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通用23篇)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通用23篇)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

從看完全書到提筆寫讀後感,中間足足間隔了一個多月,因此書中的具體內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閱了一遍。融入書中的劇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隨老人開啓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個內在的聲音疑惑地問道:“我是誰?”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兒。”

內在的聲音又追着問:“靖兒是誰?”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靖兒是我。”

她還是追着不放,繼續問道:“然後呢?”

這時候我有點遲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後,我,不知道……”

看到我滿臉猶豫的樣子,她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我堅定地回答:“穩穩的幸福。”

而她依然平淡地發問:“那麼,穩穩的幸福具體是什麼呢?”

具體是什麼呢?書中老人給出了很多問題讓人進入深思,一點一點清理了通往自我心靈的道路。

在讀此書的時候聽從了本書作者張德芬女士的建議:讀幾章停下來咀嚼反思一下。靜靜的'觀察生活、細細的體悟生活,與書中所寫進行對比,反覆的進行思考和總結。但遺憾的是沒有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幸好在督促其讀書會其他書友一起閱讀、討論的過程中,自己也因此獲益匪淺。書中“所有的付出都將得到收穫,只是展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證明了這條真理。感謝遇見千島湖讀書會!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運的遇見莫過於加入千島湖跑團,遇見那樣一羣充滿活力的人兒,從此之後感覺灰暗的人生開始慢慢回暖。在極其單調無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聲音。慢慢地臣服現實、接納現實、努力地在既定的現實中去實現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畢業三年,從未動筆寫讀後感的我,安靜地坐在電腦面前。藉由此書,回顧着自己這三年的點點滴滴。伴隨着敲擊着鍵盤聲音,心中溢滿着感動的情緒,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帶給我那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的禮物,正漸漸地享受到它精心爲我量身打造的豐盛美好的內在。

飲水思源,烏鵲反哺。現在的自己雖沒有強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擁有了獲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爲身邊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這恰巧又是一個認識自我、成長自我的過程,彼此成就。

借用書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所有的遇見,都不是巧合。當外境又有任何東西觸動到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親愛的你,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

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拿到這本書還未開始讀,從封面及作者寄語就明白了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這是一本從身,心,靈的層面給我們讀者很多具體可行建議的書。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能我們只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捆綁者,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明白了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從下手,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例如去努力學習,考一個資格證,或者考一個比現在高的學歷,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內涵,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或者去放空自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去思考一下旅行的意義,明確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做一個充實的自己。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去做一個不一樣的人,潛移默化的去感染我們身邊人,改掉惰性,珍惜時間和我們最初的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做到自律,學着做自我的引路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3

前世500次的回眸才獲得今生的1次遇見,誰遇見誰都是一種緣分,何況是自己呢?其實你瞭解自己嗎?其實你有真正的遇見過自己嗎?其實你沒有。你還擁有你的未知。

總有些喜歡難以言喻?對於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喜歡。看着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莫名的沉靜。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

讀了之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裏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財富、健康,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平和。

愛,喜悅,和平是全書的主題。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爲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通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裏,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着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應該怎樣調試自己的心情?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

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纔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糾結。

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

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我們往往看清了他人,卻看不清楚自己。其實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其實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心境。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或者一直認爲是自己的事情,結果發現都不是。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臺灣的張德芬女士,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並沒有其他的想法。後來我發現它不僅僅觸動了我的心靈,同時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體會、去實踐的。

這本書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對話,講述了現代人對於追求“真我”的意義。這也是一本讀起來很安靜的書,能讓人感受到靜心閱讀的興趣.小說的開始,女主人公若菱問老人一個問題:爲什麼現代人的追求越來越多,而快樂的人卻越來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這個社會裏,每個人都在追求金錢、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的東西,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作者總結的五個詞:愛、喜悅、和平。其實我們內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這五個字,而我們總是被“小我”牽着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擡不起頭,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雙眼,有的人生活沒有目標就像無頭蒼蠅,有的人因爲追求過於遙遠的東西而陷入痛苦。我們好像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我們爲什麼總是不快樂?“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麼一旦外在的物質消失了,快樂也就不復存在了,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內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悅”,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的,是對自己的真正的認同。這就是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需要外在條件來創造的,而喜悅是由真我內心發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着陽光的綠葉、一個嬰兒的笑容。如何瞭解真我呢?那需要實現思想與身體的聯結。我們的思想多數在思考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事情,很少活在當下。

