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志讀後感範文(通用17篇)

三國志讀後感範文(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國志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志讀後感範文(通用17篇)

三國志讀後感 篇1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關羽和諸葛亮,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爲人正直俠義。他跟隨劉備,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於曹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主公,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關羽雖然投靠了曹操,但是他心裏並沒有忘記劉備。

諸葛亮他才智過人,神機妙算,善於用計謀,連文武雙全的司馬懿也敵不過他。使我最記憶猶新的就是草船借箭了,諸葛亮明知周瑜設了圈套,還往圈套裏走,並利用曹操多疑巧妙的得到了十萬只箭。表現了諸葛亮神機妙算、才智過人的本領。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另外,我還懂得了做事不要太魯莽與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深刻道理。

三國志讀後感 篇2

讀完三國演義,我彷彿剛從古代回來,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好像活了一樣爲我演義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讀完後,我在想:如果我是劉備,我不會讓關羽守荊州,而會讓馬超守荊州;我是曹操,就不會讓典韋守城,不會走華容道;我是孫權,就不會一開始和劉備結盟;如果我是董卓,就不會那麼相信呂布;我是孟獲,就不會歸順蜀國;我是陳宮,就不會跟隨呂布。歷史改變了這麼多人的命運,述說了這麼多刀光劍影的故事,可見歷史是無情的,是無法改變、不可逆轉的,它有時很殘忍,有時很溫和,有時很平靜,有時又破爛起伏……它讓我們知道了戰火紛飛,知道了無家可歸,知道了走投無路的感受,知道了那些鮮活的人物是爲何刻骨銘心,是怎麼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他們的足跡……這一個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的引導下走完他們漫漫的人生路。

我喜歡《三國演義》,喜歡那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更愛上那扣人心絃的生動的歷史事件!

三國志讀後感 篇3

最近我在讀羅貫中寫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周公瑾火燒赤壁。

它的主要內容是:龐統用連環計讓曹操把戰船連在一起,然後周瑜把一隻船點燃了火向曹軍的戰船開去。因爲曹操的戰船連在了一起就無法逃走,因此傷亡慘重。

曹操毫不容易跑了出來,想讓合肥兵救援,可合肥兵被孫權,陸遜,太史慈一行給擋住了,曹操只好向彝陵方向逃去。

當夜的這一陣風,一場火再加上週瑜的水路兩軍,殺得曹軍慘敗。曹操損失了上千只戰船和幾十萬士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這場大火讓我見識了諸葛亮的才華。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對天氣的研究知道了三天後有東風,所以讓周瑜三天後借東風火燒赤壁。

這場大火我還看到了龐統的才華,是他先想到了用連環計讓曹操把戰船連在一起的。人們都說諸葛亮和龐統是伏龍和鳳雛先生,誰得到這兩人就如魚得水,可以平定天下。真是名不虛傳。

《三國演義》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你讀了嗎?

三國志讀後感 篇4

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三國志》這本書。它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國曆史最爲準確的一部史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它把三國的主要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寫的非常細膩。突出了事件的真實性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作者描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略決策、成語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關,比如《隆中對》、《出師表》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成爲了他的代名詞。再如,對黃忠的描寫也是如此,“淵衆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他在戰鬥中屢建奇功,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

書中還有很多細緻的描寫,如長阪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遙津的縱馬一躍、五丈原的悲涼概嘆,作者都已厚重的語言進行描寫,震撼着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通過閱讀這本《三國志》,使我更加了解歷史上的事件和傑出的人物。真是一書在手,神遊三國,豈不快哉!

三國志讀後感 篇5

只要老師帶我們到圖書館看書,我就會像一隻飢餓的狼一樣,衝進去拿起了叄國志來看,在圖書館裏叄國志幾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諸葛亮孔明的計策,例如:空城計,還有十五次敗走,都是孔明的計策,我因爲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歡借叄國志來看。

叄國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人物,叄國志這本書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戰爭類的書籍,劉備也常因孔明的計策獲勝,不過孔明的計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馬懿仲達就能識破孔明的計謀。這裏面也有許多充滿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馬懿。陸遜等,這裏面的計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諸葛孔明因爲學習天文,氣象,易經,所以能算出何時刮東風而火燒連環船;何時會起大霧,而草船借箭;擺八卦陣法以擋追兵。如果我們平常能多讀書,相信定能學以致用,像諸葛亮孔明一樣急中生智,臨危不亂。

