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5K 次

  一、教學目標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1.品味《蘭亭集序》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文章蘊含的哲理;作者帶給我們的思考。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蘭亭集序,作者是東晉的王羲之(板書)提到王羲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生:書法,是一個大書法家。

師:那好我們先看一下這幅著名的蘭亭卷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衆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爲這些詩作序,於是就有了這著名的《蘭亭集序》,這幅卷帖被謄爲“天下第一行書”,古人評價是“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板書)古人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們知道王羲之書法的特點:飄逸,有力量,每個字寫得有筋有骨。(放大圖片,讓學生看清每一個筆畫所透出的力量。)

它是書法中的瑰寶,這篇文章本身是不是也和他的書法一樣有着無窮的魅力呢?我們不妨來讀讀看。相信大家每讀一遍會有不同的收穫。

(二)品味《蘭亭集序》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師:下面我們來讀書,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一人讀一段,其它同學認真聽,糾正自已的讀音和句讀,並從每段中找出一個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那麼我們就請前排第一個同學開始讀。

生1:讀課文第一段。其它同學拿着筆認真聽。

師:第一段讀得流暢,有一個字的讀音不是很準確,“騁”應該讀chěng。

(生2讀第二段,生3讀第三段)

師:同學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好,如果讀得慢一點,會更好。那麼每一段中能概括作者感情的字是什麼?

生(齊聲):樂

師:第二段呢?

生:痛

師:能讀出原句嗎?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師:第三段呢?

生:悲

師:讀出原句啊

生:悲夫!

師:太少了呀!現往前讀讀。

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學生邊讀,教師邊板書:樂——痛——悲)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啊,纔讀了一遍就篩選出這麼重要的信息,如果現讀一遍,我相信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大家看第一段,作者是寫自己的快樂的,那麼大家默讀課文,你認爲作者的哪些描寫能夠讓你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快樂,用筆勾畫出來,在旁邊寫上幾句點評。

生:低頭讀書,時而勾畫,教師巡視。

師:找好了的同學就可以放下筆,擡起頭來,老師就知道你有了自己的主意了,可以交流了。(停留一段時間,看見大多數同學放下了筆。)同學們可以交流了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誰先來?(生1舉手)

師:同學們爲他的勇敢鼓掌。

生1:我覺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能夠感受作者的快樂。

師:感覺好,能具體講講嗎?(生1搖頭)那好,請坐。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2:(舉手)我認爲,人的心情有時會隨着天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天氣那麼清朗,空氣那麼清新,春風那麼溫和,怎麼能不高興呢?

師:好啊,這個同學對句子理解得這得準確。但我還有一個問題,看哪位同學能幫我解答。大家說,“惠風”是什麼意思啊?

生:和風

師:對啊,那直接用“和風”不就行了,爲什麼要用“惠風”啊?“惠風”和“和風”有什麼不同?

(生思考,爲難。)如果老師說,你的媽媽很賢惠,那你的媽媽該是怎樣的?

生:很溫柔

師:很好,賢,我們知道是賢德,對媽媽來講應該是心地善良,通情達理。而惠,則是柔順、溫和。現在體會到這個“惠”字的情味了沒有?

生:使這個風有了人的情感,使人感覺很親切。

師:這個“惠風”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這和風的熱愛和心情的舒暢,咬文嚼字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這就是所說的良辰,辰怎麼寫啊?

生:不帶“日”的那一個。(板書:良辰)好,基礎很紮實。我們繼續,還有嗎?

生3:我認爲“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人一邊飲酒,一邊吟詩,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快樂,很愉快。

師:找到的這個句子很有代表性,你的理解很好,能結合具體的詞句說說,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樂嗎?(生

3搖頭)那好,你先請坐,這位同學剛纔說到飲酒吟詩,的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大家知道李白喜歡喝酒,

吟詩,他是這麼來形容自己快樂的:“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還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

一杯復一杯。”這和作者描寫人快樂一樣嗎?

生4:不一樣。他們是列坐在水邊,喝一點酒,飲一點兒詩,暢敘幽情。給人的感受是安靜,舒適。

師:同學們太有悟性了,這是一各閒適之樂,是一種悠然自得,是一種優雅。(板書:雅事)。哪位同學還

想說?

生5: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寫得很美

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有很愉快。

師:好,很有眼光,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了。(教師板書:美景。)但“美”有些籠統,能再具體點嗎?

(學生爲難,搖頭)同學們,暮春三月,該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季節了,可不可以寫成這樣:

此地有青山翠嶺,茂林綠竹,又有碧流激湍,映帶左右。也很美啊,和作者筆下景色作一對比,有什麼區別?