在書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別人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卻讓我感覺到其中飽含了豐富的意義。女主人公若菱在事業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裏受到老公的欺騙,她感到憤怒、委屈等很多負面情緒。老人讓她學會“臣服”,因爲事情已經發生了,就是不可改變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來就是該考慮遠離這個好友,還是繼續做朋友?繼續維繫婚姻,還是解除婚姻?這纔是自己事情。書中總結既成的事實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處理纔是我的事。很多時候都會爲老天的事傷腦筋,比如堵車,已經發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與其煩燥、生氣,不如戴上耳機聽歌,進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對若菱的保證: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實不然,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以後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當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細細咀嚼體會,最後我把小說的結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5

在一位姐姐的推薦下認識了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很興奮的向我推薦,說這是她近年來看過的最棒的靈脩作品,說她從中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相似的經歷,說這本書好像就是爲她而寫的……看着她的興奮起初我也只是好奇,因爲對於心靈類的書籍我以前並不感興趣,覺得太過唯心,但是她的極力推薦還是讓我翻開了這本書……這本書通過女主角若菱與老人的接觸,講述了她從失敗、失落、失意走向成功、喜悅、和平的過程。在書中我們總能從女主角人際中的失敗、工作中的失落、婚姻中的失意中找到與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點,從而催促自己更快的讀完全書以尋求破解之道。

當然我讀完全書後的第一個感覺只是頸酸,因爲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會有讓你覺得認同的地方以及恍然大悟的點,於是便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和受益匪淺。對於我而言最喜愛的一句話便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初看這句話你的概括一定是:太唯心了!沒錯我也和你一樣。但是當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話:太精闢了!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的教育讓我們知道並認定,我們所處的是個物質世界,物質也將不會隨着人的意識的轉移而轉移。但是你是不是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戲,但角色卻永遠只有我一個,當演到痛苦的橋段的時候,多麼希望可以轉檯,可事實卻無能爲力。”其實我們所有的情感都來自於自我本身,所有信息的過濾也是通過自我,的確我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物質性,但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最終的輸入與輸出卻依舊來自於自我。喜歡書中的這樣一個解釋概括起來說就是:喜悅與快樂的不同在於喜悅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會隨着物質的消滅而滅失的;但快樂卻相反,它來自於外部,是隨着外界的某些你所追求的刺激的出現而產生的,自然一旦這個刺激消失了那麼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

不停的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記得有句禪語是這樣說的:煩惱本自尋,心靜自然無。

在佛教中也有“心魔”一詞,我們所有的恐懼,緊張,畏縮等負面的情緒其實也都產生於我們的本心。本心瞭然,自然無愁。我們也會常常用“關心”作爲“藉口”來“擔心”,來煩惱,好比母親出於“關心”要求出門的孩子要小心過馬路;好比妻子出於“關心”要求生活不規律的丈夫要節制;好比老師出於“關心”要求功課不好的學生要好好學習……其實深究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關心”的背後藏着的是對2自己的保護。

母親的“關心”是希望孩子不要出事,因爲如果出事母親一定會痛苦;妻子的“關心”是希望丈夫不要生病,因爲如果生病妻子一定會難過;老師的“關心”是希望學生不要跟不上,因爲如果跟不上老師一定會挨批…當然我們不能否定人性的美好,只是我們希望將由“關心”所產生的“要求”或“擔心”變爲“祝福”,去祝福孩子的平安;去祝福丈夫的健康;去祝福學生的聰穎……正如書中所說的: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他人的事我們管不着,唯一可以管的只有自己的事,所以請管好自己的事,祝福他人的事,看着老天的事!請常常給自己時間冥想,常常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不是有句話說:“當我們內心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嗎?沒有人知道最終的路在哪裏,人的一生恐怕都在爲尋找自己的道路而奮鬥,那爲什麼不走捷徑呢?感恩吧,感謝一切值得和不值得感謝的東西,那樣他將會帶你走上一條更加美好的道路,你將不會再爲道路的漫長、枯燥、寂寞、不確定而感到疲憊、焦慮和不安。輕輕推開窗戶,你看到了什麼?美好的?醜惡的?完美的?殘缺的?……其實那裏什麼都沒有,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心。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6

