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的觀後感800字大綱

朗讀者的觀後感8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朗讀者的觀後感800字

  朗讀者的觀後感篇【一】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爲主題詞之後,本週日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又將上演以“告別”爲核心主題的朗讀。節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羣、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裏,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裏,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牀。”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裏,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牀,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爲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迴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羣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爲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爲老戲骨的李立羣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羣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後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羣對於相聲的最初啓蒙就是來自於母親,他說:“因爲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裏,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裏面,在裏面影響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爲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相聲’,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後言傳。”。

  朗讀者的觀後感篇【二】

對於充斥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着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衆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着傾聽着。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篇章詩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着每個人的心絃。

這是繼詩詞大會後,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週日晚央視三套、於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爲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採訪,有嘉賓帶着不同口音的朗讀,紮紮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着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裏默默地由衷讚歎!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着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加之觀衆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裏閃着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衆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他們自己的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非常融合、恰到好處。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說起做《朗讀者》的初衷,董卿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

“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可能朗讀者所朗讀的內容,我們自己也會去讀,去品味。但那與《朗讀者》的現場氛圍與感染力還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繚繞中,在慾望縱橫的嘈雜中,隨着朗讀者的思緒,讀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讀出一天的燦爛和啓迪,讓這份洗盡世間鉛華的情思、盪滌或沖淡腐臭污濁的蔓延,讓精神家園變得落英繽紛,青春常在。歲月靜好、靜美,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去感受吧。《朗讀者》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