孔明不僅有智慧,有謀略,它還忠君愛國,對劉備忠心耿耿,即使後來劉備兒子阿斗繼位,他還是竭心盡力的輔佐,一直到死。這麼好看的書,千萬不要錯過。

三國志讀後感 篇6

我看完《三國志》已經快2個月了,由於一直懶於寫博,因此,讀後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擱下來。

我家的《三國志》依然是中華書局的版本。《三國志》記載了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起,前後共計九十年的歷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由於陳壽寫的《三國志》,意務簡潔,裁製有餘,文采不足。遠沒有現在我正讀的《史記》好看。

現在回想《三國志》,要屬吳書部分的印象最爲深刻。一則,是孫權的雄才大略遠高於劉備,識人用人爐火純青不遜曹操;二則,孫權之後,吳國陷入了“強臣壓君”的困境。

其次,對曹操很佩服。《三國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國演義》所刻畫的形象簡直是大相徑庭。三國第一人物應屬曹操。

第三,對劉備很意外,特別意外的是,《三國演義》中張飛鞭打督郵,居然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劉備所爲。厲害,不愧爲英雄人物。

看完《三國志》,我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

這次讀《三國志》,對於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沒有看。等我以後對三國有興趣時,再細看。

三國志讀後感 篇7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即懂天文,又懂地理,還知人心。他知道周瑜的險惡、嫉賢妒才;知道魯肅的忠厚誠信;更知道曹操的謹慎多疑。他對每個人都瞭如指掌,所以,他可以借到這十萬只箭。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他十天早好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但是諸葛亮足智多謀,用妙計向曹操借箭,十萬只箭三天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就像周瑜一樣。

而諸葛亮卻心地善良,而且善於動腦,有困難會及時動腦,很快想出解決的辦法。那爲什麼我不能呢?現在我明白了,我們要善於動腦筋,遇到困難要鎮靜,要好好把心靜下來仔細的思考思考,這樣就會想出來了。嫉妒心不可有,有了嫉妒心,好人也變壞,像周瑜那樣,心裏嫉妒心很重,想方設法的要陷害諸葛亮,有時還會把自己給害了,這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學了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嫉妒心重會使一個人的心變黑,有時還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我們不能有嫉妒心,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三國志讀後感 篇8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個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但這僅僅是小說 不能帶表歷史。

《三國志》當然也是寫的這些,不過是以人爲題,還有就是他是歷史。

這些過程我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羅貫中所說的小肚雞腸和陰險狡詐呢?爲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直到讀了一下三國志,我才明白:周瑜在歷史中不是像在《三國演義》裏的一樣。他很年輕就掛帥上陣,孫策還臨終託故給他。可見他在吳軍中的形象有多麼好。哪爲什麼羅貫中要把他寫得那麼壞呢?原來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有種寄託,把周瑜寫壞點可以村托出諸葛亮的好。這下子,本來周瑜沒有這件壞事變成了有這件壞事,本來周瑜有這件好事變成了沒有這件好事。你們說他慘不慘啊!羅貫中覺得這樣子還不夠,還要把諸葛亮再神話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羅貫中編出來的故事。這下可好,《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了,人們就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漸漸忽略了《三國志》。從人們口裏傳出來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羅貫中編上去的一些壞毛病,而沒有了羅貫中的好了。

我覺得,在熟讀小說《三國演義》的同時,不妨也來讀讀原汁原味的歷史《三國志》。

三國志讀後感 篇9

《三國志》是我在寒假的時候爸爸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沒看時我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沒什麼區別,讀完後我發現這兩本書的題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爲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阪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着實令人佩服。他爲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阪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聖”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癒,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聖”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讀完他們的故事,對於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爲當世“豪傑”。

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三國志讀後感 篇10

我在暑假裏看了《三國志》,把三國的歷史瞭解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真正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有莫大的不同。電視劇也不是歷史。

《三國志》是我國晉代著名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爲正統。《三國志》爲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爲《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爲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作爲記載三國時代的原始資料,他也爲後代有關的三國的文學作品,以及《三國演義》的問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國志》 寫作手法簡潔,記人敘事流暢,很值得我寫作文學習,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去打開《三國志》吧!他可以讓你學到智慧、勇敢、機智和權謀,讓你真正瞭解紛亂的三國曆史。