生6、作者原來寫得高大,你寫的境界小了。

師:是嗎?我只是換了個顏色而已,怎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說明:在這裏我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思維,失

掉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其實學生說的對,沒有了“高”,只有“翠”,那不就是變小了嗎?如果以此來

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景色的疏朗,該多好。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是隻顧到了自己的思路,沒有真正認直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生7:老師寫的美是美了,可太豔了,少了點雅。

師:這位同學說到點子上了,很有悟性。看作者寫山取其高,寫竹取其修,寫水取其清,寫天氣也是“天

朗氣清”,作者筆下的`景色是怎樣的?

生(齊聲):淡雅清新

師:同學們理解的很好,那麼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聲音將這種優雅、快樂感受表達出來的,這是一次挑戰,如果你讀出來了,說明你真的體會到這種愉快了。那位同學想試試?

生8:讀第一段,情感飽滿,同學鼓掌。

師:這位同學對情感把握準確,很有朗誦天賦,如果能將一個細節處理好,那就更出彩了。“是日也,天

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幾

句語氣詞“也”讀得不到位,咱們還是做一下比較誦讀,同學們認真體味有什麼不同。(教師去掉“也”

字讀一遍,再加上“也”字和同學一起讀一遍。讓學生體味“也”的作用。)

生9:“也”字的加入,讓人感受到一種舒緩,一種閒適,符合作者的心境;去掉“也”,讀起來太急促,

感受不到那種悠閒自在。

師:理解的很好,這境界全由一個“也”帶出,所以讀古文講究氣韻,可不能小瞧“之乎者也”。

(三)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師: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傑事雅。那他感到痛的因素是什麼呢?同學們默讀第二,勾

畫出相關語句,說說痛的原因是什麼?(生讀書)

生2:“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只高興去了,浪費了大好時光,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痛。

師:不錯,選幾個字來說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板書)

師:那麼爲什麼感到悲傷呢?大家齊讀第三段。

生3:“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

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作者看到古人對生死產生感嘆,自己感到悲傷,想到後來人也會因生命

短暫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

(板書),所以感到悲傷。由個體的感受延伸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就悲從中來,而不僅僅是痛了。

師:同學們已經理解得很好了,但老師這裏有一個問題: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

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爲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痛”的含義,先看一下當時的背景。(PPT:時代背景,教師邊讀背景邊解釋。)再回過頭來讀課文,其實在課文裏我們是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影子。(學生老師一起讀出這些句子。)看來作者的痛和悲都是有針對性的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他們一樣

嗎?同學們再回讀全文,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談你的認識,並說說你從中受到怎樣的啓示。

生:快速瀏覽全文,勾畫相關語句。

師:這一次的閱讀是要上聯古代的背景,還要聯繫我們的現實,是一次心智的鍛鍊,同學們不要錯過這機

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誰先來?

生1,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作者在第一段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並說自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信

可樂也。”這說明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和東晉的那些士人的生活態度不一樣。是在告訴人們要珍惜現

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生3:作者說“一死生”是“虛誕”,“齊彭殤”是“妄作”,說明作者不同意當時士人的觀點。他是積

極的,珍愛生命的。

生4:“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

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從這些句子裏我認爲作者是在告訴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裏有所作爲,不能虛度

光陰。

師:這位同學的感悟讓我們想起保爾·柯察金說過的一段話,還記得嗎?(師生齊誦):“人最寶貴

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而已。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那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

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

師:同學們剛纔的發言讓我深受啓發,王羲之的快樂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他的痛,不是痛苦,

該是一種痛惜;(板書)他的悲嘆更是對生命的熱愛,正是因爲這種清醒的認識,才讓他艱苦磨鍊,終成

一代書聖,定官至右軍。他的悲嘆不等於悲觀,他是悲而有爲。(板書)這種思想在東晉無疑是一縷清風,

衝擊着士風。有着積極的影響。

師:我們再回到開始上課時提出的問題,再來看這幅書法作品,“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那同學們說,

他的文章呢?

生:文章也是如此。寫景部分飄逸,二三段有力量。

師:很幸福的一件事是,同學們真的讀懂了這篇文章了。是的,第一段那樣的清新飄逸,第二三段,寫感

慨又是這樣的深沉厚重,啓人心智,讓我們懂得了,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可以增加它的寬度和厚度。

老師最喜歡第三段中的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他爲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

我們,又該爲我們的後人留下什麼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師:最後,請同學們課後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