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後,心靈亦需要慰藉。於是有空便會到圖書館閒逛,一年多前,無意間看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初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於是工作閒暇間,我迫不及待的享讀了這本書,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成長的小說。作者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暗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猶如搭乘上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纔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

讀完這本書,它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讓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很多憂慮和焦躁都是自己編造的,把別人強加到自己的故事裏,製造麻煩。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下,事情就會有另一個表情。如果非要編故事的話,爲何不編一些美好的情節呢?讓生命溫馨一點吧。

讀完這本書,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其他所有與些無關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

“先要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讀完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沐浴,讓自己的身體得到良久的放鬆,讓自己更好的定位,更好的煥發激情工作。

在最好的時光,做想做的夢,去想去的地方,做最簡單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7

“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寫道。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真我”這個概念,它就像一個五環同心圓最裏面的那個圓,散發出愛、喜悅與和平的特質,是幸福的真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的代表作,被譽爲“身心靈”自我修行的必讀經典。她以講小說的方式給我們講了一個寓意深長的故事。小說的女主角叫若菱,她和丈夫志明都是留美歸來的高學歷人才,若菱在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則是大學教授,兩人從戀愛到結婚都很順利,已經結婚十幾年,在外人看來,他們兩個人非常般配。但是因爲若菱一直沒能懷孕,志明的家人對她有些不滿,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感情越來越淡,交流也越來越少,經常因爲小事吵架。在一個寒冷的雨夜,若菱和志明又因爲某個問題大吵了一架,若菱一個人開着車漫無目的地上了山。沒想到的是,車子跑到半山腰竟然熄火了,偏偏自己又忘了帶手機。頓時若菱整個人都有些崩潰,突然,她看見不遠處有一間亮着燈光的小屋。若菱敲開了小屋的門,裏面住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她原本只想跟老人借個電話,沒想到老人問了她一個問題“你是誰”,這個問題引發了若菱的思考,然後她跟老人真誠地交流起來。若菱試圖從很多方面來解釋自己是誰,包括家庭出身、父母情況、工作、職位、人生經歷等等,但都被老人否定了。老人告訴若菱,人類痛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而一味地追求和攀附外界的認可,距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若菱帶着疑問離開了小屋,回到家後也沒繼續跟志明冷戰,她開始思考什麼纔是世人都想要的東西,連續好幾天都心不在焉,讓志明覺得有點意外。

爲了得到答案,若菱又來到老人的小屋,老人告訴她世人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愛、喜悅、和平。若菱又繼續追問,那要如何才能得到這些東西?老人告訴她,首先要找回丟掉了的那個真實的自己。在老人口中,真實的自己,散發着光,它能讓你看到清晰的未來,並且讓你擁有幸福的人生。在真實的自己之外,就是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當你對這些因素認同感越強的時候,你反而會丟掉真實的自己。若菱每次從老人的小屋出來,都覺得豁然開朗,她認真領悟老人的話,也試着把這些道理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走上了尋找“真我”的道路。在尋找“真我”的途中,若菱與原本隔閡很深的婆婆和小姑改善了關係;在自己的工作上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取得了更優秀的業績;在遭遇同事背叛和上司打壓後,她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她還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也遇到了與她志同道合的人;最重要的是,當她發現志明有外遇的時候,她也進一步看清了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真實態度,最後終於不再爲自己失敗的婚姻而煩惱。最後,若菱也成爲了一個優秀的"身心靈"修行者,她幫助身邊的人成長,傳播老人的教導,然後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所有向她求助的人——外門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只有尋找到失落的真我,才能重新獲得愛、喜悅、和平這三樣最寶貴的東西。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對待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臣服,而不是成爲情緒的奴隸。天下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需要管好自己的事,不去幹涉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各種被否定和壓抑的負面情緒會內化進入到我們身體的潛意識深處。每次負面情緒出現都是一次與潛意識的溝通機會,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無濟於事的,要全心接納負面情緒的感受,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臣服。如何找到痛苦的'根源?我們可以檢視思想的正確性,把注意力放到當下,感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爲了避免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找到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們要先觀察自己的想法,並且檢查它是否正確,有耐心地、安靜地去觀察它。這樣,你纔會發現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爲了讓自己擁有幸福而又自由的人生,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在,而不是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真我”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想要心想事成,就必須與“真我”實現溝通,遵守“真我”定律,善用吸引力定律,付出努力定律,懂得感恩定律。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從改變心態做起。正視自己舊日的傷痕,接納已經無法改變的現實,通過靜坐冥想、定靜覺知、覺察等方法,長期堅持,破除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的隔離,找到真實的自己,人生的幸福也會接踵而來。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8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說,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爲追求自己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愉悅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個性。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己,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正因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因此,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爲什麼常常不愉悅?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正因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習並領悟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但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愉悅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正因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取,是我們自己選取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正因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一樣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因此,我不會繼續在上方撒鹽。我會發奮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愉悅不愉悅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取,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愉悅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好找錯了方向。想要愉悅,首先要平靜的理解生活中的不愉悅,正視我們的不幸,學習並領悟“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1條能夠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愉悅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悅,來源於對性命深刻的認識和明白。從這個好處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愉悅的必由之路。只但是,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愉悅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就應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情緒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能夠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持續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纔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爲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9