三國志讀後感 篇11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羣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並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的那麼陰險狡詐,和《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裏的曹操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反而,他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關羽上次戰敗,不僅與劉備走散,還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擺出大量的好處請求關於能歸降於他,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過了幾天關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見後,非但沒有派兵去將關羽追回來,發呢讓他去找劉備,可見他是一個惜才且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亡,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君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諸葛亮,他一心爲劉備出謀,使得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起來。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後主劉禪繼位。可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輔佐劉禪,才總算穩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種爲國家,爲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的腦子裏就會浮現出三國時將士廝殺的情景——那是一個真正的三國!

三國志讀後感 篇12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蜀、魏、吳三國的歷史著作,是我們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三國志》是陳壽窮盡半生的心血結晶,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說到《三國志》,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根據後者的歷史原型,藝術性的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歷史事件存在着虛構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發現。如“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篇章的歷史故事原型其實是孫堅,而不是關羽。咋們再回到《三國志》。陳壽根據史實著書,認真考量,對歷史的點評也做到客觀公允。我認爲這纔是他能夠完成這樣歷史鉅著的最大原因。對三國的興衰都進行了系統而獨到的分析,蜀國的滅亡跟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關係,是最顯著的標誌;吳國的衰敗跟吳國的內耗有着很大的關係,責任最大的人就是孫權,因他晚年的殘暴才致使吳國的衰敗;魏國雖然統一了三國,但也難逃滅亡,走向轉折點就是曹爽的伐蜀失敗和幼主的繼位。陳壽的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做到了客觀。

三國人物中,陳壽認爲曹操是“超世之英傑”,諸葛亮是“臥龍”,孫權有“勾踐之英才”,劉備是英雄,虎臣中有張飛、關羽、程普、黃蓋……良臣中有董允、陳震、薛綜……良將有張遼、樂進等,《三國志》中對每個人的特點都做了介紹,也爲後世提供了相當有內涵的歷史創作文獻資料。

同樣,《三國志》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對有些歷史事件的描寫相當簡略,內容不夠豐滿,顯得不是那麼充實。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瞭解歷史事件有限的情況,尊重事實,不添加任何主觀描述的結果吧。但這完全不妨礙這是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

三國志讀後感 篇13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說過:“你我他,無論喧囂與寂寞,一切都將成爲歷史。”泱泱華夏二千多年的傳承,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能與他相提並論。史學家把整個中國演變的菁華,立著於書,流傳至今。其中,《三國志》是史書中的經典之作。

我有幸閱讀這本苦澀,嚴謹,簡練,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的史書。說它苦澀,是因其簡練。在《曹操本紀》中,陳壽寫赤壁之戰寥寥幾筆帶過,你根本無法讀出那帆船蔽日,飛火漫天的恢弘場面。後來的裴松之爲《三國志》做注,大概也是出於簡練的原因吧。陳壽能恪守史書不虛美,不隱惡的特點,勾勒出一個個生動鮮明的歷史形象:統兵能力強卻又剛愎自用的關羽,富國強、御兵弱的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卻受“忠漢”侷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齦隼史人物在他的筆下顯現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連內心的活動與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其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抓住要害,切入實際。但受各方面的影響,也會有曲筆,甚至張冠李戴。

《三國志》的另一特點是對正義、善良、忠君、堅韌等一系列優秀品質的讚揚與嚮往。陳壽父親獲罪被諸葛亮處死,而陳壽卻能在《三國志》爲其單獨立傳,並給予諸葛亮高度評價。可見,有“良史之才”的陳壽,在寫《三國志》是秉承公正、正義的態度下筆的。而且在傳記結尾處,陳壽會寫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價與看法。這些語段,使陳壽自己也化身成一個讀者,敘說自己的見解與讀者交流。

古人語:“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三國志》是本精煉卻又冗長的史詩。我所理解的僅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這部文化瑰寶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

三國志讀後感 篇14

《三國志》中對老將黃忠的死只有寥寥數語:明年卒,追諡剛侯。

所以,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黃老將軍死前的遺言,我們不知道他是厭倦了亂世沙場還是惋惜自己不能繼續在沙場征戰,回顧一生,不知他是否還有什麼遺憾。

