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菊與刀》的讀後感(通用11篇)

《菊與刀》的讀後感(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菊與刀》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菊與刀》的讀後感(通用11篇)

《菊與刀》的讀後感 1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爲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說什麼。也許他們會爲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着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爲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裏,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着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的讀後感 2

高三時,我開始憧憬將來出國留學,而那個夢,牽引着的是兩個高飛的風箏——美國和日本。去美國留學是很多人的夢想,美國是當代最發達的國家,是世界民主、自由和法制的一面旗幟(這當然可能只是自我標榜),美國有着最優秀的高等教育……選擇美國的原因那麼多,去日本的想法,相對而言,就比較讓人不解了。

其實,我想去這兩個國家的主要原因異曲同工。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兩個世界中,真真切切的瞭解兩個國家的人。或許,因此,我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變身上的劣根性。我的思想深處一直覺得,中國的文化縱然輝煌燦爛,表現出創造者極高的智慧,我們的骨子深處,是有些劣根性的,我們的文化所培養出的某些國民性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我需要改變,這種改變可以來自模仿與借鑑,就像嬰兒牙牙學語。美國人崇尚自由開放,他們處世直爽,樂於交流和競爭,他們的很多東西可以讓我作爲榜樣。

日本已經成爲中國人心中一個難解的結。一方面,兩國經濟將成水乳·交融之勢;另一方面,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卻多次在教科書、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我看過剛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對日本,乃至對日本人,我有時也充滿仇恨。但同時,對它我又有着說不出的好奇。它能在內憂外患中,通過明治維新,成功的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島國變成極具侵略性的現代化帝國主義強國;它能在戰敗後迅速崛起,30年時間就讓它的平均國民收入趕超美國;日本企業在世界五百強中·共有81個,居世界第二……日本人憑什麼取得這些成績?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武士道的內涵有哪些?疑惑太多,我也總想從日本人身上看到點什麼,學到點什麼,所以它也牽動了我的留學夢。

瞭解事物有兩個方法,一是實踐,比如留學目標國以瞭解目標國和她的人民;此外,閱讀,從他人的經驗、閱歷中學習也是非常有效的。現在看來,我的留學夢遙遙無期,但對這兩個國家的好奇卻從未衰減。我唯有選擇這第二種間接的途徑。此時,《菊與刀》出現在我的視野,怎可錯過!

是爲閱讀《菊與刀》的前前後後。其實也無非是動機強烈,意識對物質產生相應的反作用的結果。

《菊與刀》是本講文化、講民族性的人文類著作。然而本書的形成以及強大的影響力是他顯得如此耀眼、如此與衆不同。

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二戰期間,她受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利用一個文化人類學家所能利用的技巧來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後向情報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報告。1946年,由於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以及日本整個局勢的發展基本上與這份報告的主旨一致,於是作者就在原報告的基礎上增寫了關於研究任務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後的日本人的前後兩章,以《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論發表後,獲得了廣泛的贊同和好評。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指出:“儘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卻蒐集到了那麼多的重要事實,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本尼迪克特依據這些事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行爲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導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諸特徵”。確實,作者深刻而又敏銳的分析能力令人讚歎不已,特別是在當時日美兩國處於交戰狀態的情況下,她基於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堅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看待日本文化,這種堅韌不拔、寬宏大量的精神,保證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反觀我們,20xx年世貿大廈被炸後,談到911,很多國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談美國是“活該、報應”。先不管美國與我們有什麼“深仇大恨”,這種行爲本身即是非常不應該的。看待世界不能僅憑一時情緒,不能總帶着有色眼鏡,爲911歡呼慶賀是對恐怖活動的認可,更是對人本精神的藐視!

在看《菊與刀》的正式內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給我們上了有價值的一課——客觀的審視世界,冷靜的看待對手,擯棄簡單粗暴的看待世界和歷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種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非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爲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爲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爲鄙視被儒家視爲最高準則的“仁”。 因此,忠和孝成爲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爲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爲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爲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爲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裏?日本是個有着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裏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裏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爲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爲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爲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後的精神內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爲從中國那裏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着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爲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爲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爲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爲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癡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爲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爲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彷彿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爲一種統治工具,爲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的讀後感 3

