名的人數夠了,作者又思考如何讓學生把這份熱情一直持續下去,進而繼續製作獎狀,公佈第二批入選名單、提出要求。結果,活動當天沒有一個孩子遲到,升旗的2個多小時中沒有一個不是筆直的站着,沒有一個人的眼神顯出不情願。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的強迫,卻最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正是因爲作者肯動腦筋花心思,用多種形式來提高孩子的興奮點。

這一點給我的觸動特別大,在我原來的概念裏,小孩子用規定最見效,他們年齡太小,道理聽不明白,即使能聽明白也不一定會積極配合。所以對於他們,直接強制性的佈置任務就行,要求的越嚴格,效果就越好。但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發現我要求的都十分嚴格,可孩子們就是做的不是很好。是他們真的做不好嗎?不是!是他們不願意去做!我沒有考慮他們的'意願,誰都不願意被別人強迫,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讀完這一小節以後,我試着去給孩子們一些興奮點。比如以前說:你的字真醜,不好好寫,我就罰你!現在我試着去說:你認真寫的字真好看!

班主任要行走在牽手和放手之間

班主任的管理行爲猶如一把多刃劍,是一個糅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工作。首先要強化責任,促進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由於小學生認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因此,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是個反覆的過程。牽手是指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放手是指在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方法、途徑上充分的放手,通過故事明理,操練導行,責任強化,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在我的班級,我給學生制定了許多規定,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但是這些並沒有成爲習慣,甚至只要不提醒或者不嚴格要求,一切都會恢復原樣,感覺自己力不從心 ,併爲之苦惱,一天天下來自己很累,孩子們的日常習慣卻沒有什麼變化。現在看來,是因爲我過分的插手而沒有牽手和放手。首先沒有讓孩子們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即使說了也是以一種大道理的方式去說的,孩子根本就不感興趣也沒有真正理解,應該學着作者用故事去代表擺道理,畢竟故事更適合二年級的孩子。另外要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在做事中養成責任意識,包括家裏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學習作者的崗位輪流制,比如值日小班長等,注意班級中的細節,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同時與學生之間要有一段距離,並不是時時刻刻跟在學生身邊就是最好。

思考在前靜能生慧

書中作者在講述這一點時,先講了一個動物園管理員由於動物跑出,而不斷加高籠子,卻始終忘記了關門。告訴讀者之所以要靜下來就是因爲要捉住本,而非本末倒置。

作爲一名新老師,對學校的每一項任務都不熟悉,一開始感覺自己整天焦頭爛額,被各種各樣的任務追着走。但是看看周圍的老教師,他們身上的擔子不比我們少,甚至有些比我們還要多,爲什麼他們那麼從容。讀了書上的這點,讓我恍然大悟。我大多時候,接到任務爲了更快的完成,稍加詢問和思索就開始佈置,很多任務都不能一次成功,需要返工好幾次,這樣時間浪費了、孩子們迷糊了、我也累壞了,事倍功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靜下來!比如在制定班級規定時,我一開始認爲必須快速的制定規章才能使班級有凝聚力,所以大概思考和請教老教師之後便佈置下去了,結果由於沒有結合本班的特點,規章並不適用,班級的日常長時間沒有走上正軌。

靜能生慧,靜了,才能嚼出味;靜了,心纔會恬然;靜了,纔會有長久的積累。積累了,纔會有底蘊,有了底蘊纔能有靈氣。綜觀名師成長之路,但凡能靜者,沒有一個不是飽讀詩書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這便是我的方向,我要堅持讀書,堅持寫讀書心得,讓書幫助我一點一點的靜下來。

課堂上教師的眼睛要看哪裏

上課的時候我有一種這樣的感覺,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提問什麼樣的學生,總是會大面積的提問,導致時間浪費了許多,效果卻一般。作者指出課堂上老師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看羣體。根據作者的分享,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弄清楚在什麼樣的環節應該提問什麼樣的學生?認字環節列舉2-3個學生,瞭解全班掌握情況;組詞環節列舉5-6名學生用以檢查效果;句子環節1-2名拋磚引玉,3-4名檢驗;內容理解,檢查4-5名,測試我設置的難度係數,適當調整難度係數,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好的引導學生。

如何向學生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會在南京舉行時,有學者問蘇霍姆林斯基卡婭:“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爲什麼能不斷髮展呢?”卡婭回答:“因爲學生,一代一代的學生,因爲蘇霍姆林斯基不斷的向學生學習”

首先從讀懂學生開始,不僅要研究在課堂上的表現,而且要研究學生在課堂表現背後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起點進行了解,這樣才能把握好課堂上的三講三不講。作者用到了訪談問卷、課中調查、課後測試等前中後的分析來讀懂學生。學習作者的方法,針對二年級語文識字量增大,課堂上無法講解所有生字等特點,我制定了自己的小方法:在上課前先採取檢查生字詞的方式,對於把握較好的生字就可以略講,這樣針對性比較強;課中觀察要及時記錄,從多次的記錄中總結經驗;課後測驗,採取堂堂結、週週結、月月結的方式,不斷的總結、過篩子,保證學生基礎知識全部過關。

其次是捕捉學生的精彩。大多數時候教師是在根據自己的預設來完成授課,而由於師生之間的經驗以及成長差異的不同,理解和溝通很容易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也會很大的降低課堂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作者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以爲語文老師在講《長征》一課時,跟學生說紅軍過草地時,最後沒有吃的了,只能把皮帶解下來煮着吃......,一個學生問:“那他們的褲子不是都掉下來了嗎?”。老師覺得學生在諷刺紅軍長征,學生卻覺得,自己是最認真投入學習的,已經把自己的當成了紅軍。這就是老師和學生沒有一起、沒有溝通導致的。這提醒我們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想法的獨立個體,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能爲了知識而講知識,一定要把知識和學生結合起來。

反思悟道

在書的後半部分,作者提到了反思,我也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找到好的方法。書中作者提到了三度反思:一度反思:課堂教學有哪些心得?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好?可能會潛伏哪些問題?

二度反思: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績進行評估,列出解決重點問題的議程。

三度反思:課標爲什麼沒有達成?原因何在?解決問題和改進質量應當建立怎樣的策略系統與方法系統?

這樣的三度反思,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不一定能準確把握,但是有了方向,就有了奮鬥的目標。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做一個更加有心的人,用心反思,用心記錄,一點一點的盤點自己、盤點工作,在反思中進步。

教師是一個良心活兒,要做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經驗是最讓人敬畏的,從今天起我要做一個用心行走的人,讓讀書、反思、書寫成爲一種習慣。把必須做的事變成喜歡做的事,每天都要生活在喜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