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如歌歲月,致青春》讀後感

《如歌歲月,致青春》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如歌歲月,致青春》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歌歲月,致青春》讀後感

在馬年伊始,讀完大伯寫個孫兒雨農的回憶錄,思緒萬千。雖然說,現在從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關,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沒有寫敘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轉載居多。微博倒是偶爾會發幾條,隻言片語,至於說是快節奏市場經濟社會的副作用,還是懶惰、功利、沒時間?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樣無解,所以讀完了大伯的長篇,還是十分敬佩的。

翻開記憶如同大海中的島嶼,零星散落,此時也變得清晰起來。我印象中的大伯,會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乾聯繫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會把舅舅、舅媽和加州西梅畫上等號。記得那時的泗縣,這些都還是稀罕物,我總是會想大伯是怎樣從千里之外的新疆把這些新鮮的哈密瓜帶回來的,要知道那時可沒有高鐵、動車,飛機也不是像現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記得前年,大伯的兒子姜楠到合肥開會時,聽說到合肥還要轉機一次,可見當時帶這些禮物之不易,也許回家團聚的幸福感會讓路途變短行囊變的輕快吧。

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傳統至今不變,想想我從20xx年外出求學,至今十三四個年頭了,即使現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還是要回老家泗縣看看父母兄弟、同學朋友的,每次與大伯父見面大多是在家庭聚會上,我父親,也就是老五,我父親是一個傳統的人,那一代講奉獻的中國人的典型代表,記得小時候家裏的勞模證書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會請回家探親的哥哥姐姐到家裏坐坐,一是感謝他們對弟弟妹妹們的照顧,二是爲了兄弟姐妹和後輩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記得那時覺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別的,泗縣口音中帶着新疆吐魯番味,其實想想,現代社會想做到完全的鄉音無改鬢毛衰其實很難,因爲身在異鄉還有讓當地人聽的懂,又要鄉音不改挺難的.,我曾經到深圳工作過,對此深有體會。

本想多寫一些,在記憶之舟上多做停留,無奈瑣事纏身,下午有一些建築工程合同要看看,只好提筆抽身回到現實中來……

我常想,在外的人是不幸的,人離鄉賤,事事不容易;我又轉念一想,在外的人是幸運的,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今年春節回家過年,也只是住了兩晚,行車近千里,相聚僅須臾。離鄉時常想,雲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近鄉處卻聽,耳邊響起那首歌,風吹過的頭髮,雨淋過的瀟灑,踏上了這條歸鄉的路,踩着輕快的步伐;滿天的晚霞,染紅了天之涯,思念像一杯烈酒,不斷的昇華熱血滿腔,離鄉,邁向那未知的遠方,每一次再回頭望,回家的路又更長……

無論這選擇是主動的或是被動的,在外漂泊的遊子們,既然已經選擇了遠方,那就請享受這一路上的風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現在,退休後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兒家安享晚年。祝願大伯他老人家闔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