到6月形勢開始變化了。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過去兩年半中最高統帥部將歐洲戰場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現在沒有這種必要了。對德戰爭已勝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軍已在塞班島登陸,這是一個預示日本最後失敗的大戰役,從此以後我軍日益進逼日軍。而且從新幾內亞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緬甸的阿圖、塔拉瓜和比亞克的戰鬥經驗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在同一個極其可怕的敵人作戰。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關我們的敵國日本的許多問題就很重要了。不管問題是軍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還是由扔向日本後方的傳單所引起的,每一種見解都是重要的。在這場和日本所打的總體戰中,我們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東京當權者的目的和動機,不僅僅是日本的.悠久歷史,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的統計資料,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政府可能指望從國民那裏得到多少支持。我們必須試圖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習慣和這些習慣的表現“模式”。我們必須知道在他們的行動和看法背後存在着什麼樣的強制力。我們必須將自己作爲美國人而據以行動的前提暫且置於一邊,儘可能不要輕易地迅速得出不費氣力的結論,認爲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我們會怎麼幹,他們也會怎麼幹。

我所承擔的是一個非常棘手的課題。美國和日本還處於戰爭狀態,在戰爭期間一味譴責敵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敵人通過他們的眼睛是怎樣看待人生的,那就遠爲困難了。可是我們非得這樣去做不可。問題是日本人將怎樣行動,而不是一旦我們處於他們的地位將怎樣行動。我必須試着把日本人在戰爭中的行動看作是一種有助於我理解他們的“本錢”,而不是作爲一種“債務”。我必須觀察他們從事戰爭的方法,還暫時得把它看作只是個文化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日本人戰時也同和平時期一樣,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麼,從他們處理戰爭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顯示其生活和思維方式的特殊徵候呢?日本領導人煽動好戰情緒的方法、安定驚惶國民的方法以及戰場上的用兵方法——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他們自認爲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麼。我得尋蹤於戰爭的種種細節,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樣一步步在戰爭中暴露自己的。

《菊與刀》的讀後感 4

今天完整讀完了《菊與刀》。加入了讀書羣以後的確對我讀書有督促作用。看到這個月沒有倡議每個人交書目和讀書筆記,不過我還是打算完成一下作業。

書的附錄關於這本書的學界評論說到:“綜觀各種評論,大體可以說: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角度評論者對此書評價很高,從哲學、歷史學角度評論者則有根本性的質疑和困惑。撇開具體問題不說,就根本性質疑而言,在較大程度上是對文化人類學這個新興學科的看法問題。實際情況表明:隨着全球化的進展,民族、文化問題日益突出,文化人類學日益發展。《菊與刀》這本書也一直暢銷。在日本,有統計說:這本書的日譯本自1948年出版後至1996年,48年間重印超過100次,印數超過230萬冊,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擁有一冊。在美國,《領袖週刊》有文章把這本書列爲領袖必讀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美國女學者,爲了當時二戰後美國社會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據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資料和訪談戰俘以及在美國的日裔寫成了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著作,令人讚歎!

日本和我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學習日本,小時候最初關於日本比較深刻的印象大概來自《血疑》,後來還有一部當時電視上播的日劇我記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說一個女孩沒有聽力但卻打乒乓球的,而記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劇,有個女孩練習鋼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經常練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對我鋼琴曲的啓蒙,我第一個喜歡的音樂家也是肖邦。後來看了幾部日本的文學作品,村上春樹——抱歉對他的小說卻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邊淳一的幾本書。這些年工作的原因當然對日本的經濟、科技、社會管理,包含文化根基的興趣與日俱增,今年初終於第一次到了日本。說實話,非常喜歡日本,離得也近,準備以後多去。

《菊與刀》以前在幾個書店翻看過幾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來在深圳機場翻看了一些,XX月從日本回來買了一本紙質書開始讀。認真讀來發現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較學術的著作,但作者對日本社會從歷史和當代社會義理習俗的角度對日本社會的等級制、恩、義理、名譽、人情、道德、修養、兒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闡述,對於瞭解日本的歷史,社會文化基礎,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啓發。當然日本學者的評論也說,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戰前那個時代日本社會和家庭的一些習俗和事例,並且採訪的社會層面有限,從二戰到現在,尤其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有着深刻的影響,現代日本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但《菊與刀》仍然獲得本文開始引用到的那高的評價,可見讀來對了解和理解日本社會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淺。

