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央視紀錄片《高考》觀後感推薦

央視紀錄片《高考》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央視紀錄片《高考》觀後感(1)

央視紀錄片《高考》觀後感推薦

《高考》,最近央視熱播紀錄片。一共6集,講述的是2014年高考的一些人和事情。今天花時間看了已經播出的頭四集——除了第三集略有軟宣傳的嫌疑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外(實際上第三集我幾乎是快進着看的,實在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不否認,第三集的立意還是不錯的,但是選材上……)另外三集兩個故事,看完我還是非常震撼的!

片子一開頭就以中國高考最大的“工廠”——毛坦廠中學——作爲主角,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畫面衝擊力,都非常的強悍。而且這種強悍一直持續了兩集!看完,我的心臟都有了承受不住的感覺了。相比而言,第四集關於宏志班的就多了些柔情,雖然其所呈現的現實也同樣殘酷。

震撼主要兩點:

1. 毛坦廠的高考工廠。在這裏,一切以高考爲中心,甚至這個鎮的經濟發展都是以高考引發的。高考,就如撒旦一般,把一箇中學,一個鎮,變成了活生生的集中營和地獄。在這裏,學生就是流水線上的產品。這裏,體會不到一點人味兒。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或者家長,或者周圍的其他人。每個人的頭上頂着“高考”二字麻木的行走,猶如真正的行屍走肉。

雖然片中的學生也會有些許的叛逆,但是在老師和家長不停的耳提面命下,也都爲了高考二字而屈服了。

雖然我也是經歷過高考的人。但是毛坦廠的高考集中營,給我的震撼還是非常深——我甚至懷疑,這跟我參加過的高考是同一類嗎?

2集,在不停的聽着老師和學生的“失敗者”的稱呼(好吧,一次高考失利=失敗者),不停的聽着老師的“拯救孩子、拯救家庭”——我的心臟也隨着我的世界觀的扭曲而受到了嚴重擠壓感覺到了呼吸困難。

這是2014年的高考。其實到了這一年,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高考早已沒有了以往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壓力(好吧,我十幾年前參加高考的時候,其實高考還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自主招生,出國,甚至創業……人生的道路早已變得豐富多彩了許多,高考,也只是衆多選擇的一種而已。

但是,在毛坦廠,在片子中,所呈現出來的,高考,依舊是這裏一萬多個孩子唯一的選擇!家長、老師都跟着孩子的成績和名次上下起伏。而孩子也因此如在懸崖邊上跳舞。

在這個紀錄片之前,雖然也聽說過毛坦廠的事蹟,不過因爲都是文字性的東西,衝擊力自然沒有視聽語言那麼的強烈。

但是所有深埋的東西總是要有一個出口的,否則便會爆炸。於是在片中,我們便戲劇性的在唯物主義論教學的隔壁是家長和學生的求神拜佛。

人性是什麼?No, 只有高考。雖然片中也出現了一些反思類的採訪,但是在浩浩蕩蕩的高考大軍中,這樣的聲音顯得特別的無力,甚至很快就淹沒在了“高考至上”論中。

2. 其實相對於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來說,毛坦廠的孩子幸運多了。畢竟他們中的大多數至少不用爲錢發愁。即使是片中的那個相對貧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決在外租房子所需要額外付出的幾千元。而家長們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不僅僅是爲了改善貧困,而是爲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說,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錢,而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地方。他們嚮往上層人的生活,於是他們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壓在了孩子身上,而實現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徑便是——高考,考上好學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長們的想法是否太單純了點呢?或者說他們或許也知道如今的大學畢業即失業,但是他們的心結依舊緊緊的系在了高考上。

相對於毛坦廠扭曲的高考心理來說,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的孩子。因爲這裏的土地實在太過於貧瘠了。這裏的孩子如果要擺脫貧困的生活,甚至僅僅爲了吃飽飯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們也不得不通過高考來實現。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這裏的孩子和家長甚至在高考前就要去面臨考上後的經濟壓力。“因教而貧”—— 一 方面讀書是唯一改變貧困面貌的途徑,另一方面讀書卻讓一個家庭雪上加霜,窮上加窮。但即使如此,這裏的人們還是願意讓孩子們放手一搏,這是幾乎帶有賭博性質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雖然高考對於宏志班的孩子來說是關乎生存和毀滅,但這裏的備考氛圍卻還是充滿着溫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現出來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高考,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戰鬥。我慶幸,我已經過了高考的年齡,我也慶幸,我的高考過得非常的平坦甚至安逸。

