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帶動小農,結成緊密利益關係,是扶持帶動小農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下面是語文迷小編蒐集的2017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2017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1】

調研組先後察看了政和縣鎮前鎮郢地油用牡丹種植示範基地,松溪縣舊縣鄉南波灣葡萄種植基地,浦城縣梅豐甲魚生態養殖場,順昌石溪良種場苗木繁育基地,延平區享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項目現場,聽取了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有關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的彙報,並邀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平臺負責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流通經紀人進行座談。召開了由市農業局、林業局、財政局、發改委、商務局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並就調研中遇到的問題與市土地局、市農行、市農商行及保險公司負責人交換了看法。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各級、各部門把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作爲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發展進步的重要舉措來抓,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確了發展目標。立足我市自然資源稟賦,提出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大力培育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綠色農業和休閒養生農業的發展目標。爲了使發展目標、具體措施落實到位,市委、市政府將《關於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南委發(2015)1號文件] 下發到各級、各部門,要求抓落實。各縣(市、區)也都根據各自的實際,制度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和落實措施。如延平區制定並實施了《南平市延平區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南平市延平區花卉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延平區苗木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規劃。

(二)推進了產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一批特色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如全市茶園面積已達60.9萬畝,總產量6.47萬噸,規模以上茶企60家,實現工業產值58.7億元;全市食用菌鮮菇總產量28.59萬噸,建成順昌海鮮菇、建陽茶薪菇、浦城靈芝等7大生產基地。順昌神農菇業已發展成爲國內規模最大、唯一出口白色海鮮菇生產企業,佔有40%的國內市場份額;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列入林下經濟省級示範縣,建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87個,面積17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產值119.45億元。福建聖農實業有限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發展成爲下轄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聖農食品有限公司、光澤縣富明紙業有限公司、福建聖農餐飲發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光澤縣興瑞液化氣有限公司五個子公司和福建聖農有機肥廠一個子工廠的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特色現代農業。浦城縣薏米產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全縣目前有20個薏米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達2.6萬畝,遍佈官路、管厝、九牧等鄉鎮。

(三)經營機制有了創新。順昌縣以縣林業局與信用合作聯社爲主體,成立了“順昌縣林業金融服務中心”,把縣國有林場36萬畝林地林木資產作爲擔保,採取爲商業銀行提供兜底擔保方式,爲全縣林農提供林權資產評估、林權抵押貸款擔保、抵押貸款違約林權處置等服務,把活樹變活錢,解決企業和林農融資難的問題。創建於2005年10月的南平享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爲集種植、加工、銷售爲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有標準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10片、3300畝,標準化無公害蔬菜加工車間4000平米,已有 53 個品種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全省同行業中認證品種最多)。在福州、廈門等城市的各大超市設立品牌專櫃銷售的同時,2014年開始投入“武夷一方田”微商城網絡管理系統平臺及電子商務配送隊伍建設,在我省首創了以電子商務會員制宅配無公害蔬菜的經營模式,開展蔬菜網上銷售。現有直銷會員3800名,年直供宅配送新鮮蔬菜1500噸,電商銷售收入2000萬元。

二、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市特色農業還處在初始發展階段,還存在着規模不夠大、實力不夠強、品牌不夠優、產業鏈不夠長、扶持政策不夠給力等問題。

(一) 規模不夠大

土地流轉困難是造成特色產業規模做不大的主要原因。雖然市裏出臺了《關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試行)》,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對土地流轉融資擔保機構並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指導,但土地流轉率仍然偏低。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只有81.37萬畝,流轉率爲27.8%。由於土地無法流轉集中,致使有意願擴大生產的經營者無法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產業規模普遍偏小。據瞭解,造成農村土地流轉困難的主要原因有:1、農民依靠土地種植營生,土地流轉後,有失地、失業之優,土地租金又不能滿足家庭全部的生活需要,因而不願流轉土地。2、農民土地流轉後,已投入的資產,如購置的生產工具、機械設施閒置造成損失,因而不願流轉土地。3、部分農民想從土地流轉中爭取最大利益,以及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補償提出過高的要求,增加了土地流轉難度。4、部分村委會對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認爲土地流轉對自身並無益處,村財沒有增加,且事務繁雜,而不積極支持流轉。