這是一本修身心靈的書,看到一半,就會覺得有些枯燥,難以消化的,但堅持讀下去,就會有所感悟。

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人才競爭強,婚姻的強迫性和隨屬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給人的心靈帶來很多困擾。有的人心靈敞亮,不鑽牛角尖,就會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機會和快樂。有的人心地狹窄,就會困在自己的柵欄裏,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門,看不到廣闊的天空,半生都讓自己活在煉獄裏,不得安寧。

其實要說舒心,誰能說自己是絕對的快樂?人要顧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穫的卻不一定如期望的結果那樣豐厚。這是人生經歷的必然,不能總是耿耿於懷,要勇於放開那份沉重,積極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來。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一點很深刻:人要學着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

很多受到煩惱困擾的人肯定沒有好好地問過自己,爲什麼自己把自己困在煩惱裏不能逃脫出來,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實就是缺乏自問,自審的勇氣。

對於感情傷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錯誤,一再地把責任規劃給對方,好讓自己有理由去指責去恨,或者獲取旁觀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頭的'路。

我們去愛自己親愛的人,總是以各種藉口去強加給對方,讓對方順着自己的意願去做,好像這樣纔是愛。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才明白,愛,其實更應該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幹預,事事操辦,這樣既疲累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讓對方變成一個無所事事,甚至頹廢的人。

爲人處世時,我們的心態決定着周圍人的人際圈兒,跟你走得近的,說的來的,都和你在同一個磁場裏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鳴,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總是讓人難以接近,人們都會敬而遠之,那說明你的能量磁場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無法發覺的對人的一種潛在拒絕。如果你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麼,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虛華的語言獲取同情和駐足。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智能過濾器,在衆多的信息中,多數是按照自己的潛意識狀態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機會,只要我們能認真地檢視自己,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問題,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平和寬大。

多回頭看看,哪些是應該保留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哪些是應該臣服的,用一顆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個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愛,喜悅與和平,纔會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求索,也許就會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0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也改變了我一些從前的看法。“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就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大不相同。因爲父母是命中註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自己結交的,可以說每個人的每一個朋友的結交,都是有目的性的,且不說朋友會經常隨着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更新,對於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幫你的!

書中還說,每個人的本我都被層層包裹,深深地藏在同心圓中,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角色扮演。現代人都說活得很累,試問,每天演戲會不累嗎?網絡中,角色扮演的遊戲很流行,也許大家在扮演他人時纔可以體現本我吧。畢竟,沒人會在虛擬世界中監督、評價你的`一言一行。

愛、喜悅、和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又有幾人真正在追求這些,又有誰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這些。“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一個“利”字使得多少人疲於奔命,又使多少人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實,愛、喜悅、和平,真的很簡單!爭名逐利沒有盡頭。簡簡單單生活,安心做好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你是可以的。

我是誰?我不是誰?這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說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爲某某。可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爲什麼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

活出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出自己的風範!

