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蘭亭序讀後感(精選5篇)

蘭亭序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衆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下面是小編爲你們整理的蘭亭序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蘭亭序讀後感(精選5篇)

  蘭亭序讀後感 篇1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隨風凝結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可是,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後,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後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說。

“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同於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同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嘆“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於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鬥的奧義。

回到現實,想要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也只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吧!

  蘭亭序讀後感 篇2

再次品讀《蘭亭集序》已是畢業之後的多年了。高中讀到《蘭亭集序》時就很喜歡,那時讀來只覺得字美詞優,圓潤溼涼如修竹般清新,理深義廣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聊發感慨,最難得是即興之作,實屬上乘作品。當時對於“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祕的嚮往之情,什麼樣的一個地方能夠遍植蘭花,香氣四溢,歷經多年曆史滄桑而令更多人趨之若鶩?一個地方可以成就一個人,就像當年的黃州成就了被貶的蘇軾,亦或是黃州因蘇軾而有名,蘭亭這個本就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於是當時讀來傻傻、癡癡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裏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雲、矯如驚龍的精緻書畫,與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換盞是何等閒適風雅、灑脫暢意!至於生死,似乎是那麼遙遠的字眼,可能因着一種恐懼,本能的去忽視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是驚慌不已,四散逃遠,儘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現在讀來又另有一種深意,曾經勘不破的困擾和痛惜似乎隨之解開,深有體會,也許正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感同身受,對於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們都留戀,紅塵往事、紛繁複擾;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錯失了太多的美好時刻;對於朋友,也許付出的真心不夠,體會不出細水流長、肝膽相照的忠義,多年後環顧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訴衷腸的知己,於是悲哀、孤單揮之不去,追悔莫及!對於人事,自不可事事計較,也不用爲了應酬而去刻意結交,將時間、生命浪費在毫無結果的事情上。

於時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們逃不出時間的無情碾壓。遙想當初,誰沒有過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時光,誰不曾走過青春的迷茫,誰沒有過年少輕狂,誰沒有經歷過考試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歲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爛漫純真的年月,那些滄桑的無數磨礪,都變成泛黃的記憶,留在內心深處,偶爾翻開時也許感動了時光,也感動了自己。那些曾經痛過的,哭過的,慢慢地傷口也就結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遺忘了,只是隨着時光輾轉、歲月流逝,慢慢釋懷了。

也許體悟並不深刻,如今被認爲是後人的我們,順着歷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傾慕也好,神往也罷,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這一世。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守心自暖,不忘初夢,心不動,風奈何,人若不傷,歲月無恙就好。我們終會隨着花開花謝,緣起緣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會塵埃落定,自有安排;時光面前,一切終將釋懷,我們的腳步會走的不急不緩,從容不迫。現在的我會懷念過去,以後的我更會懷念現在!

  蘭亭序讀後感 篇3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儘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後,我們多想一向睜着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情緒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證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但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着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

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後不知不覺地到來,於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爲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着,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着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們甩在一邊。

爲什麼人會有生老病死?爲什麼我們不能夠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後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

  蘭亭序讀後感 篇4

與風月無關,此時題序又等誰歸?

——題記

“蘭亭臨帖,行書如行雲流水;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真跡絕,真心能給誰……無關風月,我題序等你回,懸筆一絕,那岸邊浪千疊,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而我獨缺,你一生的瞭解……”

這首歌是周杰倫的《蘭亭序》,初次聽時,曲境清幽,中國風的氣息令人也無比神往。

遙想一千六百年前的蘭亭盛會,會稽山陰剛剛暮春,便迎來羣英薈萃。盛會上,各界名士齊聚,可謂是:“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在崇山峻嶺之中,茂林修竹之內,名士們心曠神怡,在此地聚會,映帶的清澈的湍流,也使他們忘卻了功名利祿,忘卻了從政的壓力,忘卻了世俗的一切喧囂。在這裏,他們可以暢所欲言,談談人生,談談追求,談談理想,也談一談各種處世之道,討論一下文學的事情……曲水流觴,帶着每個名士們的情思,帶着他們的理想,帶着他們的胸襟。在這裏,他們縱享山水之樂,吟詩作賦,暢敘幽情。於是,在這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暮春之初,名士們遊目騁懷,在蘭亭飽覽了會稽山的盛景,以極視聽之娛,而那著名的《蘭亭集序》也因此出現。

晉時的名士們都喜歡玄學。在魏晉時期,因爲名士們實在太重要了,統治者們都非常重視他們,這種重視是要他們歸統治者所用,否則便是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那些名士們身心無比壓抑。因爲他們是不能自由說出自己的心聲的,爲了排遣心中的鬱悶,尋找一個很好的精神寄託,因此,他們竟不約而同的迷戀上了玄學,老子之思,南華經文便是他們的寄託。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爲文清雅,看後竟找不到一點玄學的影子,卻多了幾分哲思。

四十多位名士列坐其次,流觴爲曲水所攜,名士們各自傾吐胸懷,有樂有憂,而王羲之飲酒即興,便揮毫寫下了這篇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此刻,它不僅完成了一篇名文,更是留下了書法藝術上的瑰寶,會稽山陰的蘭亭也因此變得璀璨,流光溢彩。