關於黃忠,史書的記載並不多,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回顧。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曾在劉表手下做中郎將。曹操攻克荊州後,在長沙太守韓玄處任職。劉備佔領荊州四郡後黃忠投靠劉備,隨劉備入蜀。

黃忠對於蜀漢政權,有兩大功績。

一是在收川戰役中率軍自葭萌關入成都,衝鋒陷陣,勇冠三軍。劉備攻下益州後,拜黃忠爲討虜將軍。

二是在漢中定軍山戰役中擊敗並殺死夏侯淵,立下大功,遷爲徵西將軍。劉備爲漢中王后,拜黃忠爲後將軍,賜爵關內侯,與關羽同列。

諸葛亮讚譽黃忠:

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黃忠去世。有子黃敘,英年早逝,無後。

這裏可以說一下,黃忠與關羽不合在歷史上確有此事,一大原因就是關羽太高傲,劉備想拜黃忠爲後將軍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

而今便令(關、黃)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也就是說,黃忠的功勞,馬超、張飛親眼所見,所以封黃忠爲後將軍,他們不會有意見。可是關羽在荊州,聽到自己與黃忠同列,一定會不高興。

事實也正如諸葛亮預料的那樣,當關羽得知自己與黃忠同列後,生氣地說道: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於是關羽不願意接受劉備的封賜,還是費詩一番勸解,關羽才最終接受。

以上,便是黃忠的一生了。

三國志讀後感 篇15

三國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因爲它裏面既真實也很生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後就感覺這書,每一個細節都很詳細、具體。

裏面我發現了很多歷史上的黑幕,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裏面所向披靡,八卦陣、出師表更是輝煌,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陳壽沒有過多的去描寫諸葛亮,而且我還發現諸葛亮是屢戰屢敗,周瑜也沒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別的聰明孫堅、孫權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幫忙的。

我最喜歡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國演義後,再看三國志以後就會對它感到有一種很佩服的感覺。曹操在三國演義裏被寫的很兇惡、殘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確實如此嗎?百姓們都很愛戴它,曹操是一位很偉大政治家、軍事家、作爲一位詩人可以說,也是很有才氣的。七步詩的曹丕是誰教育出來——曹操,他沒有想象的兇惡,反而很友善。爲什麼三國演義會如此貶低曹操擡高劉備,其實只是因爲南宋想找一個藉口而已。

三國志從某些意義角度來說,沒有三國演義那麼吸引人。它裏面太真實了沒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國演義裏虛構的故事或傳說都沒有。赤壁之戰裏沒有借東風之類的故事,曹操只不過是輸給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戰呂布三國志裏沒有後來我翻了很多資料最後發現但是人物實力,距離相差太遠了。

三國志有點偏向與陳壽個人觀點,但是大部分還是事實,對人物的觀點存在一些偏見,我對三國志還有一點很好奇就是,三國志的精彩程度爲什麼不進四大名著。三國志有一點比較有意思就是全書沒有一個到字。

三國志讀後感 篇16

以前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就讀《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曆史並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那樣,於是我就買了本《三國志》,想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曆史。

《三國志》是記述書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間這段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他技術的主要是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稱《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曆史。

作者陳壽四十八歲時開始着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後?成《魏書》、《蜀書》、《吳書》,所以稱爲《三國志》。《魏書》由“紀”和“傳”兩部分組成,紀包括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三少帝紀四篇。傳以後姬傳爲首。《蜀書》、《吳書》只有傳沒有紀。

最讓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國演義》裏,周瑜是個嫉賢妒能的僞君子,還很陰險,幾次想把劉備和諸葛亮幹掉,卻都沒成功。但《三國志》中的周瑜卻是個正義凜然的真君子。吳國其他大臣都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魯肅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證明周瑜和魯肅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遠。周瑜還把曹操跟吳國決戰的弊端一一說清,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說明了周瑜在考慮問題時很仔細,細緻,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他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連環船;在南郡以臥牀不起爲誘餌,把曹仁吸引過來,然後一口“吃掉”。這說明了周瑜在軍事造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陳壽稱讚周瑜“出人之衆表,實爲奇才也!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爲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畫面,這本書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

三國志讀後感 篇17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後,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句話裏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並且我個人認爲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於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後,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爲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後,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麼能強大,於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佔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麼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後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