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最新一期朗讀者觀?後感

最新一期朗讀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朗讀者》第十一期以“那一天”爲主題,那一天你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第十一期《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最新一期朗讀者觀?後感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後感【1】

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用文化、情感感染人,引導觀衆關注閱讀;近日,湖北省啓動“書香荊楚.文化湖北”全民讀書月,昨天武漢市黃陂區開展“青年喜迎十九大.華年閱讀品書香.青春建功十三五”的讀書座談會活動,閱讀是開啓智慧的鑰匙,是提高品德修養和個人精神成長的有效途徑。

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衝擊下,在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的各種藉口裏,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典背後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恆。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於規劃時間,善於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於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爲落腳點和出發點,讀書不是爲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爲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啓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於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思考的能力,善於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繫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後人在讀書中發散思考,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於街亭。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後感【2】

《朗讀者》是一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來自各行各業、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用深情朗讀這一極具中國風的方式,來分享一段詩篇或者一個段落對他人生的積極影響。這檔節目既有接地氣的人情味表達,也有引發人們共鳴的故事分享,而最讓人無法忘懷的,是“朗讀者”們在故事分享前所經歷的真實人生經歷。每一個朗讀者都在行走中感悟人生,聆聽和觀察他人帶給自己的感動,繼而將這份感動通過朗誦這一方式分享給更多人。

朗讀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經歷的學習方式,學生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在校園朗讀中感悟文字表達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於當時人生閱歷尚淺,朗讀顯得較爲功利,年輕的學生們更習慣用背誦一詞,來替換“朗讀”這一概念。其實,朗讀是一種和文字的互動,更是一種讀書人和作者的內心交流,朗讀若到情深處,時時刻刻會牽引情感,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在朗讀過程中放緩速度,甚至乾脆停下來,用心品味作者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的心情。而背誦更像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體驗,即便耗費了時間,卻無法讓人產生足夠共鳴。因此,當有了一定閱歷的人們邂逅牽引回憶的綜藝節目《朗讀者》時,對詩篇和文章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會隨着朗讀者的表達產生更多思考和共鳴。

朗讀是一種重新講述故事的溫情方法。在這樣一款主打朗讀的綜藝節目中,我們不但能看到名人、長者偏愛的詩篇和文章類型,還可以通過他們走心的分享來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曾經面對的抉擇和掙扎。這些都是讀者們期盼多時的寶貴的人生財富,不同年齡的人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但是卻可以在和他人互動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前爲自己可能會面對的人和事打好鋪墊。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處理起來也會更加從容。每一個人的人生,或者說每一個人的成功,其實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但是在這些長者的故事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真實人生故事的魅力。我們通過這些長者的故事去發現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愛情,告別稚嫩和執拗,用更加包容的態度去面對感情,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體驗。它通過朗讀被傳達,通過故事分享而影響更多人。

《朗讀者》看上去像一個靜態表達的節目,但是當人們通過朗讀這種形式進入到講述者的人生意境中後,能夠發現不同的講述者呈現的是不同的人生見解和人生表達,他們爲我們的全新思考提供了多種可能。我們能夠藉助他們的故事擴大視野,隨他們的故事去感受發現的力量、行走的力量,而這些正是《朗讀者》這個節目真正要賦予我們的內心滋養。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後感【3】

“記得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爲那是理所應當!”

當我一直在期待,《朗讀者》的第一個嘉賓是誰的是時候,看到濮存晰續着性感的鬍子出場,我心裏閃過的,就最合適不過了。作爲北京人民藝術學院的`副院長,他塑造了許多太多的經典角色。而今天的出場不是酣暢淋漓的《將進酒》,而是老舍散文中的《宗月大師》。濮存晰講述了選擇這本書的原因,老舍先生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爲了表達他對宗月大師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晰是個小時候腳有問題,而不能正常走路的人。他選擇朗讀這篇文章也是爲了表達他對拯救了他改變了他的命運的人的感激,而那個拯救過他的人,就是榮國威大夫!

“讀情詩,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每一個遇見的愛人,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有一對夫妻叫做:周小林,殷潔。有一種愛情,叫做“鮮花山谷”。殷潔有一個願望——想擁有自己的花園。結婚二十年的丈夫,用了十年的時間,,送給她一個禮物——中國最美花園,1200畝的鮮花山谷。他們寫日記,讀情詩,說情詩讀詩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丈夫經常讓妻子躺在自己的懷抱裏,互相讀詩,董卿幽默地說,“沒有讀過情詩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們年過半百,卻依舊一如初見,沈從文的情詩裏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這段愛情“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但是現在,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年齡的不斷增長。幼年時的朗讀習慣,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被放置在記憶的一角,佈滿泥土灰塵。當你欣賞過後,有沒有想要拿起一本書,開始朗讀的衝動呢?