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爲,行爲改變命運!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思想充實自己,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態度對待別人,以愛、喜悅和和平的行爲處理事情,你的命運也必將會充滿愛、喜悅與和平!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有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爲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她的其他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的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自己,極大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聯“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我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的越多,迷失的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爲我們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爲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使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者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爲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而結果。

書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身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纔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爲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2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啓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愉悅,即使是愉悅,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愉悅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生命所追求的東西,也但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發奮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愉悅?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主角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方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爲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好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好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思考,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理解,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因此要學習並領悟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習並領悟理解!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好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性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愉悅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因此,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刻,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完美,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習並領悟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思考,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理解,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3

嘿嘿。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好想得到了一個珍寶一樣,原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沒想到它會這樣的好。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我爲什麼有這麼多的不好的想法。也讓我瞭解到這麼樣才能把這不好的想法去除掉。雖然現在心裏面還是有很多的不愉快。但是已經真的這麼去排解自己了。告訴我自己應該這麼去做。

最近跟任姐和褚哥挺好的。他們總帶我出去吃飯。還帶我一起出去買東西。好想自己的哥哥姐姐。哈哈,現在開始不僅僅是領導的關係了。而是那種我真的`出自內心的去相信他們。我真的覺得身邊有他們就有希望,看見他們就像看見家人一樣。特別的親切。雖然還有一點恐懼感。但是已經好多了。希望我以後轉外勤的時候他們還能跟現在一樣的對我好。哈哈······真的很愛他們,好想象他們一樣······我一定會努力加油,不讓他們失望的······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4

剛剛讀完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我的說實話,如果不是帶着要完成任務的目的來仔細閱讀它,進入它,對於這種講授人生哲理的書,我一向都是囫圇吞棗般對待。這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類書,就是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認知:你說的其實我都明白,只是我因爲某某不得已的原因一直無法做到,或者是,這些道理我已經爛熟於心了,實在不想耗費精力再去糾結一番。

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劣性,不管你是否承認,在我們身上,總有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只是不說。可事實上,這只是我們的外在感覺,是我們的小我意識作怪。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悟“真我”的想法,大家想過沒有,也許我們之所以不耐煩閱讀那些哲理,是因爲我們潛意識裏明白:我們無論身在何時,身處何地,身居何職都無法真正實現我們內心的渴求,總有一些外在的事物動搖我們的初心。

以上這些想法是我的深刻解讀,看似最貼近我內心的真實想法,看似是在“真我”的操縱下我的有感,可是事實上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讀完《遇見未知的你》這本書,你會從中學習到,我們看似真誠地對自己進行剖析所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是那些易於被接受,易於撫慰內心的。我們的感受可以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始終保有基本的內在真我,她會作爲目睹一切的觀察者。我們卻總是以爲,當時的想法便是自己真心認同的,是“真我”出場控制了的`結果。好像有點深奧,希望大家可以有時間好好閱讀一下這本書,自己領會一下其中的深意,我自己也會再多讀幾遍。

一般來說,一本書讀完以後總有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讀完這本書後,我想了想,印象最深的那句當然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除此之外,還有那句“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永遠是在當下的”引人深思,剛巧今早起牀看到一句寄語,與之有異曲同工之處,寄語謂曰“我們總在懷念昨天,卻不留戀今天,這讓明天情何以堪”。當然本書作家談到這句話,主要是意在說明我們要注重與身體的聯接。而這也第一次讓我認識到了,原來我們並不完全熟知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真我與我們的身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有關鍵的一步便是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信息,即身體聯接。每次讀到這裏我總是忍不住微笑,說得多好,不愧是名家,筆尖流轉出來的文字就是那麼讓人歎服。

總之,這本書用平和的語言,讓我們瞭解到了自己對外在人、事、物正確的迴應方式,教導我們要不斷的覺察和自省,從而成長。讓我們堅信:美好的事物,會因爲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生!她帶給了我匪淺的收穫,我很感謝遇到她,也很感謝遇到她的作者。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5