《菊與刀》的讀後感 5

由日本富士臺製作的《默默奉獻的灰姑娘·醫院藥劑師的處方箋》於7月16日播出。我看完了前四集,沒有辦法不想起前幾年收視率同樣輕鬆破十的《校閱女孩河野悅子》和《非自然死亡》。它們實在太像了,同樣是日常生活中默默無聞的工作,同樣是不僅僅做完本職工作的女主角,同樣有着關係緊張的父子……相比因爲作品“流水線”和“年貨”而飽受詬病的育碧公司,爲什麼日本編劇這麼喜歡這樣的“套路”,爲什麼觀衆也很買編劇的賬?除了考慮到不同的劇情線和主演的個人魅力以外,也許我們可以從上個世紀本尼迪克特對日本的“懸絲診脈”——《菊與刀》中覓得蛛絲馬跡。

“義理最難承受”

不同於西方的“人按照其本性而行動”,日本人的行爲受到“義理”的約束。在日本人眼中,人生好像一塊地圖,而“忠”“孝”“人情”等其他“義理”在這塊地圖上劃分勢力範圍。《菊與刀》中第七章開篇提到,“日本人常說:‘義理最難承受’。一個人必須報答‘義理’,就像一個人必須履行‘義務’一樣。”

《菊與刀》中提到了“入贅養子”的習俗。有的女方家庭因爲家中沒有男丁,爲了延續家族會爲一個女兒選擇夫婿入贅。入贅的夫婿會更改自己的姓,進入女方的家庭,從此在“義理”上屬於女方家庭,在利益上同岳父緊緊綁定在一起,即使是要用刀砍向生父也必須在所不惜。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義理”的堅守。

在這麼一個重視“義理”的社會,報恩自然也就成爲了一種道德上的義務。而父母的恩則是重要內容。《菊與刀》第六章闡釋道:“日本人把恩分爲各具不同規則的不同範疇,一種在數量和持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這種義務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恩——‘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恩——‘忠’。”日本傳統神話中有“牛鬼”,這種極其強大的生物會寬恕孝順之人,對不孝之人做出極嚴厲的懲罰。由此看來,在日本,一個人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揹負上了沉重的不可放棄的義務——這義務會一直延續到他的生命結束。而服從父母的意願“子承父業”,自然也就成爲了義務之一。

《非自然死亡》中的九部六郎,在醫學院休學期間前往UDI工作。他在與父親的交談中,說出自己想在UDI繼續工作一段時間,尋找自己的目標,但是作爲知名醫生的父親卻對他說,“以後不要再進我們家的門。”九部六郎只好默然離開。父親與兒子在選擇臨牀醫學還是法醫學的未來道路上產生分歧,父親選擇強硬,兒子卻選擇逃避。《灰姑娘藥劑師》中的藥劑師羽倉和身爲腦科專家的父親也是如此。也許這一“套路”的根源,皆出自於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孝”和西方文化中的“自由”的衝突。

幸好,最後父親都選擇了理解並支持兒子。畢竟平等是人與人之間正常交流的前提。西方的科學之所以能夠擁有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科技能夠快速發展,與主張自由平等和人的個性的人文主義是離不開關係的,更何況和諧活潑的家庭關係呢?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有着嚴苛的'等級制度。“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成爲了日本人對於一個和諧穩定的等級制社會的憧憬。日本人信賴等級制,這一觀念在二戰時期仍然得以延續。《菊與刀》第三章中解釋說:“正如對國內問題的看法一樣,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全部問題也都是用等級制這種觀念來看待的。”在偷襲珍珠港的當天,日本特使在遞交美國國務卿的聲明中仍然提到了“使萬邦各得其所”的“帝國國策”,並對違反這一“國策”的行爲表示“不能容忍”。這表現出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仍然本着等級制的態度,並且把自己放在最高的統治階層上。

在日本的家族中,每一個人都需要確定自己的地位,而地位常常由年齡,血統,性別所決定。家族中地位較低的人需要對地位較高之人絕對服從。即使孩子已經三四十歲,父母也必須一手包辦婚姻。全家人需要向父親畢恭畢敬地行禮,而父親則只需要微微點頭。日本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妻子跪在家門口對丈夫行禮道“歡迎回來”的場景仍在當今的影視作品和動漫作品中頻頻出現。