(二) 實力不夠強

一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薄弱。我市地處丘陵山區,耕地零星、分散,農田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等配套不足,生產條件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二是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優勢不明顯。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種養規模還沒有形成,特色還沒有真正形成優勢。如延平百合花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發展到4000畝,產值達2.4億元的規模,但相對於延平區於整個農業來說,也算不上是主導產業。

三是特色農業保險業務沒有開展已成爲產業做不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除了水稻和森林這兩項面積大的有進行投保外,其他如特色農業等還沒能進行保險,這也加大了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風險。如政和縣外屯千畝蓮田昌盛花結蓬期被洪水淹沒,損失達200多萬元,由於沒有保險,損失全部由農民承擔。

(三) 品牌不夠優

表現爲特色品牌沒有形成,市場競爭力不強。不少產品在縣內是特色,但到了縣外、市外就沒有多少特色和優勢,缺少真正叫得響、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拳頭產品。如建甌吉陽的空心菜、澤瀉,浦城的大葉菠菜等在縣域內名氣比較大,但到了縣外就沒有什麼名氣,銷售市場也基本侷限在本縣域內。

(四)產業鏈不夠長

一是缺乏強勢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不僅少而且規模也偏小,其中又是初加工企業多,帶動能力有限,特色資源基本停留在賣原料和初級加工狀態。如浦城的薏米雖然已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但薏米的深加工無法跟上,基本上是停留在賣原料的狀態。

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一二三產沒有很好的融合發展。大多特色農業企業只生產原料,只有一部分對原料進行了加工,而象聖農公司那樣做到三個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繫、有機銜接產業鏈條的企業是少之又少。

(五)扶持政策不夠給力

一是補貼政策不盡合理。以設施果蔬溫室大棚建設爲例,項目實施存在以下問題:1、起補面積門檻偏高。我市地貌以山地丘陵爲主,省上制定集中連片20畝的標準還是偏高。2、補貼標準偏低。大棚每畝造價約20000元,省上只補5000元,僅爲造價的25%,農戶自籌比例太高,設施農業推廣較難。

二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以順昌海鮮菇生產爲例,生產用電爲0.6806元/千瓦時,比閩北縣級網工業電價0.5611元/千瓦時,還高0.1195元/千瓦時,使每噸海鮮菇產品增加260元的生產成本。海鮮菇品種未列入《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不能享受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政策優惠,運輸成本每噸增加300元。2013年底,我省開始對省級農民創業園(含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實行7折用電優惠政策, 但大多數特色農業企業都不在“兩園”內,無法享受政策優惠。

三是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直接融資方面,由於特色農業企業大多處於初始發展階段,規模都比較小,實力都比較弱,不具備直接上市融資的條件。間接融資(貸款)方面,雖然農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了一系列涉農貸款產品。以農商行爲例,涉及農戶貸款產品有:農戶小額額信用貸款、農村青年創業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婦女創業貸款、百合貸、普惠金融卡等金融產品。支持農村企業的貸款產品有:小額企業保證貸款、小微企業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小微企業林權抵押貸款。但貸款產品的額度都比較小,而且期限短。對農戶和企業來說只能解決應急週轉,無法滿足中長期投入發展的需要。由於抵押物認定條件苛刻,加上擔保體系不健全,貸款十分困難。

三、幾點建議

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我市從傳統農業大市發展成爲農業強市的重要途徑,特別是一些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比較好的縣更要以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深加工爲重點,在做大、做強、做優特色農業和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並以此來推動經濟的全面發展。現階段要着力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 要做大特色農業

一要加強土地流轉。特色農業一定要有適度的規模纔會有效益,因此要改變傳統“一畝三分地”小農生產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做大特色產業規模。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關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試行)》,健全和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土地流轉融資擔保機構,加強對土地流轉工作的指導,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有序流轉,最終實現做大特色產業的目的。解決土地流轉困難問題,浦城縣建議採取以下措施:1、鼓勵鄉鎮、村組織,流轉農村土地100畝以上達3年的流轉大戶(流入方),爭取得到省上補助每畝100元的政策。2、鼓勵企業按照相關的勞動法規,相對穩定地聘用流轉土地後的農民,以解決農民失地、失業之憂。