在還沒看之前我就在百度裏搜了一下百科,看到開頭有人說這是一本講解女人的書籍,原本還以爲覺得對生活的用處不太大的,直到看完了整本書,我對《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感覺就不那麼想了,另外我的世界觀也發生了一點點微妙的變化。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的淨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着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麼"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麼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麼不在那裏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裏沒有燈呀,怎麼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爲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簡單,語言簡練,以一位都市女白領若菱爲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學習並重獲新生的歷程。若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關係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順利,各種因素讓她心情非常壓抑,覺得自己命苦而又無力改變,好像全世界都在與她作對,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她的情況真的跟現實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說她就是我們的寫照。你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學習上,工作上的一點挫折而憤懣於胸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別人的惡言相擊獲不擇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事情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發展而懷疑自己或歸過於別人

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澱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悅,和平。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6

在新華書店看到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後,拿起來便放不下了。作者在自序中寫到: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是你正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也許就在本書的字裏行間,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動。衝着這段話,引領着我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心中有很多感觸,非常希望與朋友們分享。

書中的女主角,似乎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平常已婚的少婦,只不過這是個高智商低情商的女人,敏感地感覺到高富帥的愛人有了感情出軌,一時間不知如何排解,衝動之餘差一點做出出格的事來。這時她生活中遇見一位智慧老人,及時指點了她,其實老人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心態的不合適,繼而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擁有好的心態。老人說: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戲,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滅,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個人最欣賞一段話是: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是本特別的書,告訴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他教會我,當我再次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纔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

說實在的,這幾年一直在學習心理精神分析、焦點技術之類,也當了接心理熱線的志願者,接觸了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有關的心理方面的書,看的也挺多,許多心理分析的頭頭是道的書,我個人並不推崇,而這本書,它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溶入到一個小說故事裏後,引領着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就發現,它已經在慢慢的淨化着我的心靈、滌盪着我的浮躁、悲觀和慾望。它讓我停下腳步問自己內心裏真正的感受,也讓我驀然驚醒,問自己:我離我的真我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真正渴求得是什麼?我又翻看一遍,用筆記錄其中的精典好句,因此這本書僅僅看一遍是不會吸收很好的,他值得反覆的閱讀、咀嚼和吸收。

本書中有兩句話說得特別好,呼應了我長久以來的沉澱信念——也相信能感動廣大讀者,拔動你的某根神經,點醒你的夢:

“相信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會和他共鳴,被他吸引;反之亦然”。其實,這個就是潛意識法則中的信念的力量,一種最近比較火的正能量。

還有一句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7

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現代修心的書,感觸良多,雖然明白很多道理,但能幫助自己找到自己還不是那麼容易,或者自己是逃避現實,不願意直接面對,或者不敢直面真相,因爲害怕改變,但無論如何,這是一本很好的關於身心靈脩行的書。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書裏面有一段話很有用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籍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爲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會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說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那怎麼帶進光來呢?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最後,還是那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rdqu;所有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的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8

我瞭解自己麼?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惑,甚至會想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裏?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總覺得書的內容很淺顯易懂,書的名字就像發掘自己無限的潛能一樣,可是越看到最後越覺得自己迷失了,當看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的時候,我呆愣了,唯心論讓我一直覺得什麼事情都是跟着自己的心態去完成,而沒有深思過、瞭解過自己。可能每個人的感悟都不一樣吧,但我真的被它震懾到了,它讓我看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更讓我確定了自己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充實自己的內在,更應該去反思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與陰影,不要浪費自己的'能量在已經發生和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如何實現自我,取決於自己的內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更取決於“你自己”,生活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它們的樂趣。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19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各種慾望和繁重的壓力使得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我也不能逃脫這種境遇!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者講述了檢視自己,自覺踐行身、心、靈脩行,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闡述了在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指出了應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時提供瞭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從而幫助讀者解脫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唯有關照內心、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才能走出自我創造的層層枷鎖,尋求真我的解放與實現,求得內心的自在與釋然。每當遇到挫折、困難時,我會和自己說這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我會學着作者“向內看”,我會盡量和我的負面情緒相處,我告訴我的負面情緒“我承認它的存在,我接受它,我放棄對它的需要!”,我告誡自己不能不假思索地去修正、排斥、指責外在的人、事、物。要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我會給自己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我的內在創造了外在的一切,我要從內在找出原因,找到解脫的路徑。而這種實踐確實好用,之前我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我發現自己現在竟能看開了。