而日本社會上,從“士、農、工、商、賤民”的世襲等級,到豐臣秀吉的“繳刀令”,大大擴展了不同階級之間的鴻溝。使得跨越階層更加困難,階層之間的人口流動性下降。

《校閱女孩河野悅子》中有着作家和編輯對於校對的歧視;《非自然死亡》中法官和警官屢次提到法醫不應該插手太多的刑事案件調查,甚至直接表現出職場女性受到的歧視;《灰姑娘藥劑師》中有着對忽視藥劑師建議的醫生,甚至還有着所謂電梯的優先使用等級。不過這一“等級制”只表現在不同的公司部門。這一系列都在表現着傳統日本社會中的等級制度,這一制度直到今日仍然有着影響。之所以這三部職場劇那麼受歡迎,也許是因爲現代日本社會中並沒有電視劇中那樣和諧的同一部門職場環境——前輩欺壓後輩、上司欺壓職工等等。

不過三部電視劇中的女主都用着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這一現象,挺好,或許這會爲日本的職場植入一點難得的活力。

彼岸的雄獅

我在讀《菊與刀》,處處都能夠看見中華傳統文化的倩影。爲什麼根源相似的我們就走上了不一樣的路?也許我們可以把中國和日本拎出來做個比較。

先談“義理”中的“忠”。正如《菊與刀》中所言,在日本,對天皇報恩是一種無休止的義務,在不斷的自我修養中,對天皇的忠誠已經深入骨髓。而這也成爲了軍國主義發動戰爭的最便捷的工具。在二戰中,日本軍人本着爲天皇效忠的想法而做出的瘋狂舉動數不勝數,自殺式衝鋒在戰場上屢見不鮮,在長崎爆炸第二顆原子彈之後日本還準備執行瘋狂的“一億玉碎計劃”。但天皇一說投降,日本就都投降了。

但是這種無條件的忠誠在中國並不會出現。大臣會上書直言勸諫,人民會造反推翻王朝。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服從於一個更大的前提——“仁”。皇帝想要擁有帝位,想要人民效忠於他,前提是他必須實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官員走上仕途更多是因爲心中造福百姓或者博取聲名的願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的對象更偏向於“國家”這一概念而非“皇帝”。

再談等級制度。爲什麼日本人非常信任等級制?在幕府時代在處於極度貧困的情況下,農民對封建領主甚至幕府也進行過反抗,他們寫好抗議書遞交給藩主或者直接“進京”把抗議書遞交給將軍。幕府在收到抗議書之後會進行審查,其中約半數的判決對農民有利。由此觀之,人民在這樣的社會下生活有依賴,只要遵守法令就能夠得到相對安定的生活,並不存在中國所謂“官官相護”的腐敗現象。這也成爲了日本國民遵守規矩的形象建立的歷史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國外曾因爲佔小便宜、不守規矩的投機行爲而飽受詬病。其歷史原因之一即爲,在古代官僚腐敗的等級制社會的層層壓迫下,在“官官相護”的腐敗官僚系統下,不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一定的利益農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譬如俗語“人挪活樹挪死”常被用來形容在一定限度內違反規矩。在今天,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善。

作者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通過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和拘留的日本戰犯,從日常生活中解讀日本,鑄就了這一本著作。如此“懸絲診脈”的方法並不能治病,但能夠知病。《菊與刀》爲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提供了一個再好不過的平臺,帶來了十分深刻的思考。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由於通信技術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趨緊密。西方文化的進入使得當今的日本並不可與本尼迪克特筆下的日本同日而語。例如,昔日極度重視“孝”的日本如今卻成爲了老人“無處安放”的地方。日本正在逐漸褪去“老日本”的外衣。這是否也啓示着我們應該從《菊與刀》中瞭解那段歷史;學習研究的方法;客觀地分析我們的過去乃至世界的過去;探究如何洗去傳統文化中的的污垢,改造出一件貼身舒適的靚麗外衣?