因景思人,借景悟人。王羲之在這裏也留下了哲理之思,“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世間之人不同,其所悟也亦因人而異,俯仰之間的哲思也許不同,但最終還是如出一轍,不管是悟言一室,還是放浪形骸,對於他們,感情之間是相同的,“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美景之前,王羲之想到人的一生,樂趣不同,感情不一。也許當曾經令自己欣喜的事物成爲陳跡之時,換做誰都會有所感悟吧,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不管壽命長短,結局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王羲之寫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其實,在我看來,其實不用太過在意,雖是大事,其實每個人不都還是要迎來嗎?不管是怕,是憂,還是悲;抑或是緊張還是坦然,這種事還是要到,所以不必悲,更不必愁,如果盡力讓自己的一生變得精彩,那麼當那一刻來臨之時,就可以坦然地說:“今生無憾。”

王羲之說的對:“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雖世殊時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沒錯,時代在發展,但人的感情世界卻永遠不會變,每覽《蘭亭集序》,總有所感,總有所悟。

看着蘭亭集序的原文,透過那神采飛揚的墨跡,字字顯現出作者的那份感情,而從字裏行間,那份藝術上的風采也顯露無疑,這就是瑰寶啊,任憑時光流逝,那份魅力永存,依然令人神遊蘭亭。

再聽周杰倫的《蘭亭序》,音樂中這份情思也更爲清晰。“牧笛橫吹,黃酒小菜有幾碟;夕陽餘暉,任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寫,而墨香不退與你共留餘味。一行硃砂到底圈了誰。”方文山將他的蘭亭之思寫於其中,透過悠揚的樂曲,那蘭亭更是令人神往。神遊於蘭亭,置身於暮春之初,立於蘭亭之上,向西望着夕陽,悠揚的牧笛聲聲,帶動情感所發,獨悟人生,也許更會有新的收穫。耳邊響起悠揚的樂曲:“無關風月,我題序等你回,手書無愧,無懼人間是非,雨打蕉葉,又瀟瀟了幾夜,我等春雷,來提醒你愛誰……”蘭亭情思,身心融入意境之中,從墨色中,再來感悟蘭亭的序言。心中透過雨打蕉葉,蕭蕭之聲似響耳邊,春雷聲過,心中自有所悟……

獨缺的瞭解,感悟的情思,透過書法中的藝術,瞭然於蘭亭的情思。

——後記

  蘭亭序讀後感 篇5

當一代梟雄與《蘭亭序》碰撞,表面繁華太平的長安,實則已然暗流涌動,殺機四伏。

本書以探尋《蘭亭序》背後的祕密切入,結合當時“四王奪嫡”的背景,創作出如此一部歷史懸疑小說。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主人公蕭君默憑藉心智才幹一手解開《蘭亭序》奧祕,而是四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皇子之間的奪嫡戰爭。

原太子李承乾,有勇有謀,但卻最後輸在性格乖戾,不能屈能伸。爲了儘快奪得皇位,與李元昌、謝紹宗等人制造了上元節的政變。同樣的地點——玄武門,他的父皇一舉殺害了隱太子,登上皇位。而他,行動失敗,最終惡果自負,葬送太子之位。貞觀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的他在流放地抑鬱而終。身爲太子的他,有魏徵等一衆大臣的支持,自然可以坐穩太子之位,只可惜他睚眥必報,面對魏王的挑釁,不會去隱忍,這才導致了他悽慘的下場。

魏王李泰因《括地誌》一書而奪得皇上的恩寵,可一再的寵幸讓他產生了有恃無恐的心理,催生並強化了他的奪嫡之心。無端製造出勾陷親兄、策反的事件,不得不讓人心寒。繼李承乾之後,他被貶爲郡王,逐出長安。作爲皇帝寵愛的嫡次子,當朝太子同胞兄弟,他可以一直在王府的文學館與一羣碩學鴻儒研究學問,鑑賞書畫,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可終還是利慾薰心,一葉障目,與親兄鬥得你死我活,在奪嫡之路上一去無回。

庶子李恪英勇善戰,城府頗深,在太子和魏王相繼失勢下,天子確實對她頗爲器重。可輸在他的一時婦人之仁,讓李志趁虛而入,獲得皇上的寵信。在得知奪嫡無望時,及時收手,但還是在權臣——長孫無忌的策劃下含冤而死。

作爲最後的贏家——李治,實力不可置否。書中寫他的文筆不多,可處處彰顯着他的城府與心智。在最後的決議中憑藉過人的膽識一舉贏得太子之位,這位表面看起來柔弱的小皇子實則心計最多,恐怕連一向精明的李世民也看不透他。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可怕的不是黃雀,而是站在樹下手持弓彈之人。正當黃雀洋洋得意於他已坐收漁翁之利時,予以他當頭一擊,一招則斃命。這手持彈丸之人便是李治。在三王奪嫡時,他坐山觀虎鬥,待到最後時刻,再出手重擊,這樣的心機,難怪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會栽在他手上。

當歷史與想象碰撞,四王奪嫡的歷史加入《蘭亭序》祕密的構想,更是爲如今人類探求唐朝文化添上了濃墨的一筆。

待看唐朝人物如何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