“你剛纔說人類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不是嗎?”——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和平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冰激凌的孩子不會留戀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爲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其實我覺得錯不在於我們追求外物,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爲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因爲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不是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喜悅、和平。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是可愛的吸引力法則:從內而外的嚮往和感恩可以創造奇蹟,因爲“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註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的層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事已成’之後那種愉悅感受的振動能量”,這一切聽起來有點玄學的味道,其實,正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我覺得這很有趣,但是我相信,因爲我有過親身體驗!當年在我找工作時,我對我的專業知識很有信心,因爲我大學期間一直刻苦認真地學習,我的夢想是當老師,所以我爲這個夢想做了各種準備:考取必要的證書,練習板書,模擬講課,精心、認真製作專屬我的個人簡歷,積極參加招聘老師的各場招聘會……這些是我做的客觀的事情。同時,我還做了一件事——就是祈禱,我向我見到的所有事物祈禱,我向月亮祈禱!我向星星祈禱!我向花、草、樹木祈禱!我向小鳥祈禱!我向我逝去的親人祈禱!結果,我真得成功了!當時,我就感嘆於這種力量的神奇,直到多年後我讀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在書中我的“祈禱”再一次得到印證!當然,我不是宣揚單純的祈禱有多麼神奇,就像書中所寫,必須在實際地認真付出,爲目標奮鬥的同時,祈禱才能起到神奇的作用,達到“心想事成”的功效!

這篇讀後感,我只是摘取了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三句話談了一些我自己的淺顯感受。《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我應該時不時地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覺得這本書會成爲我的工具書,因爲書裏講的東西我現在只是領略了一丁點皮毛而已,而生活還會繼續下去,在生活中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會隨時翻開這本書,在書中去尋求應對的方法,解決的途徑,關鍵是我應該抱有的人生態度。我要學着去擁抱世界,接納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0

讀完全書才發現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爲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麼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爲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週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爲文明班級。現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麼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雲,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麼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後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澱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爲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着白雲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近期收到培訓任務,要寫一篇《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一開始閱讀此書我如獲珍寶,一度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書裏的神祕老人問女主角“我是誰”“我不是誰”“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因爲女主角很多東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話題,無論你貧窮或富足,健康或衰弱。人的存在,實際上是一種表演。我很喜歡的《聖經》裏的話:我們成了一臺戲,演給天使和世人看。那麼我們的身份認同越多,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模糊,甚至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個人。我們尋常所說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事業、人生追求,爲什麼常常會被演變爲勾心鬥角、疲憊不堪而無法停止的鬧劇呢?如果說成功到了最後,只是自己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強食的競技人生,那麼人就真的只是高級動物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會告訴我們,人們到底爭奪的是什麼。爭奪的原因不是爲了純粹的物質,而是因爲喪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們在成功中,在競爭中,爭取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讀完此書,我的心情豁然開朗,使我從那執著,那憂傷,那自怨自艾中掙脫出來,使我懂得如何直面我的人生,努力活出精彩自在的自我。

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深深的吸引。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爲其中的“未知”二字。我常常想,人們對於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瞭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於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

書中的大部分理論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的話。例如:這就像我們平時說的積極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同樣的是要面對,爲何不樂觀一些,這樣樂觀面對讓自己的心情也會好一些。還有第23章,愛過、痛過、哭過之後──臣服的體驗。它是將若凌在朋友和丈夫欺騙背叛後很傷心,而老人讓她對此臣服。這就是我們日常中所說的,當我們無力改變時,我們只有選擇認清現實,從而更好地面對。第10章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們所處的境遇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無論好與壞。這點也與薩特的選擇哲學的觀點有相似的地方。第26章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句話被寫過多次的話語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後,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爲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着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於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於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於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裏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爲,行爲改變命運”。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於事實。於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常慨嘆“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每當工作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來光。”從書中這句話,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只有自己纔是你轉變所有事情的關鍵所在。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於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裏註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

最後,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到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1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爲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每個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一種釋然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回首過去,大學畢業時的意氣風發,找工作時的屢屢碰壁,初入職場時的戰戰兢兢,彷彿就在眼前。從事社區工作也有4個年頭了,從剛開始的滿心歡喜到後來的厭倦疲乏,被各種工作壓迫的感覺望不到頭。常常有居民到社區裏來投訴隔壁鄰居如何如何,樓上鄰居如何如何,被各種負面情緒所困,而我們要做的還是要把他們的負面情緒給消除掉。老年人的倚老賣老,中年人的無理取鬧,年輕人的我行我素,以及大波熊孩子組團逛社區。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