答案是肯定的。

《菊與刀》的讀後感 6

在看了《菊與刀》後的感想:從語言來說,我是這樣看這三種語言的:

中文—自在

日語—自律

英語—自由

當然,這同時也內在的反映了三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總體來說,這三個國家中,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大大多於日本與其它兩國的,中美兩國的最大共同之處在於包容性。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社會進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這一點上是個致命傷,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戰後的一些年裏,由於美國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會的同一性發揮到了極致,結果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點,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國的支持在後面。當日本經濟發展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很容易的通過廣場協議使日本進入長期的蕭條。因此日本戰後的發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來的蕭條,也有其必然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會更持久深刻的影響日本社會。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這一點,即日本社會的非包容性—當然書中的很多觀點,作爲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來看是片面的,但這一點我很認同。究其原因,我想還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極端的個性。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的時候可以像日本高度發展時期那樣呼風喚雨,反之則是滅絕人性的軍國主義的橫行。

而中國和美國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環境下所有的包容性。只是歷史更長的中國,把包容演變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國,在既定的法律條條框框之下,給與充分的自由,如中國那樣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恐怕不多。

因此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國人,如果期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儘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個明智的選擇。在日本企業裏,尤其是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企業裏,我所看到的極少數的成功的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情況,技術超強—這個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國關於的工作—需要中文因此沒有可替代性。

這並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實是,我在日本工作時熬夜3天3夜最終完成工作時的興奮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剛到日本是由於環境不適,在電車裏突然鼻血直流的時候給我遞過來紙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見到的很多美麗善良的女孩也會是日本人—雖然我從來沒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終生。作爲朋友,作爲同學,甚至是作爲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和日本人作爲同事或者是成爲其下屬時,最好要慎重考慮了。

《菊與刀》的讀後感 7

在本次活動當中,大家以阮辰陽同學首先分享的《菊與刀》爲開端,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恥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獨有的“割裂感”,在這樣的討論之中,韓天雪同學想到了自己最近閱讀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懺悔式的語言,又提及在書本《文明的進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種羞恥感的前移”進一步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什麼纔是羞恥感?羞恥感從何而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產生羞恥感的?關於人類文明的話題繼續着,章子娟同學分享了《芳華》這一書,並提出“爲什麼人們會對、並且能夠對一個‘好人’進行道德審判?”在同學們提出多種結合書本時代背景的答案後,章子娟同學又建議我們將時代背景虛化,來探討道德審判本身的邏輯和合理性。

通過本書的確能夠對於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瞭解,其中作者對於“恥感文化”、“義務義理”與“人情”世界的獨立並立性,以及日本等級制的考察非常精闢,而且在邏輯上來講,以上的文化觀察均能夠較好地解釋並支持戰後美國對於日本地處置措施。

然而,由於是通過異國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當然會出現一些偏差之處:據日本方面的評論,雖然作者描繪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許多部分實則是日本軍部的.宣傳所導致的誤分析,沒有深刻考慮到日本各階層文化的異質性,反而更似描繪“日本軍部宣傳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書是在二戰日本戰敗的背景下寫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對於日本歷史的考察較爲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無法做到非常細緻。然而,這些侷限並不妨礙本書成爲文化人類學的經典著作而廣爲暢銷。

《菊與刀》的讀後感 8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菊象徵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無世無爭的氣節。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時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謙和、自律的一面。刀則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

我今天只談日本民族性格中積極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識裏叫自我修行,自我剋制。它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鍛鍊意志,學會做人。在自律的過程中,既有最開始的難以忍受,又有最後的樂趣,進而讓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更上一層樓。

縱觀中國,我們雖然經歷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許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還缺乏文明和鐵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們遵守規定是天經地義的事,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一個笑話生動地說明了中日駕車者的區別:在一個有100個車位的停車場中,如果美國人停車只能停80輛,因爲他們的車太大;日本人卻能停110輛,因爲他們會利用空間;換了中國人只能停兩輛——一輛堵在進口,一輛堵在出口!

就拿排隊這事來說吧,日本人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排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因爲那會令人非常不齒。在公衆場合時,日本人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更多地想到別人以及別人的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不做妨礙別人只舒適自己的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們似乎從小就學會了插隊,每天都在上演着。經常有同學向我抱怨:別人插了我的隊。我只輕輕地告訴他:你能排隊,而且堅持着,說明你很自律,長此以往,你的自律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人生路!

再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了!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母親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從小教育,從小堅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一生的自律。由於我國條件及現狀限制,我們做不到那麼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紙、塑料瓶的回收。也許你不缺賣舊紙的錢,但至少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有點溫度:把要丟棄的舊紙放整齊捆好,不要讓它與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這學期在我班,我放了一個蛇皮袋,用來回收舊紙,半學期下來也裝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幾個錢,但從中我們收穫了自律。如果這樣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學習和紀律上,那麼我們將走得更遠!