二要加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做大產業規模,除了有土地,還要有善於經營的人。調研中,大家普遍認爲,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加強對農業企業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知識和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促進其規範化運作,提高組織化水平。

(二) 要做強特色農業

一要大力發展設施現代農業。要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爲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用好用足省出臺設施農業補助政策和用電用地政策優惠,抓好現代設施果蔬、食用菌、花卉、畜禽、漁業等種養基地建設,通過設施建設來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並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對不同的企業要採取不同的對策,一是提升。對已經確定並有明確優勢、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要集中精力將其培育成爲省級、市級龍頭企業,使之發揮更大的帶動力。二是改造。對現有經營狀況一般、但有一定資產的企業,要加大改革、改制、盤活力度,引進有資金實力、較好品牌的企業進行嫁接改造,通過注入資金,創新機制,使之儘快壯大起來。三是培養。對特色明顯、與農民增收關係密切、有發展潛力的小規模加工企業,要幫助其提高產品檔次和市場競爭能力,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發展水平和帶動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園區建設。要發揮園區示範窗口、集聚平臺、創業載體的作用,努力把《關於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一區三園九基地”建設成我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示範窗口。

(三)要做優特色農業

一要提高產品的標準化水平。要加快建立、完善特色農業標準化體系。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作爲標準化的方向,引導龍頭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品牌投入,並嚴格按照品牌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

二要努力打造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我市目前叫得響、影響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資源優勢、突出市場取向,做大做強一批特色農業品牌。要對全市特色農產品進行全面梳理,在鞏固保持一批老品牌的基礎上,加快創建一批新品牌。要加大產品的推介力度,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協調功能,在全省乃至於全國範圍內加大宣傳力度,以建立購銷合作和農超對接等方式方法,拓展特色農產品在外地市場的營銷。

(四)要延長特色農業的產業鏈

延伸產業鏈條是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關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都要以聖農公司爲榜樣,把自己發展成爲集產、加、銷和電子商務爲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現代農業。

一要大力發展加工業,促進特色資源的轉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要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着力引進各種資本投入農業開發,創辦農業企業,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和開發。特別要重視引進已經有一定種植規模如薏米、丹桂、無患子產業的深加工企業。

二要做大特色產品市場。要改變傳統“提藍小賣”式小農經濟模式,構建多元銷售體系,豐富營銷渠道和方式,藉助電子商務,做到線上、線下同時發展,促進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當前尤其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着力建設好閩北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

三要着力對接“互聯網+”,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融入互聯網經濟大潮,把“互聯網+”和“綠色+”結合起來,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推動電子商務與特色現代農業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五)要爲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一要認真落實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特別要落實好設施果蔬溫室大棚建設補貼、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和農業生產用電的優惠政策,並積極向省上反映:1、調整設施果蔬溫室大棚建設的補貼政策,將山區的設施果蔬溫室大棚建設的起補面積標準由集中連片20畝降爲集中連片10畝,設施果蔬溫室大棚建設的項目補貼比例由25%調高至40%。2、調整《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將海鮮菇列入品種目錄,鑑於鮮活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菌新品種不斷出現,建議今後享受流通綠色通道政策優惠的鮮活農產品以類(如食用菌類)爲準,不要具體到品種。 3、建議對園外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企業按省級農民創業園(含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設定的標準進行考覈,對達到考覈標準的企業參照實行7折用電優惠政策。

二要用足用活各項支農政策和資金。充分利用特色農業發展項目,整合各類惠農支農資金,集中打捆使用,加大對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的投入。要調整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到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安全檢測和名牌產品打造上。尤其是對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增加財政收入的企業和產業要進行重點投入。


1.2017小農生產情況調研報告

2.2017鄉鎮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3.2017關於小農生產調研報告

4.2017小農生產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