突然間發現,什麼時候開始我也變成那個原來的我所不喜歡的人了;什麼時候開始我也變得那麼消極;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有了那麼多埋怨;什麼時候開始我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

我曾經想過放棄,複雜的人際關係,溝通方面的複雜性,各種條線的壓力,這一系列的東西讓我想放棄過。然而,通過實際工作爲老年人搭建一個休閒娛樂的空間,讓他們發揮了餘熱,不僅有了朋友,還有了個健康的體魄,讓子女不再擔心;組織青少年開展各類志願者活動,讓他們發揮各自所長,爲社區建設添磚加瓦。他們一張張笑臉,一聲聲的肯定使我的想法漸漸發生了改變,我爲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互助友愛的大家庭感到自豪,爲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幸福,更爲自己擁有一顆能懂得理解和幫助別人的真心而感到快樂。

在工作中尋找真我,在工作中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而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所有消極的東西,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2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部關於身心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簡簡單單的寫作風格揭示了人們煩惱和痛苦的深層原因,以其簡簡單單的文字詮釋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書中解釋了我們人類對生活的追求,也是五個字可以表達的`,那就是愛、喜悅、和平。

爲什麼付出努力後我們還追求不到我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爲什麼我們要遠離真實的自我?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演戲嗎?扮演各種各樣的主角,但是在場景中,我們心甘自願扮演的有多少呢?這是我們看不到真實自我的原因之一嗎?我想是的。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內心的反映,就像一面反映你內心的鏡子。當外界的任何東西接觸到你時,記得看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哪一面被再次觸摸,看看自己的哪些陰影沒有被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外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事物上。首先在內心層面達成和解,然後專注於外部能夠改變什麼。

因爲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都來自不知道自己是誰,盲目地執着於不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依賴於外在的事物,一旦讓你快樂的環境或事物不復存在,你的快樂就會消失。另一方面,快樂來自內心。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這個世界無法將其奪走。

因此,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積極的想法,那麼好人好事就會與他產生共鳴,被他吸引。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有悲觀和憤世嫉俗的傾向,壞事就會發生在他身上。這可能是書中提到的意氣相投,物以類聚。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23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那個未知的自己其實就是被小我封閉的真我本身,我們從出生時的思想空白,到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授以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想,聰明、勇敢、自信、成熟、善良、溫柔等等這些,都是教導我們我成爲的模樣,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面性,我們遵從這些正面的思想的同時,會把它們反面的思想進行壓抑和排斥,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一個不聰明的人或者膽小的人,我們會感到厭惡,這是一種身份上的不認同,同時也是一種自身的投影,我們害怕自己也是這種身份的人。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會受到自身思想的影響,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會質疑自己腦袋裏的聲音,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我是誰?”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問得住絕大多數人,你在社會上所取得的一切,老天都可以隨時拿走,而它拿不走的纔是你真正擁有的,所以你不是某某崗位的員工、不是某某公司的'管理、不是哪一個才華出衆的畫家、作家,真正的你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負責情緒,我們只有正視它、接納它的存在,才能放下對它的需要,書中講到的那部電影《我們懂個X》中提到的胜肽,當我們受到某種負面情緒的影響時,大腦便會產生這種物質並擴散到全身的細胞中,久而久之會成爲一種“癮”,當身體過久缺少這種胜肽時,大腦潛意識中會讓我們做或思考能產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從而製造出這種胜肽。但我們並不能去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只有帶着愛的覺知之光,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樣,去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心靈會更進一步的得到昇華與成長。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老天的事,我們無力也無法去挽回和阻擋,選擇泰然面對,纔不會受到小我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他人的事我們無法直接去改變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也許就能夠影響到他人向好的改變發生。

我們對自身的身體是有很多不瞭解的,我們一直在扮演着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模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也許也只有當我們真正解除掉自己既定的人生模式,全心全意去觀想自己的內心,爲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的時候,那個未知的自己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吧。

聯結身體,臣服情緒,檢視思想,覺察身份,突破真我的封閉,發現更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