有人說:“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峯。這樣的人生天下無敵!

《菊與刀》的讀後感 9

二戰末期,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奉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以便爲選擇佔領日本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作者認爲,日本會徹底地投降,因爲日本人和歐美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後來的軍事實踐證明了作者的正確。

此書可謂西方對日本認識的第一次大規模突破。此書寫得並不是很好,許多後續者寫得更好一些。此書的時效性也不強,六十年來,日本人的社會關係和審美產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軍事相關方面,從這個角度考慮,本書過半內容已經過時。另外,國內外的評論大多讚揚此書指出了“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差別,但我認爲此書的成就主要在於對日本式“情義”、責任和審美的考慮。

對於做漫畫的人來說這書很有價值,它完全解答了日本式的傳統情節結構,解答了爲什麼許多無聊的故事會在日本大受歡迎,並且在中國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羣帶着懷疑的歡迎。

壓在二戰時期日本人肩上的.擔子正壓向我們這一代的人:家族責任(獨生子女的事業成就將決定全家的未來),考試和競爭(考試正急速變得不可理解),社會侮辱的增加(青少年侮辱他人在改革開放前比較少見並時常直接引起暴力衝突,而如今我們的同齡人正在將侮辱他人當作維持生存必須的精神食糧),逼迫性暴力的減弱(要麼殺人,要麼不動手,“把人打服”的現象正從社會上淡化)、憤怒被同情和默許,輿論的複雜化和不負責任、就業難、對宗教需求增加卻得不到社會滿足、日本式“情義”正成爲中國的義務教育和家教、自殺不會引起社會鄙視反會遭到同情……社會的變遷使我們的環境更接近二戰時期的日本,所以審美觀也更接近二戰時期的日本(而不是的日本)。

所以我們頹廢和耽美。

從內心深處講,二戰時的鬼子兵,其實就是一羣武裝、有組織、有大量雄性激素的同人女。

但是我們畢竟是中國人,對日本式的審美,只有共鳴,不可能全盤接受,但是,我們跟日本產生共鳴的,是菊,還是刀?

新中國的政策決定了我們不會有日本式的男女觀,但是我們可能有日本式的父母觀;我們的復仇觀肯定和歐美是統一的,但我們的報恩觀卻可能去接近日本;菊,我們這一代人貌似沒有接受;刀,已經成了許多人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無所謂好壞,該發生的事必然會發生,我們所要做的也不過是在那些必然發生的事情發生後,仍然在這個社會上繼續生存下去而已。

日式“責任矛盾”情節也許必然會在中國流行起來,我們的讀者的審美也許必然會與鬼子兵日漸趨同,直到讓我們的父輩和日本的同齡人都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們,彷彿我們來自。

如果那樣的話,我們怎麼辦?

讓我們作的故事,比從小早川八雲以來的所有日本鬼子都更好吧!

《菊與刀》的讀後感 10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爲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合爲一體。”翻開《菊與刀》這本書,第一眼就看見了這樣的學直論。不禁感嘆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

此書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對於一民族而言,是有共通性的.。如果對一些基本理論都瞭解不了,卻對異族之好戰或其它秉性攻伐,未免貽笑大方。

日本人對於登記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爲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一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的“劣根性”,而只存在不善於整合作用的懶惰國民。

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爲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民族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羣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的讀後感 11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就有很多想要說到的,但是爲了不影響節奏,都將想法埋藏在了心底。現在來看,也只有大概了。

這本書,讀到前面部分的時候,其實我是覺得沒多大意思的。因爲作爲一箇中國人,並不能夠說對日本有多麼深刻的瞭解。所以,作者前文寫的內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卻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反駁、指正。但是到了後面講到修爲、教育的.時候,更多地和我國的情況產生了一些共鳴,讀來興趣驟增。就全書來看,確實有邏輯不通、前後矛盾、引證謬誤等問題存在,主要歸結於缺乏田野調查和作者本人立場所致。

我不知道這本書究竟對戰後的對日政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但我認爲,日本人並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所獲審判並不能夠告慰衆多因爲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慘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戰敗後表現出的180度大轉變,不過是其隱忍性格的表現,卻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爲多像隱忍之後準備報復。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值得密切關注。還是那句話,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切莫讓歷史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