  央視紀錄片《高考》觀後感(2)

8月19日,我在微信當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視頻,看過後深有感觸。

一、二集是講述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

安徽毛坦廠中學被稱爲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高中,學校位於安徽省的一個小鎮上,每年都會有上萬名學生參加高考,他們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復讀生,這裏常年租住着數萬名陪讀家長,她們大多數來自農村和西部城鎮,小鎮和學校形成了一個高考鎮 ,孩子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離考試還有140天,中午,陪讀家長把飯送到校門外,學生的吃飯時間約爲10分鐘。

吳俊是毛坦廠中學的保安隊長,他說:從他爺爺到他這一輩家裏沒有一個大學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學,孩子幾乎成了所有家長最後的希望。校外陪讀家長等待午時才能放學的孩子們,因爲他們知道只有高考纔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纔可以改變現有的生活。

程老師說:拯救一個孩子就等於拯救一個家庭,只希望她們這一代可以比他們的父母過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這天,孩子們迎來了他們一生當中的巨大考驗,考場外擠滿了家長,門外的家長似乎比孩子更加緊張,這一刻彷彿時間都凝固了,因爲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代表着一次考試,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長的夢想和三年來的艱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績出來了,家長們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感動的流淚了,因爲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爲了孩子實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終於不負衆望的完成了他們共同的夢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孩子和家長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我非常喜歡視頻中老師的一段話:

很多人怎麼講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就是剛纔有人說,毛中滅殺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沒有苦難,這樣人就是溫室裏的花朵,他禁不住風吹雨打,你將來到社會上,誰能把你當公主,誰能把你當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會上,社會很殘酷,社會是殘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覺得,人生必須要經歷一些苦難,毛中就是給你提供了一個苦難的課堂,高考成功了,家長樂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個好家庭了,有什麼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誰請你到毛中來的,在你沒來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爲什麼還把孩子往恐怖的學校帶?磨出雪亮的鋼刀,衝向隱形的戰場。金榜題名,捨我其誰。(第二集20分鐘之後講話)

比起他們,我們是不是輕鬆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牽的孩子

是回到家鄉參加高考還是留在從小生活的城市,留與不留成了孩子們最大的難題, 在紀錄片中一部分的人選擇了留下,一旦選擇了留下來就要接受沒有大學文憑的待遇,想要改變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但無論怎麼選擇都無法逃避高考的壓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們想要的機遇和更好的生活,他們努力的尋找着共同的出路,揹負着自己的夢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講述了大山裏的孩子

中國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樣在大山裏的孩子,走出大山纔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纔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因爲他們知道,只有走出大山纔是改變現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紀錄片中的她,是個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嬸嬸則是善良,樸實的人,爲了侄女兒的學費,賣掉了家裏所有的東西,只爲了他的侄女將來能夠過上好的生活,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即便是親生父母所做的也不過如此吧。

片尾,奶奶沒能等到孫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強撐到了最後,只是爲了聽到孫女考上大學的消息,當大學考上了,又還有什麼可以支撐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動的是生活的苦難,艱難的等候,令人震撼的親情。

第五集留學大潮

2014年中國有45萬人選擇出國留學,人們俗稱留學考試爲洋高考,儼然這又是另外一種高考同樣是奮鬥和追求潮流洶涌,我們關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轉身離去的身影,自費留學歐美。

4年的經濟成本大約需要150萬人民幣,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準備卻無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選擇了國際學校,期待爲將來的國外生活做好準備,在這些國際學校裏,中文課漸漸邊緣化。

這一集我沒有仔細看,因爲這個成本就是我現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數字。

最後一集論述了校長的選擇

或許是記錄片的重點,教育的改革,這裏採用了兩個高中做對比,一個是河北精中,一個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廠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他面對的教育資源有限,只能按照現在現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則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資源優越的高中,他們能做到的則是更多的選擇,在各個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應該是對兩所學校教育的認可。

看完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拼命!也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更懂得對於我們普通家庭,只有學習纔是改變現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學習纔可以給予你以後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或許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經倒在今天。

在學習的這條道路上並不擁擠,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讓我們用今日的努力拼搏,換取明日的驚濤駭浪,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